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辛棄疾: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辛棄疾: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

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髮生!

這首豪邁的《破陣子》,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所寫,寫畢寄給他的朋友陳亮(陳同甫)。詞中講述的那位「醉里挑燈看劍」的劍客,不是別人,正是辛棄疾自己。

在唐宋文人騷客中,有劍俠氣的詩人並不多見,唐朝的李白是一位,寫過一首《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相傳李白本人也做過遊俠,喜歡劍術。但是,如果假設李白遇到辛棄疾,倆人比試武術,估計太白詩仙會被辛棄疾秒成渣。

因為李白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只是在詩中吹牛皮而已,而辛棄疾卻是真的做到了「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他詞中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可不是書生的紙上談兵,而是一名劍客在撫劍感慨刀光劍影的往事。

辛棄疾出生在濟南府,他少年時,濟南已淪入金國之手,他的祖父也在金朝為官。但辛棄疾要效忠的國家是大宋,不是大金。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攻宋,後方中原故土的宋朝遺民趁機發動起義。少年辛棄疾也拉了一支二千餘人的隊伍,加入耿京領導的山東義軍。與辛棄疾一塊加入耿京義軍的還有一名叫做義端的僧人,是辛棄疾的朋友。但這個義端突然叛變,「竊印以逃」,這事拖累了辛棄疾,耿京「大怒,欲殺棄疾」。辛棄疾淡定地說:「給我三天時間。」他料定義端必投奔金帥,「急追獲之」,很快便追上了義端。

義端一見辛棄疾,便求饒:「我識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殺人,幸勿殺我。」說辛棄疾乃是青兕(犀牛)下凡,武功高強,請念在昔日交情的份上,不要殺了他。但辛棄疾可不留情面,「斬其首歸報」,一劍砍下義端的腦袋,提回來見耿京,由此受到耿京的器重。

次年,即紹興三十二年,辛棄疾受耿京委派,潛回南方的宋朝,拜見宋高宗,「奉表歸宋」。高宗大喜,授予小辛「承務郎、天平節度掌書記」之職,又封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讓小辛帶委任狀潛回金國,召耿京歸宋。但辛棄疾回到山東時,卻得悉一個晴天霹靂一般的消息:耿京已被叛將張安國殺害!張安國帶著耿京人頭投奔金營去了!

這這這,如何是好?辛棄疾對眾將說:「我緣主帥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復命?」竟率領五十名勇士,直闖敵營。其時張安國正在金營「與金將酣飲」,辛棄疾突然闖入,於混戰中生擒張安國,「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然後,辛棄疾押著張安國,一路闖關南下,抵達南宋杭州,「獻俘行在,斬安國於市」。真可謂「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其時,小辛方二十三歲。

南宋人洪邁寫了一篇《稼軒記》,形容辛棄疾的神勇:「齊虜巧負國,(辛棄疾)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挾狡兔。束馬銜枚,間關西走淮,至通晝夜不粒食。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之勇,也不外如此吧。

辛棄疾南歸之後,被任命為江陰僉判,未久又升為建康府通判。乾道六年(1170年),宋孝宗有意收復故土,辛棄疾也很振奮,奮筆上書,論南北形勢,「作《九議》並《應問》三篇、《美芹十論》獻於朝,言逆順之理,消長之勢,技之長短,地之要害,甚備」。他《破陣子》詞中的自述:「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便是此時心境。可惜,南宋因北伐失利,已與金國訂立「隆興和約」,朝廷「以講和方定」不由,沒有採納辛棄疾的建議。

此後辛棄疾又歷任知府、提刑使、安撫使等職,只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夢想卻無法實現,所以他才有「可憐白髮生」的感慨,跟岳飛《滿江紅》的「白了少年頭」之嘆,是差不多的。

辛棄疾擔任地方大員之時,施政風格也帶有幾分劍客的尚俠任氣、心狠手辣,如他任湖北安撫使時,「得賊輒殺,不復窮究,奸盜屏跡」,也因此落下「好殺」之名,以致有台諫官彈劾他「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辛棄疾少年成名,後來卻宦途多舛,也與其「好殺」的鐵腕備受爭議有關。

有一件事也可說明辛棄疾的辛辣聲名令人後怕。他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閑居時,與政見、抱負相似的陳亮成了好朋友,陳亮拜訪辛棄疾,「縱談天下事」,說得淋漓痛快。但夜裡,陳亮冷靜下來,才想起辛棄疾此人心狠手辣,「恐為所忌」,便偷了馬廄里的一匹馬,連夜逃走。次日,辛棄疾得知陳亮不辭而別,便寫了這首《破陣子》詞,寄給陳亮,表明心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鉤 的精彩文章:

一個定律:官小威風大

TAG:吳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