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的和尚不吃葷,那他們難道真的一點肉都不吃嗎?可想而知呀!

古代的和尚不吃葷,那他們難道真的一點肉都不吃嗎?可想而知呀!

和尚,原來是從梵文而來,它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

這個稱呼並不限於男子,出家女眾有資格的也可以稱和尚。但是後來習俗上這個字被用為對一般出家人的稱呼,而且一般當作是男眾專用的名詞,這是和原來的字義不合的。

佛教中出家修行的男教徒,意代表佛教和尚-國畫狄少英作品謙和至尚的修行者。

(和尚)

梵語在古西域語中的不確切的音譯,在印度是對親教師的通稱,而在中國則常指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有時也指女僧。《晉書·藝術傳·佛圖澄》:"和尚神通,儻發吾謀,明日來者,當先除之。" 宋 庄季裕 《雞肋編》卷上:"京師僧諱"和尚",稱曰"大師";尼諱"師姑",呼為"女和尚"。"《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院君王氏 ,夜夢一瞽目和尚,走入房中,吃了一驚。"丁玲《母親》一:"後來二老爺又出門了,音信都沒有,說是看破紅塵做和尚去了。"參閱 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釋氏要覽上師資》。

和尚有以下別稱:阿闍梨;比丘;比邱;禪師;出家人;毳客;大師;佛佗;和上;和闍、和社;鶻社;近誦;喇嘛;力生;親教;親教師;瞿曇;闍梨;釋子、頭陀;殟社;烏社;鄔波馱耶;捂波地耶;烏邪;依學;優婆陀訶;郁波第耶夜

可見和尚一詞,並非佛教的專有名詞,但在佛教,確有它的根據,佛教的律藏,稱剃度師及傳戒師為鄔波馱耶(Upadhyaya),"和沙"一詞,就是根據這個而來,"和尚"一詞,更是漢文的訛誤,最早見於漢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圖澄而號佛圖澄為"大和尚"。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別於流俗的訛誤,因為,依照鄔波馱耶的原意,應當譯為親教師,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並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後,才有資格為人剃度、為人授戒、而被稱為鄔波馱耶。這既不同於印度俗稱博士的烏邪,更不同於中國誤傳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彌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長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尼泊爾和印度交界的一個釋迦族部落里,王子喬達摩·悉達多離家修行,7年後覺悟成佛,開始在恆河流域布教,廣收門徒。佛教認為世界是虛幻的,人生是苦難的,只有斷除一切煩惱修行成佛,才能達到永恆的幸福。佛祖釋迦牟尼最初對迦葉等5人說法時,親手為他們剃去了頭髮,表示接受他們做自己的弟子。和尚剃髮有三重含義,一是按佛教的說法,頭髮代表著人間的無數煩惱和錯誤習氣,削掉了頭髮就等於去除了煩惱和錯誤習氣;二是削掉頭髮就等於去掉人間的驕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牽掛,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國古代,人們把頭髮看得十分重要,認為頭髮是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必須保護好,不能有損害,否則是對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斷除這些無謂的親情牽掛;三是為了區別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當時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們一見到剃光頭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後來剃頭就成了加入佛門的一種儀式。

(和尚)

印度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其他儀式還沒有發展起來,所以只要剃掉頭髮,披上類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當和尚了。

那叫戒疤,表示受過戒.也不是每年一個.是三個,六個,九個或十二個。

從求戒者來說,出家為僧尼是要有許多條件的,比如個人志願、家庭同意、身無債務、五官端正等等,這在實際上未必都做得到,但佛教要求如此。有志於出家的人,先要和寺院取得聯繫,在寺院中請求一位比丘作自己的"依止師"。通過全寺僧侶了解和同意,然後寺院就可以收留此人為弟子,為他剃除鬚髮,授沙彌戒(共有十戒),這就叫做"沙彌"了。沙彌,也就是漢地一般俗稱的小和尚,其實,還算不得正式的和尚呢!

沙彌在梵文里的原意是勤策、息慈,就是應當勤受師父策勵,息惡行慈。沙彌的年齡一般在七歲到二十歲之間。在這期間,他的"依止師"對他有教育和撫養的責任,年滿二十歲了,經過僧侶開會研究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長老,共同為他舉行授戒儀式,這次授戒叫比丘戒,戒條比起沙彌戒來就複雜多了,共有250條,成為正式僧人的條件也因此算是備足了,所以又叫具足戒。從此就取得了正式僧人的資格。受比丘戒滿五年後,才可以離開依止師,自己單獨修道。除了沙彌戒和比丘戒之外,最後還有一種菩薩戒,有10重戒、48輕戒,但這不是必須受的,根據自願。沙彌戒必須單獨授受,比丘戒允許三人以下同時授受。

下面小編為您介紹一下古代的和尚不吃葷,那他們難道真的一點肉都不吃嗎?

我們在古裝影劇上,經常看到和尚只吃素,不吃肉,那麼在歷史上,和尚真的一點肉都不吃嗎?如果你認為是這樣,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我們都出現了一個誤區,古代的和尚僅僅是不吃」葷「,而不是不吃肉,這」葷「和肉還是有區別的。

在古代,」葷「字的定義是這樣的。

「葷」的偏方是草字頭,是一種植物。在周禮中,「葷」是特指一些類似於大蒜、蔥、薤、韭菜和芫荽(香菜)這樣的特殊的蔬菜,因為它們吃到嘴裡,嘴會產生異味,十分不雅,所以不僅是和尚,就連當時的上流社會都不吃」葷「所以當時的所說的不吃」葷",只是說和尚不能吃有異味的蔬菜,而不是肉類食品、那麼和尚不能吃肉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和尚不能吃肉的規定首先是梁武帝提出的。

(和尚)

梁武帝在受戒之前,下一道詔令:規定,僧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吃肉。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每天只吃一餐,以豆羹米飯為主,沒有一點油膩葷腥之物,非常簡樸,甚至他還改變早年一度沉湎女色的作風,絕斷房事,五十歲後再也未臨幸任何女子

所以說,在梁武帝之前的和尚,還是吃肉的。

說真的,之前還真沒想過這個問題,我經過查找呀我發現把葷和肉聯繫起來啊,什麼糖醋排骨紅燒肉,紅燒豬頭等呀是咱們現代人的理解了。

當然了我認為也不能說是理解有誤,因為詞語流傳了這麼久,那原來的意思都發生了變化就談不上什麼被騙了,比如現在的乾爹和以前的乾爹比就沒有那麼單純了,如今的小姐這個稱呼到了現在缺成了職業,所以我們必須理解古今異議是很正常的啊。

就像不常用的詞,比如說絕境古義就是指與世隔絕的地方了,我們今天一說就是無出路的境地,走投無路了。

那其實最初的葷菜也確實不是指用肉類做成的菜哦。

(和尚吃肉)

你比如說在荀子富國中有這麼一句「今是土之五穀也,人善治之。」然後葷菜擺疏以足量,葷辛菜也,什麼是辛呢,這個辛菜的辛其實是指的比如說蒜呀,大蔥小蔥,韭菜,洋蔥之類的這樣的蔬菜。

他是屬於葷菜,但是與肉沒有關係,那這個肉肉是哪個字呢?。

白居易有首詩叫做《齋戒》看他怎麼說得:「每因齋戒斷葷腥,漸覺塵勞染愛輕。」

這裡的葷腥的「腥」是指有血腥的肉食,包括一切的肉食,也就是來說最早葷腥這個詞是分開來說的,葷不是指肉,腥才是指肉。所以說古代的和尚不吃葷真的是指不吃肉么?答案就是不吃葷是對的,因為古代佛經里葷是不讀葷的是讀熏,熏就是指氣味熏人的蔬菜。葷乃蔬菜之臭也。不過這還真可以理解,畢竟古代沒有牙刷,沒有口香糖對吧,要是一幫人都坐在一起念經,然後法杖面對著一幫人...想想哪個感覺,還真是為法杖捏一把汗哈!

其實是這樣的,這個葷在佛教里有嚴格的規定就是指的:五辛,蒜,蔥,洋蔥,酒和興渠等。因為佛教認為五辛易發怒生恨,熟食讓人發淫易多慮。所以告訴大家其實一千四百多年以前中國的和尚只是戒葷,其實是可以吃肉的。

在我國提出和尚不許吃肉的是誰了,正是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我都知道蕭衍被稱作和尚皇帝非常可愛,因為他特別喜歡研讀經書,經書里有規定戒殺生,然後蕭衍就想那絕大部分的殺生不就是因為要吃肉嗎?

(和尚吃肉)

那好那乾脆咱們從源頭上抓起,活學活用,從此以後不準吃肉,皇帝說的金口玉言立即召告天下。臣民提倡吃素,和尚一律不準吃肉,天地神明祖宗也要享受和尚待遇啊,就是祭祀他們的時候,也不能用什麼雞呀鴨呀魚啊豬頭,蒸羊羔兒、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等等,通通改成麵粉做的好比如說豬頭竹樓。

和尚不能吃肉啊。可以這麼來看完全是蕭衍從不殺生的觀點引申出的規定,當然現在東南亞的一些小乘佛教的僧人哪,現在還是可以吃一些肉類食物的,不過的一定是三凈肉不見不聞不不疑為我殺他們有的時候需要托缽乞食的給什麼吃什麼,食物當中是有肉的,但他們基本上是屬於三凈肉是可以吃的。其實,咱們漢族的和尚吃素,在這在世界佛教史上也是個特別特別特殊的現象,主要是咱們這位梁武帝所賜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成為永遠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斯大林為什麼要毒殺列寧哪?列寧為何要找斯大林要毒藥呢!

TAG:歷史成為永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