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面對親人的生離死別,我們該如何自處?

面對親人的生離死別,我們該如何自處?

有人問我,她突然想到媽媽不能陪她一輩子,一切都是暫時的,就睡不著了。去外地上學,離家的時候會有種特彆強烈的不安全感,她該如何面對死亡,面對愛的人離開?

文/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當我們去外地上學,離開家時,往往會產生依戀與悲傷的情緒,感到特別捨不得。有時,我們還會萌生不安全感。如果悲傷與不安全感特彆強烈,往往提示我們有明顯的分離焦慮。

所謂分離焦慮,是指因原本和親人連結很緊密的紐帶忽然鬆弛或斷裂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它會讓我們恐懼分離,不願離開親人身邊,對將要踏入的外部世界心生憂懼。一定程度以內的分離焦慮是人們的正常反應,但如果超出限度,影響到了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興趣與主動探索,那麼就可能意味著之前我們內心的安全感不足。這種安全感的不足可能是因為與父母的連結太過緊密,或之前我們沒有具備足夠的應對生活的技能而產生的。

童年時,分離焦慮對孩子而言可能只是感受到一種模糊而強烈的悲傷與恐懼,不想與父母分離。但成年後,當我們體會到分離焦慮時,可能就會引動另外一些更深層的恐懼,比如死亡恐懼。死亡是終極的、絕不可逆的分離,會引發人們最大程度的恐懼與抵抗,也因此經常被潛意識用作表達分離焦慮的方式。簡單說來就是,當我們要與父母分開時,潛意識為了讓我們的意識體會到自己有多麼悲傷、恐懼,就舉死亡為例子,這樣我們就明白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們就可以理解,去單純地鑽這個牛角尖,拚命去想「父母不能陪自己一輩子,終有一天會死該怎麼辦」這個問題,是絕對不會有答案的,這隻會加強我們的恐懼與不安全感。只有我們真正意識到,分離焦慮來自於和父母之間太過緊密的連結,或者我們內心對自主生活的不確信,並針對這兩點去下功夫,這種恐懼感才有可能慢慢減退。

簡單說來就是,我們要明白,對父母的依戀是正常的,但父母就是不可能陪我們一輩子,我們要慢慢讓自己接受這一點,並且嘗試著去發展與朋友、戀人等的親密連結,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內心有更多依靠。另外,我們也不能再事事靠著父母為我們打點、決定,而是要磨練自己的能力,漸漸地讓自己能獨立應對生活。當我們能力越強,自信也就會越足,對於分離和死亡的恐懼才會越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的精彩文章:

心理解析:與焦慮相伴,感覺身體被掏空

TAG: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