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嚴歌苓《陸犯焉識》筆記

嚴歌苓《陸犯焉識》筆記

2018/1/19

FRI.

上星期沒更文,原因是我發脾氣撂挑子了。。。還理直氣壯的讓baba來寫這星期的更文。

Baba今天發給我長長長的一篇,頓時被他滿滿的誠意感動到了。現在回味下,怎麼覺得這個心機BOY是在報復我呢。

行雲流水的寫這麼多字什麼意思啊,我排版都廢了半天勁,突出我特沒文化是吧,哼!

在此還是要感謝下baba的支持,萌家公眾號又上新版塊啦——讀讀書。

這個欄目好,不但可以檢驗自己對看過書的理解與思考,還可以督促我這枚懶癌晚期患者勤看書!

Baba說嚴歌苓的這本《陸犯焉識》,讓他領悟到有關愛和生活的意義與真相,這評價好高哦。

廢話不多說,跟我一起來看看《陸犯焉識》的筆記吧~

和許多人一樣,《陸犯焉識》是我讀的第一本嚴歌苓的書,之前看過嚴不少影視作品,電視機里的畫像和語音中透露出嚴的才氣和大氣。

《陸犯焉識》是一部大手筆,是深陷蒼涼對曾經繁華的反芻,讓我真正明白什麼叫見字如面。

不寫書評,也寫不了所謂的讀後感,分享幾個片段,始終認為優秀的作品自己本身就可以證明一切,其他都是狗尾續貂之說。

01

馬群羊群不久就明白了。成千上萬叫做囚犯的生靈把千古未變的草漠掀翻,撒下遠方異地的種子,又伐倒千歲百歲的紅柳,用去烹煮他們可憐的收成;挖起草根下的泥土,壘建起他們整齊劃一,令兔鼠、旱獺瞠目的窩穴。同時,槍聲響個沒完。槍彈的射程結束在狼群羊群馬群里,也偶爾結束在他們自己的群落里。叫做逃犯的人便是靶子。

不著筆墨的呈現了一個荒涼而又被一點點不算「文明」的文明所逐漸改變的大西北,腦海中馬上浮現出那個時代背景所獨有的黑色地帶。

02

陸焉識為了看一眼小女兒,而且只是在場部禮堂播放的科教片里看上一眼,費勁心思費盡周折,賄賂指導員身上唯一值錢的歐米茄手錶,躲過看守的槍口,逃過野狼的襲擊,挺過一夜的風雪和滿身的傷,只為了看一眼屏幕里的小女兒,僅僅五分鐘,幾乎要了這個將近60歲的老頭的命!這是他勞改生涯中唯一的希望和信念,也是讓他萌發逃跑念頭的最初理由,他從小女兒身上看到了妻子馮婉喻的影子,他發現他想妻子想得厲害,發現他愛妻子愛得厲害,愛得一定要去見她,告訴她他愛她,告訴她自己是經過了繁華與蒼涼後才意識到的愛。

獄中的非人生活,是「馮婉喻」這劑嗎啡一直以各種方式刺激著陸焉識苟延殘喘,我不知道一個人在那樣的年紀那樣的當下內心真正最在乎什麼東西,只是對於這樣一個知識分子,他敢於面對自己,敢於正視自己的行為和勇氣,我想我到了60歲的時候應該才能有機會懂吧。

03

一個號子里的大長鋪,一排的囚犯並排睡,角落裡一個年紀大的囚犯默默地死在了炕上,只有睡他旁邊的緩期死囚梁葫蘆發現,梁葫蘆為了冒領死者的4個窩頭,瞞住了死訊,天天幫死者領乾糧,然後裝模作樣地照顧死者,喂「他」吃飯,每天照例睡在「他」旁邊,還時不時幫「他」蓋好被子。

梁葫蘆的描寫可謂是非常深刻,這一段文字不美,意境也不高,卻讓我體會到了人性的卑微和堅忍,需要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能逼自己順其自然的接受這樣的生活模式?

04

我祖母馮婉喻回過頭,朝著焉識而生髮的微笑還沒有消失。她問女兒但珏:「伊是啥人?」

「那我怎麼會不認識他?」婉喻小聲地說,搖搖頭。「焉識我怎麼會不認識呢?我不是一直在等焉識嗎?」

這是陸焉識正正式式幾十年後站在馮婉喻面前馮婉喻給予他的回應,平平淡淡的幾個問號,卻像刀一樣割進我的心裡,文中還提到陸焉識對於此的反應是中性的,不喜不悲,我想大概陸焉識覺得看到了活著的,生活的至少還不錯的婉喻,就已經是最大的恩賜了,陸焉識的謙卑和儒雅讓他對於這個女人此時不敢有再多的貪想,真正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05

老幾靠記憶把婉喻的信存檔,按年月日編號,一封不漏地保留起來,然後就把實質的信紙燒毀。婉喻嬌羞的字展露給鬃信箱後面的眼睛是無奈的,但絕不能再讓其他人看到眼睛裡;那都是些什麼眼睛――看過兇殺和暴行,看慣了血污和糞土,滿映著同伴多日不洗的污垢面孔和漆黑的鼻孔。

這樣類似描寫陸焉識感悟的和內心戲的文字有不少,但這段最讓我印象深刻,老犯人在入獄的那一刻就什麼尊嚴什麼秘密都沒有了,唯獨還有婉喻的信,在他腦海里,在他心裡,就這麼來回,哪也去不了,哪也不能去,這是他最後生命的底線。

06

船離港之後,他坐在二等艙的艙房裡,滾出兩行淚。旅程一個多月,他沒有跟任何旅伴 說過一句話。太平洋上的郵輪是他監禁的開始。五年的自由結束了。放浪形骸到頭了。里弄天 井迎著他打開門,將在他進去後關閉。他眼睛一次次地潮濕,不是哭他的望達,是哭他的自由。他跟誰都沒有說過,他多麼愛自由。從小到大,像所有中國人家的長子長孫一樣,像所有 中國讀書人家的男孩子一樣,他從來就沒有過足夠的自由。

陸焉識因為嚮往自由,想擺脫家裡的恩娘和婉喻,而來到了異國他鄉,但他沒有在這裡得到他理想當中的生活,望達的出現和離開不過是被設定好的情節,於是內心從虛假的充實到更深不見底的空虛,這種落差讓他認識到自己。

07

從念痕家往回走的路上,他的步子非常輕快:兩足獸終於奪到了獨一份的肉。但漸漸他兩腳 邁不開了。念痕給了他一次機會表演,表演他的自私、無氣度、無擔待,她把消息告訴他的時 候,他不讓她分辯解釋,不給她哪怕是朋友的肩膀去依靠一下。他白長了大個頭和寬肩膀。

韓念痕在整部作品裡是非常獨特的女性體現,也是陸焉識最懦弱和無擔當的一種反襯,有的時候我也覺得陸焉識真的很像《圍城》里的方鴻漸,一樣的知識分子,一樣的沒用場,他們所謂的外在條件都不差,內在可能還不如一個販夫走卒在這樣的一個亂世中活的清明。這難道不是作者對於那個年代的一種諷刺么?

08

"老早呢,覺得你沒用場好,心底里不齷齪,人做得清爽。太有用場的人都是有點下作的。現 在看看,沒用場就是沒用場。"恩娘說。"中國是個啥地方?做學問做三分,做人做七分。外國的 人要緊的是發明這種機器發明那種機器,中國人呢,要緊的就是你跟我搞,我跟你斗。你不懂這個學問,你在中國就是個沒用場的人。"

恩娘是個徹底的現實主義者,典型的封建氣質還未完全退散的舊中國女性。她示弱,精明,善於觀察,謀而後動,用這種以退為進的方式讓自己在家中始終佔有有利位置。恩娘體現了一個舊社會上海女人恰到好處的虛偽和刻薄,細碎和城府。因為那是一個亂世,對於老百姓來說,肚皮吃飽要緊,恩娘儘管是不討人喜歡的,但是她真的沒有錯。她對於陸焉識始終看的明明白白,所以她才會機關算盡。

09

婉喻說:"不行的。入黨申請書的字一定要寫得最漂亮。塗了就不漂亮了。對嗎?"   

丹珏心裡羨慕母親,把那個"對嗎"說得那樣甜,那樣嗲,那樣天真無邪。   

陸焉識就著婉喻的嗲勁說:"對的。"

婉喻又說:"人是不可以沒有理想的,對嗎?"

焉識了解了婉喻,透徹地了解了:她實際上早就不再需要他,在沒有他的那些年裡,她的伴 侶是理想。儘管這伴侶對她也不怎麼樣,不比陸焉識好到哪裡去。

陸焉識在獄中苦苦支撐的動力是三個字「馮婉喻」,而馮婉喻的堅持是理想中的陸焉識「還在」,在她的生命和生活中,與她柴米油鹽詩酒花,始終為伴,從未遠離。

10

兩個人會不做聲地坐一會,之後婉喻會說起孩子們的事情。她總是說孩子們的事情。他們有孩子啊,有那麼好的孩子!孩子們身上各有一半她和他。每次見到他,她不能和他皮肉貼皮肉地親昵,便以談孩子來提醒她自己也暗示焉識,她與他有肉體交合的證據。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還能怎樣親呢?他和她在他們共同的孩子身上親得化到了一處,親得解都解不開。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共有的秘密只能到如此了:他們的孩子被他倆生命的暗碼所控制,那暗碼是她和他血統的絕密信號。談他們的孩子,就好比談他們最私密的身體部位,他們最私密的那部分生命,那部分誰也摻乎不進來的生命。

是啊,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還能怎麼樣親呢?當馮婉喻面對已是囚犯的陸焉識,那種不能一訴的相思之苦,那種沒辦法釋放的情感,全部都以這樣的方式融在一起,抱在一起。

11

婉喻親手剝出的蟹肉蟹黃,也成了垃圾,被他們從罐子里倒出來,倒入兩人合抬的大鐵皮垃圾桶。婉喻的十根手指尖都被蟹蜇爛了,皮膚被微咸汁水腌泡得死白而多皺。每一個蟹爪尖,無論怎樣難摳嗤的犄角旮旯,婉喻都不放過,不捨得浪費一絲一毫的蟹肉……焉識一下子躥起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會那一躥。他撲在鐵皮桶上,伸出的雙手從垃圾桶里撈起一大捧蟹油蟹黃,和著爛蘋果爛柿子塞嘴裡。

陸焉識又一次用他的方式去捍衛她的心意,她的付出,崩潰的內心產生的想法是想儘可能的去回應馮婉喻為他所做的一切,把它們都塞到自己的身體里,滲透進每一個血液中。這一段很有畫面感,也很牽扯人的情緒,剝蟹黃蟹肉真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心疼這麼好的婉喻。

12

每天夜裡,等丹珏睡下後,婉喻就拿出焉識這麼多年寫的信。一小箱子。她把信放在鼻子下聞著,那股酥油氣味已經遙遠了,但還一息尚存。剛來的這封信像活著的身體,散發出濃郁的體嗅,把婉喻過去盼信的感覺都喚醒了。

終於有一天,她主動打開了一封信,鋪平在八仙桌上。焉識看見自己的墨跡深一塊淺一塊 好多字都化成毛茸茸的了。她是怎樣一面流淚一面讀他的信?並且,每封信她讀了多少遍?每讀一遍都流淚?

這兩段都是描寫陸焉識給馮婉喻寫的信,作者沒有寫信里的內容多麼深刻多麼感人,而是從馮婉喻對於這些信的表現從側面體現出婉喻內心對於這段感情全身心的投入和堅定,使人為之動容。

13

他伸出手,摟住了婉喻單薄的肩膀。那肩膀沒有變過,跟四十多年前一樣單薄,但似乎更知 寒暖,更懂呼應,因此更美好。難道一定要經過二十多年的分離,經過陪綁沙場、饑荒和人吃人,才能領略它們的妙曼?

陸焉識無疑還是不幸中的大幸,在這段回憶中,有多少和他一樣的人,他們也有他們的婉喻,卻在這樣的亂世中只能人各天涯?

甚至連最後一面、最後一句話、最後一個眼神都沒有看到過?陸焉識憑藉他「沒用場」中的「用場」,最終還是尋找到了自我。

以上寫著寫真,勾起了很多回憶,於是忍不住還是想議論幾句:「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遲來的愛也為焉識後半生憑添太多悔恨與遺憾。

心已動卻奈何情已遠的嘆息中,我主觀的想到了戀戀筆記本、飛屋環遊記、初戀五十次……

那些溫暖的情節總是提醒我,在最美好的年華中,不要被瑣碎與負面消耗,珍惜所有感動,與相愛的人看日出日落,觀白雲滄海,讀好書,結良師益友。

有關愛和生活的意義與真相,這部小說全都教給我們了。

過他個三五年,請再翻起這本書吧,這些點滴,不應該被忘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動物界的開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