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與膠片重逢(一)

與膠片重逢(一)

1992年春,我7歲,家裡有了一台佳能膠片傻瓜相機。那是我第一次接觸膠片相機。準確說,談不上接觸,我只能在鏡頭前拗造型,不準摸。

中學時代匆匆而過,到了上大學那會兒,膠片相機是被嫌棄的,卡片數碼相機風靡至極。後來,卡片機退位,單反成了新寵。

直到有一天,我看見了美國《國家地理》經典封面照《阿富汗少女》。

Steve McCurry:難民營里的阿富汗女孩,1984年

像所有看過這幅作品的人一樣,我與少女的眼神對視了許久,畫面直擊人心。忍不住去查拍攝器材,意外發現竟然是一台膠片相機拍的,用了2009年就停產的柯達克羅姆膠片。於是,重新關注起膠片相機。直到臨近博士畢業,交了論文有了閑心,我淘了一台上世紀70年代產的奧林巴斯,時隔二十多年重新遇見膠片相機。

從網上搜了操作說明看罷,我就帶著這台相機和迷之自信從武漢出發了。一路向西北走。在襄陽,我拍了漢初起建的古城牆,拍了天下寬度之最的護城河;在古隆中,我拍了著漢服的姑娘,拍了把玩油紙傘的少女;在武當山,我拍了歷經600年雷電煉擊仍舊金燦燦的金殿,拍了一眾白衣習武道士;在陝鄂之邊,我拍了1800歲的上津古鎮,拍了寫著毛主席語錄的老宅;最過癮的,我拍了凌晨四點的火車站,拍了一列綠皮火車的眾生相,這是多少年不曾有的體驗。我期待,膠捲洗出來,張張都有故事感,都有歲月感,甚至會有一張也能直擊人心。然而,承載了我許多想法的這個膠捲,竟倒卷失誤全部曝光。

來不及難過,一切情理之中。返回武漢後,我像個幼兒園大班生一樣,老老實實搜了操作視頻學習,買了一堆市面上各種入門級膠捲試拍看效果,甚至學起了攝影入門的「陽光十六法則」。慢慢的,有了能看的照片。

2017年5月攝於武漢美術館

2017年5月攝於武漢物外書店

2017年5月攝於漢口街頭

2017年6月攝於華中科技大學圖書館

2017年6月攝於漢口天主教堂

2017年6月攝於漢口天主教堂

2017年7月攝於內蒙希拉穆仁

2017年7月攝於內蒙希拉穆仁

2017年7月攝於五當召

2017年7月攝於呼和浩特街頭

2017年8月攝於庫布齊沙漠

2017年10月攝於鼓浪嶼鋼琴博物館

2018年1月攝於青島海邊咖啡屋

與膠片相機重逢,始於我的一腔熱血,非佛系青年總是這樣,愛折騰。卻意外打開了我認知攝影的另一扇門。攝影的本質是記錄,它該記錄人性和社會原本真實的樣子,記錄那些稍縱即逝卻又情緒飽滿的瞬間,哪怕微小。

在光圈與快門之間,每一次定格,都有當下的感動。若我能表達好,你也恰能看得懂,多好。

love you all

鄭大親

喜歡紀錄片、紀實文學、紀實攝影的菲林愛好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我差點愛上了我的妹妹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