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鄭和寶船八下西洋」全案全程策劃》·節選

《「鄭和寶船八下西洋」全案全程策劃》·節選

匠工營國

努力成為城市規劃界的百科全書

「大海給了我們茫茫無定、浩浩無際和渺渺無限的觀念;人類在大海的無限里感到自己的無限的時候,他們就被激起了勇氣,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請人類從事征服,從事掠奪,但是同時也鼓勵人類追求利潤,從事商業。」

——黑格爾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詳細地介紹了《古代航海的文明與發展史》。據我們現在所知,大航海又稱地理大發現,指在15世紀—17世紀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發起的廣泛跨洋活動與地理學上的重大突破。這些遠洋活動促進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間的溝通,並隨之形成了眾多新的貿易路線。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開始抬頭。歐洲則在這個時期快速發展並奠定了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人們不僅在這個時代中發現了新的大陸,增長了大量的地理知識,也極大促進了歐洲的海外貿易,並成為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重要環節之一。而新航路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的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也是複雜而矛盾的。航海是直接體現國家、民族文化元素傳播張力的指針,但凡現代航海事業發達的國家,一定是一個文化元素具有全球影響力與認同力的國家。

以上這些我們都不談,本期我們來看看在鄭和下西洋的這段航海史上都有哪些值得一讀的人物與故事吧。

1

無故喪兵170人——為什麼不要六萬兩黃金?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順風南下,到達爪哇島上的滿者伯夷國,爪哇古名闍婆,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為南洋要衝,人口稠密,物產豐富,百姓生活富足。鄭和達到爪哇時,這個國家的東王、西王正在打內戰。東王戰敗,其屬地被西王的軍隊佔領。鄭和船隊的人員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西王的軍隊誤認為是來援助東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誤殺,計一百七十人。鄭和部下的軍官紛紛請戰,要求向麻喏八歇國進行宣戰,為170位將士報仇。

「爪哇事件」發生後,西王十分懼怕,派使者謝罪,要賠償六萬兩黃金以贖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遭遇如此大的事件,無辜損失了一百七十名將士,按常情必然會引發一場大規模戰鬥。然而,當鄭和得知這是一場誤殺時,又鑒於西王已主動畏罪請罰,於是稟明明成祖,請求化干戈為玉帛,和平處理這一事件。明成祖得知事情原委後,同意了鄭和的意見,放棄對麻喏八歇國的賠償要求,西王感於明朝的寬容與恩德,從此臣服明朝,不敢有二心。

鄭和艦隊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是一支無敵艦隊。但鄭和秉著和平出使、睦鄰友好的精神,對各國不論強弱親疏,平等對待,一視同仁,即時兩國發生衝突,仍能保持極大的剋制,仍顧全大局,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在鄭和七次下西洋中,真正意義上的戰爭僅有錫蘭(今斯里蘭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的防衛性作戰。

鄭和在處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動用武力,而且主動放棄賠償,充分體現了鄭和是傳播和平的使者,他傳播的是「以和為貴」、「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的中華傳統禮儀精神。

2

勇殲大海盜陳祖義——中土來的無敵統帥

陳祖義本是廣東人,洪武年間跑到蘇門答臘,召集黨徒佔領了舊港(今蘇門答臘島的巨港),常常打劫路經此地的商船,許多國家的商人都深受其害,成為名震一時的大海盜。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陳祖義見鄭和船隊船多兵眾,不敢直接打劫,就假意向鄭和投降,暗地裡卻準備偷襲船隊。好在鄭和及時發現了陳祖義的陰謀,立即想好對策,部署妥當,等陳祖義率眾人來搶劫時,他指揮將士們把海盜打敗,一共殲滅五千多人,燒毀了海盜船隻十艘,俘獲七艘,還活捉了陳祖義。鄭和歸國時,押陳祖義同行,成祖不恕其罪,處予死刑。

鄭和殲滅陳祖義之舉,保證了海上航道的安全暢通,促進了中國與海外諸國的友好交往,維護了傳統的朝貢貿易。同時維護了東南亞的穩定秩序,促進了該地區的繁榮。

3

加勒立碑——為什麼是「一碑三文」?

鄭和在第二次航程中,在錫蘭(今斯里蘭卡)的加勒立了一塊布施碑,碑文用漢、泰米爾和波斯三種文字鐫刻,這並不是同一碑文的三種國家語言的翻譯,而是有著各自不同的含義:

「一碑三文」反映了成祖和鄭和的宗教寬容,也包含了希望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外交活動不受宗教之間對立的影響的願望。因此,鄭和船隊每到一個國家,都是友好往來、平等貿易,並且參與當地的宗教禮儀等,而不是炫耀武力。這與此後歐洲人的所作所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加勒的「一碑三文」不僅是鄭和二下西洋的紀念碑,也是鄭和下西洋是一次「和平之旅」、「寬容之旅」的具體明證。

4

助滿剌加立國——國際糾紛的調停者

滿剌加(今馬來西亞馬六甲)位於馬來半島西岸,是面臨馬六甲海峽的東西海上交通的重要港口。明初,滿剌加受到不斷向西擴張的暹羅的壓力,為此向明廷請求援助。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派遣鄭和齎捧詔敕,「賜以雙台銀印,冠帶袍服,建碑封域,為滿剌加國。其暹羅始不敢擾。」(費信:《星槎勝覽》)至此,滿剌加正式立國,成為明朝的朝貢國。

5

智擒錫蘭國王——唯一一場真正的在海外的戰爭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在錫蘭山(今斯里蘭卡),國王亞烈苦奈兒詐獻金銀財寶,陰圖阻塞鄭和歸路,劫擊船隊。鄭和即時查知了他的詭計。鄭和沉著冷靜,判斷亞烈苦奈兒派大軍出去偷襲,都城必然空虛,就親率兩千多將士,出其不意地攻打了錫蘭山的都城,生擒了亞烈苦奈兒及其妻子官屬。領兵打劫船隊的將領聽說明軍回攻都城,趕忙撤兵回救,又被鄭和率軍將其擊潰。戰後,鄭和釋放了大部分俘獲的錫蘭士卒,只把亞烈苦奈兒和幾個重要官屬扣留在船上,然後繼續訪問其他國家。鄭和回國後,成祖赦免了被俘的錫蘭國王,顯示出中國皇帝的寬大襟懷。

6

助蘇門答剌國王平定內亂——「正統」的守護者

在鄭和第四次下西洋的途中,蘇門答剌(今印尼蘇門答臘)發生內亂。事情的始末是這樣的,開始時,蘇門答剌國王受到鄰國那孤兒花面王的攻擊,中箭身亡,國王只一幼子,不能為其父報仇。王妃向人們發誓說,只要有人能替國王報仇,嫁給他,並且讓他當國王。當時有一名漁翁主動請纓,領兵討伐花面王,並取得成功。王妃不負前約,與漁翁結婚,把國政委託給他,稱他為老王。年幼的王子宰奴里阿必丁成年後,與部下謀殺了老王,奪取王位。於是,老王的弟弟蘇斡剌在暫時的逃亡後,捲土重來,內戰就這樣發生了。正巧鄭和到訪,他把宰奴里阿必丁看作是國王的正統繼承者,於是出兵剿捕蘇斡剌。宰奴里阿必丁對鄭和感激不已,於是重新確認了與明朝的朝貢關係。

7

默許士卒與當地婦女通婚——什麼是峇峇娘惹?

鄭和自己是太監,不能結婚成家,但他對船隊的士卒婚姻卻十分關心。在七下西洋中,鄭和採取默許士卒與西洋婦女通婚的政策,也默許他們永遠留在那裡居住。為什麼默許而不是同意呢?因為中國大明法律不允許,鄭和不能公然違抗,只能採取默許的辦法。在鄭和的默許下,這些士卒成為西洋早期的華僑,在那裡繁衍後代,並為以後來到西洋謀生的中國人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所以,鄭和及其船隊在東南亞一帶的影響不僅有物為證,而且還留下了後人。馬六甲的「峇峇娘惹」就是最著名的族群,有人稱他們為「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峇峇娘惹」他們是鄭和下西洋時默許士卒與西洋婦女通婚的結晶,生下的男性後代就稱為「峇峇」,女性後代則稱「娘惹」。如今,峇峇娘惹的聚集區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檳城以及新加坡。

鄭和默許士卒與西洋婦女通婚之舉有著積極的意義,有助於推動華僑大規模移居和開發東南亞。自鄭和下西洋以後,移居南洋的華僑逐漸增多,到十六世紀,華僑足跡已遍布東南亞各國,人數約十萬之眾。他們憑藉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與當地人民一道,相互依存,同舟共濟,開發東南亞,對東南亞各國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8

病逝古里——偉業終結,海上帝國之歿

當船隊航行到古里(今印度卡里卡特Culicut)附近時,鄭和因勞累過度一病不起,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鄭和船隊由正使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經蘇門答刺、滿刺加等地,回到太倉劉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鄭和船隊到達南京。鄭和的墓地有說在印度古里,也有說在印尼蘇門答臘,目前沒有定論。

鄭和七下西洋,早已不是一個歷史事件,而是一種文化象徵。它寄託著中國人的回憶與榮光,也寄託著人們關於國際新秩序的想像與期望。不同國家之間呼喚溝通合作,不同文明之間需要尊重和對話,在世界多極化、國家衝突民族爭端連續不斷之時,在國際關係日益跌宕的新格局中,紀念鄭和七下西洋,會讓我們重新思考世界歷史的走向。它告訴我們,只要調整一下姿態,人類可以書寫另一種世界史。

本文文位元組選自由張鴻雁教授主編的《「鄭和寶船八下西洋」全案全程策劃》項目。

本文圖片來源自網路無版權圖片,均已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匠工營國 的精彩文章:

背後的故事:百萬人的村莊——慕尼黑

TAG:匠工營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