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庸最讓你生氣或者無語的橋段是什麼?

金庸最讓你生氣或者無語的橋段是什麼?

南野奏太

495 人贊同了該回答

蕭遠山和慕容博兩個弱智

一個老婆被殺了不想著回國找遼國朝廷幫自己伸冤,毫無道理的一頭扎進藏經閣里,結果30年武功進步龜速甚至可以說是原地踏步。故意陷害自己兒子導致他差點死在聚賢庄

另一個說是說要復國,結果沒見他干過什麼正事,手底下就幾個家將,連兵都沒見到有幾個,莫名其妙的也一頭扎進藏經閣,結果武功到時進步了,結果練得一生病。還讓自己兒子蒙了不白之冤。

神經病吧這兩個人

編輯於 2018-01-17

495

86 條評論

分享

收藏

感謝

peter

雜七雜八

187 人贊同了該回答

飛狐外傳里,鳳南天強暴了袁紫衣的母親,害死了她外公外婆,也從來沒有把她當成他女兒,給她一點父愛。就算因為她師傅的話,要救鳳南天3次(害死了無辜一家人,牽出了主線劇情),可三次之後,有機會手刃仇人的時候,她居然叫鳳南天「爹」,還是捨不得殺這個沒有養育她一天,濫殺無辜的惡人,當時看到這裡,我撕書的心都有了。

編輯於 2018-01-18

187

48 條評論

分享

收藏

感謝

劉冠章

也可以叫我擁金

30 人贊同了該回答

新修版中一些莫名其妙的修改!

比如這段:

萬震山閃身避開,笑道:「老三,你要死得乾脆呢,還是愛零零碎碎地受苦?你想死得痛快,就跟我說,你用什麼法子在那小客店裡盜了劍譜,讓我和老二都追尋不到。」戚長發冷笑道:「那還不容易?那晚我等你二人睡得像豬玀一般,便悄悄起身開了鐵盒,將劍譜塞入抽屜之下與桌子的夾層之中,第二天早晨,劍譜自然無影無蹤。我們三人爭吵一場,分手而去,你在後面跟蹤言達平,言達平在跟蹤我,我就跟蹤你,咱三人互相跟蹤了一個月後各自散了,我這才回去小客店,在夾層中將劍譜取了出來,回家藏入衣箱的舊衣服間,卻不知怎樣,給我女兒拿去了。姓萬的,你給我個痛痛快快吧!」——《連》,新版,12回

戚長發在萬震山、言達平眼皮底下偷走劍譜,本來不解釋也挺好,可以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像空間。

現在解釋多了反而難以自圓其說,試想:萬、言兩人都睡成「豬玀一般」了,戚老三想到的居然只是把劍譜藏起來?以他的手段,一劍一個、兩劍一雙,都殺了不是更省事?而客店房間就這麼大點地方、幾件傢具,萬、言兩人醒來後居然也想不到仔細找一找?

————————————————————

但《虯髯客傳》實在寫得太好,不提負心的人如何負心,留下了豐富的想像餘地;虯髯客對紅拂女的情意表現得十分隱晦,也自有他可愛的地方。再加鋪敘,未免是蛇足了。(現代電影和電視的編劇人最愛「加添蛇足」,非此不足以示其陋,總認為原作有所不足,再加蛇足方為完全,不明藝術中「空白」的道理。近代中國影視殊少佳作,固不足異。)

——《卅三劍客圖》

總認為原作有所不足,再加蛇足方為完全,不明藝術中「空白」的道理。這段話,說的是誰啊?

編輯於 昨天 09:50

30

13 條評論

分享

收藏

感謝

遠古善良自由黨

新保守主義文青

37 人贊同了該回答

謝遜的橋段。

就是個連環殺人狂和十惡不赦的敗類。

家人被殺,你找人報仇,天經地義。

結果這人四處濫殺無辜。

然後主角張無忌還要保他。然後居然就沒死,出家了。

我高中看電視劇的時候,就覺得極其不對勁。只有一個感覺就是

「謝遜,你怎麼能不死呢?」

所以當時我的很多同學都狂愛金庸,但是我對金庸卻始終提不起勁來。

發佈於 2018-01-19

37

44 條評論

分享

收藏

感謝

知乎用戶

慷慨一諾拔劍起,悲歌熱血歲月凋

365 人贊同了該回答

金庸小說中很多地方都帶著知識分子的想當然

最典型的就是「忠義無雙大丐幫」

講道理,你要弄一個忠君愛國的幫派,漕幫鹽幫海鯊幫都可以,畢竟這些人和國家經濟息息相關

你弄一個丐幫去忠義……是不是忘了這些人是被誰逼的去要飯了?

說這些人是方臘梁山的基本盤才對,一群叫花子成天幫皇上擔心外敵入侵,怎麼想都有問題

讀過書明大義知禮儀的人會去丐幫?

不過是讀書人覺得所有人都應該明大義知禮儀的妄想罷了。

編輯於 2018-01-19

365

72 條評論

分享

收藏

感謝

狐狸晨曦

476 人贊同了該回答

金庸小說有著根深蒂固的精英主義思想,可以說整個書中世界都是圍繞著男女主人公等少數幾個人而轉動的。

只把重要角色哪怕是重要反面角色當人看,完全無視此外的大眾,而僅僅將他們當做布景板,『強者為尊』的精英思維是寫在骨子裡的。

如殷素素殺盡龍門鏢局幾十口,武當七俠卻打算「多行善舉」來幫她贖罪;胡斐明知是袁紫衣阻止自己殺鳳天南、間接害死了鍾氏一家,此後依然還對她迷戀至深;

蕭峰面對養父母喬三槐夫婦之死,只說一句「算在我頭上,卻也不枉了」,卻甚至不能出言譴責兇手蕭遠山一句;楊過拿守城小兵當替死鬼;韋小寶更是個迷奸多名少女、貪污受賄無數的五毒俱全之徒;

令狐沖和臭名昭著的淫賊田伯光、濫殺無辜的桃谷六仙結交為好友,甚至對好吃人肉的漠北雙熊,也能和他們一起喝酒,加入同夥;

即使是最尊敬禮法、最循規蹈矩的郭靖,在自己腰纏萬貫的前提下,非要偷農家的雞烤了吃,砸爛人家的店鋪;黃蓉割財主婆的耳朵,他也拍手叫好,這哪一條符合古往今來各朝的律法或者道德?

更不說蕭遠山和謝遜這樣殺人如麻的兇徒,只因是男主角的生父和養父,在男主角蕭峰和張無忌的武力威懾下,居然能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還成了武林眾人口中的「蕭老英雄」和「謝大俠」。

葉二娘這種每天害死一個嬰孩,持續行惡多年的惡魔,只因是男主角虛竹的母親,為情夫殉死後居然也得到一個旁白「義烈」的評價,而其種種喪心病狂惡行,更直接揭過不提了。

說到底,行俠仗義只是溫情脈脈的偽裝,一切全看和主角陣營的關係如何。

一千個一萬個被田伯光侵害過的少女的清白、與她們之後必將面對的悲慘境遇,大約也不及田大好漢請主角令狐沖喝的一缸酒重要。可是假如桃谷六仙當真撕了師娘,假如田伯光凌辱了小師妹,令狐大俠是否還有和他們稱兄道弟、推杯置盞的興趣呢?

這也就涉及到了武俠小說的本質:代入主角特權的幻想。

武俠小說這一載體本身,包括它後來的變種,如今天網路上汗牛充棟的仙俠小說,修真小說,玄幻小說,其實就是為了滿足人們在現實中不可能得到的特權慾望而存在的。

武俠小說的主角,作為讀者代入的化身,往往是一種特殊的存在,有著種種特權,這種特權表現為強大的武力。武力達到一定程度,就有了權力和優越感。

這不但使主角區別於普通平民,而擁有超越社會規範的隨心所欲的特權。甚至於那些為惡多端的反派配角,也因而有了遠高於普羅大眾的特權。

金庸小說作為武俠小說最優秀代表和集大成者,這點亦不能免俗。甚至可以說,金庸世界的本質,便是弱肉強食,弱者和配角毫無人權。

歷史上的人類社會,之所以奴隸社會變為封建社會、封建社會變為資本社會,從來並不是奴隸主、封建貴族和資本家們的大慈大悲;而是高富帥們發現唯有保障草民的權益,才能更好地保障高富帥們的權益本身。

當奴隸變成農奴,農奴變成自耕農,奴工變成流水線工人後,隨著被壓迫者待遇的提高,生產效率和為剝削者創造的財富反而大幅度提高了。所以高富帥們才會選擇改善草民的少部分待遇,讓渡少部分權益。

所謂道德,僅僅就是這樣一種長期博弈中的最優選擇;所謂文明,僅僅就是這樣一個從零和博弈向雙贏合作演進的過程。一切正面的價值,其背後隱含的邏輯,其實是極其功利的。

不幸的是,在武俠世界中,如真實歷史中多數奴隸對少數奴隸主、多數農奴對少數貴族這樣「威懾能力的平衡」,恰恰是最不可能實現的條件。

即使是在金庸小說這種的中低武世界,強勢個體的武力壓制,也可以視那些沒有「武功」這種特權的大眾如無物,如黃蓉對郭靖的說法:「十人、百人,你也不放在心上。」

因此,當武俠世界的擁有武功特權的高帥富們發現,即使不必去保障草民的利益,自己的權益也絲毫無損時,他們的理性選擇,必然是進行必勝和零的博弈。在武俠世界:弱者,毫無人權。

因此,即使是那些作惡多端的重要反面角色,如李莫愁、梅超風、歐陽鋒、金輪法王等,臨死前也可以獲得作者的悲憫,甚至部分讀者的同情,

而死在他們手裡的萬千沒有名姓的大眾;無數個甚至連出場機會都沒有、就被無辜枉殺與侵害的芸芸眾生,又當真有多少大俠高手,願意去替他們伸張正義呢?

同樣,廣大金庸小說的讀者,在代入主角的時候,自然而然會以為自己所嚮往的是行俠仗義,然而內心深處真正羨慕的,卻是主角「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無法無天;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瀟洒自由。

所以,為了讓讀者有充分代入感和愉悅感,當金庸筆下的主角真正面對兩難困境時,作者一定會費盡心機,替他們開金手指解決難題。

如華箏愚蠢告密、間接害死郭母李萍,無顏面對郭靖,自行遠走,就終於解決了郭靖如何能在不違背道義的前提下,和黃蓉締結鴛盟的道德難題;

如為了讓絕情谷搶婚正當化,就特意把公孫止寫成個行事無下限的卑鄙小人,可反過來假設,如果公孫谷主確實是個仰慕龍女的端方君子,得其允諾成婚後,滿心希冀地操辦婚禮,難道楊少俠就真的會含淚祝福他們,默默退出么?

如任我行朝陽峰暴斃;岳不群殺死恆山二定;周芷若荒島上不殺仇人兼頭號威脅趙敏、卻非要害死殷離;主角的情敵如宋青書、林平之、慕容復、汪嘯風、劉一舟、鄭克塽們,隨著情節推進,一個一個被無下限黑化……

一個正直光明的騎士,在種種邪惡與愚蠢的敵人的自覺不自覺非間接下,終於實現了正義與偉大,這是今天信息爆炸時代,飽受網路熏陶的十歲小孩子都哄騙不了的童話。

那些不必面對道德難題,或被作者開各種金手指解決,而不必行使必要之惡,渾身沾滿血污,就能如願戰勝大魔王的主角們,本身就帶著相當程度的假大空。

所謂「成年人的童話」這個評價,一點也沒冤枉了金庸小說。

金庸小說比今天網路的意淫小說高明之處,在於講故事打動讀者的能力遠勝於它們,所以可以大膽安排諸如龍女失貞、阿朱身死、段譽韋小寶苦追女不成之類的「虐主」劇情,

而今天的網路連載寫手們如敢安排類似段落,毫無疑問,肯定會被慣壞了的廣大讀者們大罵「虐主」而下架,並直接將作者拉入黑名單。

但金庸小說設置這些「虐主情節」本身,其實就是為了讓讀者更加對男女主角的命運牽腸掛肚,吊讀者胃口的。另一位武俠宗匠梁羽生先生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批評過,既然《神鵰俠侶》後續劇情中,小龍女並沒有產下私生子、楊過對此事也毫無任何糾結和情緒波動,那這段令所有人不快的劇情,又有什麼必要一定要存在?

像楊過三枚金針襄陽賀壽、張無忌光明頂退六大派、令狐衝出梅庄後神劍揚威、蕭峰遼國平亂金戈蕩寇這些段落為什麼深入人心?就是因為小說在前期瘋狂虐主,「先抑後揚」的手法玩到了極致,巧妙地調動了讀者情緒,讓讀者遂覺此前壓抑之情但覺一掃而空,大舒心胸塊壘,自然交口稱讚不絕了。

事實上,金庸小說的最早發行方式,是在報刊連載,通過吸引讀者觀看,來為報紙吸引訂閱;因此和今天在網路書站的那些網路小說一樣,也和近幾年風行網路的自媒體一樣,首先都是博取讀者喜愛,賺取經濟利益,而不是如曹雪芹寫《紅樓夢》那樣,完全不計名利得失的真正文學創作。

而通俗文學的本質,已經不止是作者個人寫作的產物,而更多是作者的創作意圖和觀眾讀者心理妥協的結果,因此也就限定了金庸小說藝術價值的上限。

最典型一書如《神鵰俠侶》,其實就故事脈絡和情節設定而言,改名為《神鵰大俠楊過傳奇》這樣俗之又俗的名字,也同樣貼合;對其餘人物如對二武兄弟、耶律齊等人的潦草處理和漫不經心,幾乎到了違反小說邏輯的程度。

因此不少金庸論者都深深地不以為然,但喜歡《神鵰》和主角楊過之讀者觀眾的絕對人數,卻足以將這種不以為然撕成粉碎。與其說是金庸「刻意突出」楊過,不如說是廣大讀者需要金庸「突出」楊過。

在眾多文藝批評家眼中,《神鵰俠侶》文學價值不如後來的《飛狐》《倚天》,更難比《笑傲》《天龍》《鹿鼎》等集大成作品,又不像《射鵰》這樣,是對金庸意義巨大的一舉成名之作;

可是在香港歷年的統計結果,《神鵰俠侶》都是讀者投票最受歡迎的一部金庸小說,包括金庸的好友古龍、倪匡等通俗小說大師,也無不將之列為自己最喜歡的金庸小說。

正如當年金庸讓楊過跳崖,和16年後不老不死的小龍女重逢,此情節過於荒誕離奇,激起了文藝批評家眾怒,迄今仍有多少金庸論者廣為詬病,偏偏古龍大聲叫好。這正是古龍自己身為商業寫作達人,內心深處明白金庸的不得已之處,為之感同身受的緣故了。

編輯於 2018-01-19

476

95 條評論

分享

收藏

感謝收起

金圭子

金庸和金庸小說兩個話題有啥區別啊

18 人贊同了該回答

第一次看完金庸三聯36本的時候,不爽的是書劍碧血劍這個倆「劍」,陳家洛可恨,袁承志軟弱。

但時隔多年以後,受慕容(

@狐狸晨曦

)影響,覺得金庸的「維主角立場論」可氣,汪嘯風等「擋在主角泡妞路上的原諒色」可憐。

還有主角們將自己的奇遇「秘不示人」,比如張無忌明明知道張三丰對全本九陽很好奇,但從來沒想過告訴他,因為如果主角把自己的奇遇公開給其他人,主角也就泯然眾人了。更別說有些人想的啥「郭靖幹嘛不教襄陽守軍降龍十八掌和九陰真經」之類的想法了……你想想他徒弟都只配學越女劍法。

後來看到「金庸包衣論」的說法,還有受《竊明》開始的袁黑影響,覺得金庸對遼金元清等外族的確是多有曲筆。

除了連城訣、俠客行、笑傲江湖等不涉及年代和越女劍等不涉及外族的作品以外。,

也就書劍時候把乾隆寫的很壞,但也有更可惡的陳家洛反襯。

碧血劍中洗白袁承志,把崇禎、李闖寫的很醜惡,美化皇太極。

時間背景上差不多的雪山飛狐和飛狐外傳也有醜化李闖之類的情節。

更早點的,

射鵰神鵰中,美化成吉思汗、拖雷、忽必烈,把明明歷史上是親金親元的全真教和王重陽寫成抗金抗元份子,醜化實際的襄陽守軍呂文德等。

到天龍八部中,除了繼續醜化當時宋朝皇帝宋哲宗,美化當時遼、金、大理的幾個皇帝(比如實際上當時大理基本上是高升泰等權臣當道,段和譽和他爹段正淳伯伯段正明基本上是傀儡)。就說裡面的重要角色,段譽是大理的,王語嫣等妹子從血統來說也起碼是半個大理的,蕭峰是遼國契丹的,慕容復血統上是燕國的,鳩摩智是吐蕃(西藏)的,完顏阿骨打是女真的,李秋水可能還有丁春秋甚至可能包括童姥(天山可不在宋地哦)都是西夏的。基本上就虛竹和游坦之(庄聚賢)算是宋人吧,但劇情除了最前和最後兩本,中間主要還是在宋土發生的,中間死的大堆也是宋人,很有當年日俄戰爭的感覺╮(╯_╰)╭

至於最後一本也是洗的最用力的鹿鼎記,說好的確是金庸寫的最好的,但說現在把康熙誇的天上沒有地上全無的一代大帝,把一個「地瓜王朝」寫成一代康乾盛世的,似乎就是從金庸開始的。裡面除了不遺餘力的美化康熙為首的滿清人士,繼續醜化以天地會、鄭家、沐王府為首的抗清人士,還有醜化九難、毛東珠等明遺孤,醜化歸辛樹等當時漢人武林核心人物,醜化吳三桂等這些慣例外。

甚至直接對清初滿族對漢人的屠殺事迹企圖矇混過去。

比如韋小寶明明來自揚州,也提到過民間拜祭史可法的行為,甚至在一開始和茅十八討論的時候還引用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典故,但當後來康熙提到「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時候,卻在內心活動中插科打諢,甚至以「嘉定三賭」等名目矇混過去(注意,是內心活動而不是和康熙的對話哦!),實在是堪比那個「駟馬難追」當成「死馬難追」的笑話(正常情況下不是應該聽成「四馬難追」更正常嗎)。

我現在手機版不好複製,這段原文可以參見我之前的回答:

所以,是韋小寶真的不懂?不是的,是韋小寶或者說金庸裝傻而已。

是金庸不會寫屠殺嗎?人家寫成吉思汗屠花刺子模寫的好好的,但寫到遼金元清的時候,不是搞點張十三那種的「故事化」就是弄點韋小寶這種插科打諢。

說難聽點這種行為和日本拒不承認南京大屠殺是一個性質。

編輯於 2018-01-19

18

22 條評論

分享

收藏

感謝收起

狼刑天

狼行天下,萬馬無疆

15 人贊同了該回答

金庸小說經典處自然有許多,但是槽點也是真不少,以下我憑印象隨便說幾個

1. 金庸小說的主配角雖然口口聲聲以「俠義」「道義」做標杆,可實際上對主角相關人物那是相當的寬容,謝遜多年來殺人放火作惡多端最後居然能遁老空門~ 桃谷六仙害人無數毫無憐憫就因為莫名其妙的原因就跟我們令狐大俠稱兄道弟了~ 主人公也好不到哪去,即使是道德模範如郭靖,也是看別人書生不爽就揍人家一頓,還拆人家店子,呵呵……

2. 金庸大部分的愛情寫的都很迷,少有楊龍這種用心耕耘的,幾乎都是男的虎軀一震,女的就念念不忘生死相依了……

3. 喬峰認為四十多歲的段正淳是三十年前中原武林的帶頭大哥。

4. 用了十成掌力的降龍十八掌勉勉強強打死了阿朱,還不是立刻的。

5. 恩師養父母之仇,就因為對方是自己親爹,說不報就不報了,喬大俠流弊。

6. 袁紫衣對強暴了自己母親,魚肉百姓惡貫滿盈的風天南,居然幾次三番幫助對方,金書最噁心女主沒得跑。

7. 花了這麼多筆墨勾勒的曲非煙居然就這麼死了?!

8. 慕容博真的是智障,口口聲聲要復國,就沒見他干過啥正緊事,你兒子還想辦法拉攏人心招兵買馬呢,請問你一輩子為了復國到底幹了啥?

9. 掃地僧,楊姐姐看著流弊歸流弊,但都是屬於金庸不知如何解決矛盾之後的強行「人工降神」,就莫名其妙飛出來一個吊打一切還知小一切的管理員來,你們看的真的不違和嗎?

10. 為了讓郭靖不陷於道德困境強行讓華政告密遠走也是無語。郭大俠我就問你能不逃避問題嗎?要是華政公主溫柔賢惠漂亮美麗一輩子沒得罪你全家你打算怎麼選?就不能學學你楊過侄兒?

11. 誣陷韓侂胄,拔高袁崇煥,還把諂媚蒙古的全真派寫的如此大義凌然,您寫書的時候能好好學學歷史嗎?

12. 還我程靈素!

編輯於 2018-01-19

15

23 條評論

分享

收藏

感謝

雙月傍鳥飛飛

名字一不小心多打了一個飛

21 人贊同了該回答

金庸小說里的左腳踩右腳和"謝三哥,我從沒說過謝字"。

討論金庸小說中匪夷所思/細思笑尿/無語的情節是總有人發表類似的言論。尤其是左腳踩右腳,多少人信誓旦旦地強調郭靖/張翠山/張無忌用過,人家郭大俠是用上天梯蹬城牆,張五俠是用銀鉤勾住石頭縫,狠心短命的小淫賊是用梯雲縱踩和尚的禪杖,如果真有的話你倒是把原文貼上啊。

最怕一些沒有看過金庸的人不懂裝懂,其他人和電視劇的鍋金庸不背。

——————貼原文的分割線——————

上天梯:

眼見他(郭靖)身子離城頭尚有二丈,蒙古軍中突然轉出一個高瘦和尚,身披黃色袈裟,正是金輪法王。他從一名蒙古軍官手中接過鐵弓長箭,拉滿了弦,搭上狼牙鵰翎,心知郭靖與朱子柳都武藝深湛,倘若射向人身,定被當開,當下右手一松,羽箭離弦,向長索中節射去。這一招甚是毒辣,羽箭離郭朱二人均有一丈上下,二人無法相擋。金輪法王尚怕二人突出奇法破解,一箭既出,又分向朱子柳與郭靖各射一箭。第一箭拍的一聲,將長索斷成兩截,第二第三箭勢挾勁風,續向朱郭二人射到。

長索既斷,郭靖身子一沉,那第二箭自是射他不著。朱子柳但覺手上一輕,叫聲:「不好!」羽箭已到面門。這一箭勁急異常,發射者顯是內力極為深厚,此刻城頭上站滿了人,朱子柳心知若是低頭閃避,這箭定須傷了身後之人,當下左手伸出二指,看準長箭來勢,在箭上一撥,那箭斜斜的落下城頭去了。

郭靖一覺繩索斷截,暗暗吃驚,跌下城去雖然不致受傷,但在這千軍萬馬包圍之中,如何殺得出去?此時敵軍逼近城門,我軍若是開城接應,敵軍定然乘機搶門。危急之中不及細想,左足在城牆上一點,身子斗然拔高丈余,右足跟著在城牆上一點,再升高了丈余。這路「上天梯」的高深武功當世會者極少,即令有人練就,每一步也只上升得二三尺而已,他這般在光溜溜的城牆上踏步而上,一步便躍上丈許,武功之高,的是驚世駭俗。霎時之間,城上城下寂靜無聲,數萬道目光盡皆注視在他身上。

金輪法王暗暗駭異,知道這「上天梯」功夫全憑提一口氣躍上,只消中間略有打岔,令他一口氣鬆了,第三步便不能再行竄上,當下彎弓搭箭,又是一箭向郭靖背心射去。

箭去如風,城上城下眾軍齊叫:「休得放箭!」兩軍見郭靖武功驚人,個個欽服,均盼他就此縱上城頭。蒙古兵雖是敵人,卻也崇敬英雄好漢,突見有人暗箭加害,無不憤慨。

郭靖聽得背後長箭來勢凌厲,暗叫:「罷了!」只得回手將箭撥開。兩軍數萬人見他背後猶似生了眼睛一般,這一箭偷襲竟然傷他不得,齊聲喝采。但就在震天響的采聲之中,郭靖身子已微微向下一沉,距城頭雖只數尺,卻再也竄不上去了。

當兩軍激戰之際,楊過心中也似有兩軍交戰一般,眼見郭靖身遭危難,他上升下降,再上再落,這兩下起伏只片刻間之事,楊過心中卻已轉了幾次念頭:「他是我殺父仇人,我殺他不殺?救他不救?」當郭靖使「上天梯」功夫將上城頭之際,楊過便想凌空發掌擊落,郭靖在半空無所借力,定然身受重傷,墮下城去。他稍一遲疑,郭靖已被法王發箭阻撓,無法縱上。楊過心中亂成一團,突然間左手拉住朱子柳手中半截繩索,撲下城去,右手已抓住了郭靖的手臂。

這一下奇變陡生,但朱子柳隨機應變,快捷異常,當即雙臂使勁,先將繩索向下微微一沉,隨即勁運雙臂,急甩過頂。楊過與郭靖二人在半空中划了個圓圈,就如兩頭大鳥般飛在半空。城上城下兵將數萬,無不瞧得張大了口合不攏來。

郭靖身在半空,心想連受這番僧襲擊,未能還手,豈非輸於他了?望見金輪法王又是一箭射來,左足一踏上城頭,立即從守軍手中搶過弓箭,猿臂伸屈,長箭飛出,對準金輪法王發來的那箭射去,半空中雙箭相交,將法王來箭劈為兩截。法王剛呆得一呆,突然疾風勁急,錚的一響,手中鐵弓又已斷折。要知法王與郭靖的武功雖在伯仲之間,但郭靖自幼在蒙古受神箭手哲別傳授,再加再上精湛內力,弓箭之技,天下無雙,法王自是瞠乎其後。他連珠三箭,第一箭劈箭,第二箭斷弓,第三箭卻對準了忽必烈的大纛射去。

這大纛迎風招展,在千軍萬馬之中顯得十分威武,猛地一箭射來,旗索斷絕,忽必烈的黃旗立時滑了下來。城上城下兩軍又是齊聲發喊。

倚天屠龍訣:

(張翠山)說著緩步走到左首山峰前一堵大石壁前,吸一口氣,猛地里雙腳一撐,提身而起。他武當派輕功原為各門各派之冠,此時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如何敢有絲毫大意?身形縱起丈余,跟著使出「梯雲縱」絕技,右腳在山壁一撐,一借力,又縱起兩丈,手中判官筆看準石面,嗤嗤嗤幾聲,已寫了一個「武」字。一個字寫完,身子便要落下。

他左手揮出,銀鉤在握,倏地一翻,鉤住了石壁的縫隙,支住身子的重量,右手跟著又寫了個「林」字。這兩個字的一筆一划,全是張三丰深夜苦思而創,其中包含的陰陽剛柔、精神氣勢,可說是武當一派武功到了巔峰之作。雖然張翠山功力尚淺,筆劃入石不深,但這兩個字龍飛鳳舞,筆力雄健,有如快劍長戟,森然相同。

兩個字寫罷,跟著又寫「至」字,「尊」字。越寫越快,但見石屑紛紛而下,或如靈蛇盤騰,或如猛獸屹立,須臾間二十四字一齊寫畢。這一番石壁刻書,當真如李白詩云:「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恍恍如聞鬼神驚,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雷,狀同楚漢相攻戰。」

張翠山寫到「鋒」字的最後一筆,銀鉤和鐵筆同時在石壁上一撐,翻身落地,輕輕巧巧的落在殷素素身旁。

梯雲縱:

張無忌左手抓著圓音,右手提著禪杖,一躍而起,雙足分點圓心、圓業手中禪杖,只聽得嘿嘿兩聲,圓心和圓業同時仰天摔倒。幸好兩僧武功均頗不凡,臨危不亂,雙手運力急挺,那兩條數十斤重的鍍金鑌鐵禪杖才沒反彈過來,打到自己身上。眾人驚呼聲中,但見張無忌抓著圓音高大的身軀微一轉折,輕飄飄的落地。六大派中有七八個人叫了出來:「武當派的『梯雲縱』!」張無忌自幼跟著父親及太師父、諸師伯叔,於武當派武功雖只學過一套入門功夫的三十二勢「武當長拳」,但所見所聞畢竟不少,這時練成乾坤大挪移神功,不論哪一家哪一派的武功都能取而為用。他對武當派的功夫耳濡目染,親炙最多,突然間不加思索的使用出來之時,自然而然的便使上了這當世輕功最著名的「梯雲縱」。

編輯於 2018-01-19

21

13 條評論

分享

收藏

感謝收起

伊蘭月

無名小輩,不足掛齒。

9 人贊同了該回答

最讓我生氣的是

1.《天龍八部》里,蕭峰死掉,阿朱被蕭峰所殺。

2.《神鵰俠侶》小龍女失身。

3.《書劍恩仇錄》里陳家洛先愛上霍青桐,然後看見更美的香香公主,就放棄了霍青桐。

(偷偷刪掉《連城訣》部分了)

編輯於 2018-01-18

9

9 條評論

分享

收藏

感謝

雲天

僅此而已

17 人贊同了該回答

我很清楚地記得那一天,在家裡讀著剛借到的神鵰俠侶。

津津有味地看到了龍楊在共同抵禦李莫愁時,生死與共,互生情愫,覺得這真再美好不過了。

結!果!冒出來個尹志平啊!!

當時我感覺被餵了一口屎啊!

之前的美好現在都化為了雙倍的心痛…

我把書合上放到一邊,心裡仍不願相信剛才讀到的是真的,不忍再看。

後來,整整一個月我都沒再敢拾起那本神鵰,連見著封面都覺得心裡空落落的…

編輯於 2018-01-17

17

5 條評論

分享

收藏

感謝

瀟湘夜雨zpb

金庸的產品狗

99 人贊同了該回答

謝邀 !

自然是《天龍八部》第23回「塞上牛羊空許約」了!

猶記得當時看書的時候,看著阿朱一步步走向死亡,你明明知道卻有一種無能為力的蒼涼感。其實,看起來明明有些環節是可控的,只要某個環節稍微出點兒疏漏,阿朱就不會死啊!

第一,我覺得最不可控的便是阿朱易容成白世鏡後,被「月餅愛吃鹹的還是甜的?」康敏牌火車給欺騙了,阿朱少不更事,蕭峰蕭大俠大直男一個,被老司機騙了沒商量。

第二,我覺得可控的,或者次要讓我生氣的,便是蕭峰信了帶頭大哥是段正淳。雖然大理與大宋唇齒相依,退一萬步講,讓一個大理的王爺助拳可以,怎麼可能做帶頭大哥?如果說段家是以武立家,其地位與丐幫比之不如吧,若說段正淳是大理皇室,讓一個王爺去打伏擊,親自上陣,這不用擔心王爺的安全嗎?

第三,我覺得最可控的,或者說最讓我生氣的,便是蕭大俠與鎮南王打啞謎式的對話了。

段王爺,我問你一句話,請你從實相告。1)當年你做過一件於心有愧的大錯事,是也不是?雖然此事未必出於你本心,可是2)你卻害得一個孩子一生孤苦,連自己爹娘是誰也不知,是也不是?」雁門關外父母雙雙慘亡,此事想及便即心痛,可不願當著眾人明言。

段正淳滿臉通紅,隨即轉為慘白,低頭道:「不錯,段某生平為此事耿耿於心,每當念及,甚是不安。只是大錯已經鑄成,再也難以挽回。天可憐見,今日讓我重見一個當年沒了爹娘的孩子,只是……只是……唉,我畢竟對不起人。」

蕭峰厲聲道:3)「你既知鑄下大錯,害苦了人,卻何以直到此時,兀自接二連三地又不斷再干惡事?」

段正淳搖了搖頭,低聲道:「段某行止不端,德行有虧,平生荒唐之事,實在幹得太多,思之不勝汗顏。」

這就是經典的且又愚蠢的蕭大俠三問,讀這三句話的時候,不知各位有沒有摔過書,我反正砸過牆。對比一下錢學森教授的: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言簡意賅,切中要害,你前面鋪墊了那麼多,最後問一句:「你是不是帶頭大哥?」很難嗎?

阿朱之死,是最令我生氣,也最令我無語的橋段了!比之小龍女那個要傷心10倍,隨著年齡增長,比之小龍女要還要傷心100倍,因為不是直男了。

發佈於 2018-01-17

99

60 條評論

分享

收藏

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秀點 的精彩文章:

《虎嘯龍吟》完美收官,司馬懿他真的黑化了嗎?

TAG: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