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英國政府任命「孤獨大臣」,就能解決孤獨問題了?

英國政府任命「孤獨大臣」,就能解決孤獨問題了?

這是格格黎第24篇文章

好多年前,張楚的一首歌《孤獨的人都是可恥的》很是火了一陣。

這是一個戀愛的季節/空氣里都是情侶的味道 /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大家應該相互微笑 摟摟抱抱/這樣就好/我喜歡鮮花城市裡應該有鮮花 /即使被人摘掉/一朵驕傲的心風中飛舞跌落人們腳下/可恥的心 /他們反對生命反對無聊 /為了美麗在風中在人們眼中變得枯萎......

人們哼唱這首歌,為自由為戀愛為美好的情感註腳,願生活積極陽光充滿希望。

如此看來,是曾經有很多人陷入孤獨,且無法自拔的。所以才有了與之截然不同的觀點,所並且受到大家認可。

1967年出版的《百年孤獨》,正是將這種情緒用數三十萬字的內容進行了解讀,引來全世界的關注。這部作品也於1982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舉世聞名。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在作品中寫道:一個家族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經歷,和當地小鎮馬孔多從興起到發展、鼎盛至衰敗,最終消亡的一百多年的變化史。其作品人物眾多,手法新穎,情節離奇,「彙集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

無獨有偶,時隔半個世紀後,英國政府再次認識到孤獨這一種「流行病」給人們帶來的巨大危害,任命了專門的「孤獨大臣「,希冀能夠拯救世界。

可是,這樣的做法真的有用嗎?孤獨的形成和解決究竟有什麼奧秘?

一、人類的自戀情結

孤獨的形成可謂由來已久,對孤獨的吟詠和歌唱更是經久不衰,而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卻絕非一蹴而就。

遠古的孤獨

從文藝復興時期的《哈姆萊特》里最經典的台詞」生存還是毀滅?「開始,人類便已經陷入了一種對自我的詰問,反覆詢問,反覆尋找,至今沒有答案。所有的思考都是孤獨的,所有的詢問都是徒勞的,所有的尋找都是無疾而終的。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偉大的哥倫比亞作家馬克爾斯運用魔幻現實主義,以「變幻想為現實而又不失為真」的手法,通過作者的構思和想像,把觸目驚心的現實與神話、巫術、傳說等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畫面,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感受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覺知,從而激起追索人生真諦的慾望。

正因為人類基因中強大的回憶密碼,人類將所有的美好賦予了回憶。美好的童年時光、逝去的青春愛情、離去的至親骨肉,無一不因為其不可複製的特點,成為永遠無法割捨的記憶,成為讓人感受孤獨的起源。

而那些不再重來的美好境遇、親密感情都是愛自己和自己所愛的,每一次回憶便是對自己的愛戀,銘心刻骨卻無人與共,這種愛戀深入骨髓永無止境......

孤獨成為人類最具共性的情感,在各種文藝題材里被反覆吟哦,以一種獨特的審美心理傳承千載。

二、個人的卑微心態

任何個體,在面對這個強大的外部世界時,都不免會深深感知自身的渺小。

卑微的人生

卑微如一粒沙,難以一個人遠走天涯;卑微如一句話,風一吹就隨之而去啦。

2014年的一項官方研究將英國評為歐洲最孤獨的國家!在全英6560萬人口當中,有超過900萬人表示,他們經常或一直感到孤獨。 飽受孤獨困擾的不止有著個體,其無能為力的挫敗感使每一個個體倍感卑微。

為了儘可能地掩飾這種並不愉快的感受,人們最大範圍地對孤獨進行審美解讀。傷心的人唱著寂寞的歌,慢慢演繹成一種病——「社會傳染病」。

社會傳染病

三、未來的恐懼迷茫

是病,就得治。人類走向未來的過程是走向死亡還是走向輝煌,前路的迷茫和恐懼再次給人類帶來了孤獨。

不死的未來

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帘子,你和死亡好象隔著什麼在看,沒有什麼感受,你的父母擋在你們中間,等到你的父母過世了,你才會直面這些東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親戚,朋友,鄰居,隔代,他們去世對你的壓力不是那麼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間的一道帘子,把你擋了一下,你最親密的人會影響你的生死觀。

現代社會的高速運轉和人工智慧的逐漸普及,令每一個個體措手不及,孤獨感油然而生。全球老年化問題加劇,所謂增加二孩以減緩社會壓力的做法,短期內不見得能收到實效,因為人口紅利已經觸底。

英國史上第一個孤獨大臣應運而生,就是英國現任主管體育的議會副大臣特雷西·克勞奇(Tracey Crouch)。

「我相信,在志願者、活動家、企業家以及議員同事們的支持下,我們定能在消除孤獨上取得重大進展。」克勞奇說。

致力於影響和改變世界,轉移注意力,或者可以減輕人們的孤獨感;努力改變未來,便是治療孤獨的最佳良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格格黎 的精彩文章:

TAG:格格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