從生命中來,到生命中去
從生命中來, 到生命中去
夏末秋初,
浙江桐廬,
迎來一場細雨。
退休藥廠老廠長王良春,
身披蓑衣,頭戴草帽,
蹲在檐下望雨出神。
他身後的室內,
地上平鋪著幾塊涼席,
席上幾小堆紅色秈米,
正在進行著最後的發酵。
幾天之後,他做了一輩子的紅曲,就要再次完成。但他卻少了幾分欣喜,多了几絲惆悵。因為他知道,自己製作紅曲的人生,就要隨著這次的收穫,而畫上句號。
紅曲是一種,
黴菌發酵米而來的藥物。
可以治食積飽脹,
也能夠降低膽固醇,
並且無副作用。
紅曲還可釀酒,
和擔當食品調色劑。
江南一帶人做菜,
喜歡使用紅曲,
使菜色紅艷發亮。
王良春18歲進藥廠做學徒,
如今大半輩子已過,
紅曲的製作工藝,
早已牢記於心。
首先將秈米洗淘乾淨,
再放水中浸泡一整晚,
第二天上籠蒸飯。
蒸好的飯要不軟不硬,方便菌種寄生,又不易感染雜菌。其中的技巧,也不是能一蹴而就。想做到恰到好處,只能由時間和經驗累積。
之後將熟米飯,
一籠籠傾倒在涼席上,
澆上調和好的紅曲母,
均勻攪拌。
剩下的,
只能交給時間。
疾不得,徐不得。
唯有天天守候,
測溫、洒水,
細心照料。
等飯粒上長出白毛,
長出粉色斑點,
最後慢慢變紅……
普通米飯蛻變成紅曲。
這個過程,
需要六七天。
發酵完成之後,
攤平晾乾,
紅曲便成了。
王良春和他的小孫子,
抓著紅曲向天上撒去,
紅色顆粒落下來的時候,
爺孫倆開心大笑。
這一老一少,
都是天真可愛的摸樣。
距離廣州118千米,
小城江門新會,
漫山的金柑橘熟了。
小城的人們,
正沉浸在豐收的,
喜悅和忙碌里,
並沒有留心陳永娟的到來。
她走到一家門前,
攤曬的陳皮處,
拿起一片陳皮,
對著陽光仔細驗看。
新會的大紅柑,
果皮油亮、酸甜適度,
每年都不會讓她失望。
今年亦是,她很欣慰。
她是曾獲吉尼斯世界紀錄,
「全球最長壽藥廠」
——416年中藥老店陳李濟的傳人。
陳李濟以陳皮聞名。
陳皮以陳者為貴,
「一兩陳皮一兩金,
百年陳皮勝黃金。」
而陳李濟的鎮館之寶,
便是百年陳皮。
這種脆弱的植物組織,
竟然能夠逃過腐爛的命運。
在陳永涓看來,
並沒有高深的秘密,
用的只是時間和耐心。
剝陳皮,
需要保證果皮完整。
用正三刀法,
從兩側果肩弧,
二刀開三瓣,
留果臍部相連。
曬陳皮,
必須是自然晾乾。
晒乾之後裝在麻袋裡,
口封嚴實,
編上年份,
放在樓閣上,
下面燒柴煉蜜。
炊煙裹著蜜香,
繚繞向上,
熏烤著陳皮,
讓其慢慢陳化。
直到陳皮表面,
煥發出檀香木光澤。
陳皮的製作,
永遠沒有終點。
新皮年年曬、日日晒,
舊皮定期翻曬。
百年陳皮,
就在這樣的光陰中,
一年年曆久彌新。
陳永娟堅守著老一輩留下的傳統,
無論現代技術怎樣日新月異,
始終對笨方法,不離不棄。
劉香保小心翼翼,
把含有劇毒的附子,
倒進清水中。
即使他已經炮製附子50多年,
此時此刻,
仍然不敢有任何馬虎。
附子通體烏黑,
是植物烏頭的子根。
古時人們常取其汁煉劇毒,
塗抹在刀箭上,
能迅速殺死獵物和敵人。
但祛除其毒性,
附子就成了良藥,
能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甚至有「回陽救逆第一品」之稱。
劉香保是中藥炮製流派,
「建昌幫」的第十三代傳人,
深諳附子祛毒古法炮製。
這種水火共制的古法,
極其繁複。
需要先把附子,
清洗浸泡十二回,
耗時四天。
之後在露天的空地上,
用磚頭搭建一個四方的圍灶。
將附子、生薑片、牛皮紙、
糠灰、干稻草、谷糠,
自下而上擺放進去。
接著點燃稻草,
引燃谷糠,
文火慢慢煨著附子。
這個過程,
至少又需要一天一夜,
人也必須晝夜守候。
等時候到了,
糠盡灰冷,打開爐灶,
拿兩個附子對著敲擊,
如果傳出空響,
說明大部分毒性已褪,
才可以進行下一步。
經過火煨的附子,
先晾曬一天,
再放到木甑內,
隔水坐鍋,
連續蒸十四個小時。
如此這般,
附子才能從毒藥,
完美的蛻變成良藥。
但像劉香保這樣,
深諳此道的人,
現世已經找不出幾個了。
為了將這門技術傳承下去,
四年前,
他不顧古稀的年紀,
和漸漸吃不消的身體,
獨自一人離開家鄉,
來到江西南昌中醫藥大學任教。
今年老伴兒不放心,
跑來陪他,
老兩口就住在四十平米的,
簡陋出租屋裡。
這一次炮製附子,
是在清冷的一月,
劉香保終於沒能抵住,
感染了傷寒,
胃疾也一併複發……
王良春、陳永娟、劉香保的故事,
來自紀錄片《本草中國》。
顧名思義,
這部片子講述的,
就是我國的,
中草藥文化和中藥人。
今年上半年第一輪播出,
它就創造了收視奇蹟。
而且還在豆瓣,
收穫了8.3的高分!
前兩天,
又在央視二輪播出,
再一次引起熱烈討論。
除去王良春三人,
片中還介紹了,
幾十位中藥人。
將1寸白芍切成360片的,
62歲老人丁社如。
武當山上,
九蒸九曬,
祛除首烏毒性的,
73歲道長王泰科。
用古法炮製涼茶的,
90歲的老人曾坤。
還有不厭其煩,
一遍遍耐心,
製作阿膠的秦玉峰,
炮製熟地黃的張小秀。
進深山,
挖人蔘的崔長安,
找靈芝的鄧桂庭。
這些人,
都在用一生年華,
譜寫中華的醫藥史詩。
然而在現代醫學日新月異的今天,
中醫身陷囹圄,
堅持古法的中藥人,
也變得比大熊貓還珍貴。
陳永娟的家人都已旅居國外,
只有她放不下這老字號,
三十年如一日守候著,
甚至每年不厭其煩,
親自跑到新會驗貨。
劉香保的子女,
天天打來電話,
催他回家頤享天年,
但他拒絕了。
他說一定要把技術傳下去,
不想將來,
只能帶到陰暗的角落裡。
紅曲的製作,
早都步入了現代化。
古法發酵耗時耗力,
還要時時擔心雜菌感染,
看起來,
已經沒有人會再使用。
最後一次制完紅曲,
王良春把自己的工具,
捐給了中藥博物館。
除了「蓋吧」兩個字,
他並沒有多說什麼,
也沒有過多的表情。
只是他轉身後的背影,
看起來落寞了許多。
他說,
技術消失不重要,
重要的是,
古法製藥的精神,
永垂不朽。
生產方式的提高,
是文明的進步,
但古法精神,
才是支撐其發展的根本。
要堅守初心的,
不只是幾個匠人,
更應該是一個國家。
易向,一種類文藝的生活方式(微信公眾號:e_xang);
易象讀書,閱讀就是一種修行(微信公眾號:iexang);
意典,城市旅行家(微信公眾號:taoolichina)。


※寫意山水
TAG:易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