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朝說的倭寇都指哪些人,為什麼它成了那時日本人的代稱?

明朝說的倭寇都指哪些人,為什麼它成了那時日本人的代稱?

倭寇是我國古代對來自海上的侵略者或搶掠者的一種特殊稱謂,如果用專業一點定義解釋,倭寇就是指:以日本為基地,活躍於朝鮮半島及中國大陸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經被歸於海盜之類,但實際上其搶掠對象並不是船隻,而是陸上城市。那麼,我國古代的人為什麼稱這些侵略者為「倭寇」呢,它的具體含義是什麼呢?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倭寇」一詞還是大有來歷的,倭字為「人」字旁加一個「委」字,「委」在古代有「身材軟縮、身材小一號」之意,它與單「人」旁合在一起,就指「身材矮小的人」,古代的「寇」與賊同意,拆開這個字就是「完」加一個「攴」,「完」在古代有家園完整之意,攴則有敲打之意。這兩個字合起來就表示家園被敲打破碎。可見,用「倭寇」來給那些搶掠百姓的海外之賊命名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但從「倭寇」一詞的定義看,明朝的倭寇應該是泛指侵略中國沿海的人,其中主要是指日本人,但這其中也包括一些反對大明王朝海禁政策或者是有其它目的的中國人,例如,明朝時著名的海盜頭子王直(汪直)、徐海、毛烈、陳東、葉明(葉麻)、鄧文俊、林碧川、沈南山等人。但「倭寇」在明朝主要指的還是那些侵略中國沿海地區的日本人。

但倭寇的產生與中日兩國的國情有關,元明時期,由於日本國內分裂動蕩,很多在日本國內混得不好的日本浪人,在巨大的經濟利益和豐碩的物質回報的誘惑下,開始到中國、朝鮮沿海市鎮挺而走險,而到了元末明初時,中國境內由於處在戰亂時期,所以給了日本浪人可乘之機,明朝建立後,又實行海禁政策,日本則開始對中國大陸各種物資和貨幣產生更強烈的需求,因此到明朝中後期,倭寇侵擾明朝沿海地區的現象愈演愈烈,後來,直至戚繼光、俞大猷等著名的抗倭將領歷經多次征伐,才基本擊滅盤踞在廣東、南澳的倭寇,使東南沿海的倭寇被最後蕩平。

綜上分析可知,「倭寇」一詞始終伴隨著侵略和搶掠現象,它是古代中日兩國不友好的代名詞,同是它也成了那些幻想侵略中國的日本人的代名詞,因此,可以肯定地說明朝所說的倭寇主要指的還是日本人。(文/講史論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市井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市井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