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童,是父母的責任,養育「自我」,是自己的責任
這篇文章將會和大家簡單討論「自我」的相關話題,文末會推薦一套正在參與折上減活動的課程,裡面比較詳細地涉及到自我心理學的各個部分和各種問題,每個感到痛苦和渴望自我提升的人,勿錯過。
早上擠上地鐵前,有個朋友給我發了一條消息:我覺得我現在的有力是因為我的無力,因為我如果倒下去沒有任何人能幫助我。
早高峰的地鐵依舊很擠,也剛好借這個理由,可以不著急給朋友回消息,說實話一時也不知道該回復什麼。
這位朋友是我覺得很強大的一位朋友,永遠思路清晰,永遠知道自己要什麼就會努力獲得,做事情效率很高,理性,情緒穩定,從沒見過他慌神,每次有事情都會安慰我:一切都可以解決的。然後快速給出解決方案。認識的朋友都特別依賴他。
就是這樣一位「很厲害」的朋友,告訴我他是「無力」的,甚至「無力」是自己的核心,第一時間我是覺得有些驚訝,但是根據我的經驗,我知道,這一刻他將真正變得強大,「無力」會在,但不會吞噬他。
下了地鐵我給他回復:喲,你越來越了解自己了,覺得你以後的無力會越來越淡的,謝謝你跟我分享~
其實我也一直在探索自己,開始學習心理學的第一天,我就在探索自我,因為那會兒也不能給別人做諮詢,就把自己當被試和來訪者進行分析。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怎麼探索自己的:
普通心理學:這是心理學最基礎的一門課程,裡面會介紹很多心理學家、心理學基本實驗和基本理論。介紹心理學家時,老師往往都會涉及到他們的生平,有時聽到他們的「童年創傷」會想想自己有沒有類似的童年經歷(畢竟要經歷點童年創傷才能成為心理學家,哈哈,開個玩笑啦!)。裡面的基本實驗和總結出來的基本理論自己也會不自覺得對應一下。
發展心理學:這是一門很好的幫助認識自己的科目,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有本應成長為的標準,遠超標準和遠不及標準都會對人的心理發展產生影響。在這門課里,我認識到一大半的自己,第一個是:在該爬的時候不會爬,所以感覺統合有些失調,空間感比較差,情緒趨向消極。
其他專項諮詢訓練課程:比如沙盤課、繪畫課、意象對話等課程,就可以了解自己的當時狀態、看事情的態度、人格特徵、隱藏人格、群體融入度等。
舉例到此為止。運用這些知識,我對自己進行了解,這個過程讓我覺得新奇、痛苦,然後變得平靜和積極。
了解自己都多重要呢?就是會讓自己真實面對自己的現狀、困境和痛苦,然後再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維持、掙扎、改變還是尋求幫助,就像站穩才能出發,不然扭捏的姿態只能東倒西歪。
而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除了認識自己當下是怎麼樣的,自我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調整也是我們的人生議題。
如果你正迷茫,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如果你正困於情感關係,不知道該不該繼續,不知道該如何繼續;
如果你正困於家庭關係,上有老,下有小,分分鐘要逼瘋你;
如果你正遇到人際困擾,不知道該如何走出;
如果你正遇到工作困難,不知道該如何度過;
……
先從了解自己開始吧,一個生命成長過程,就是發展成熟的「自我」,沒有成熟的自我,就會遇到多於正常值的困難。然而,自我的成長及成熟需要有利因子,你都了解嗎?
你知道自我是如何形成的嗎?
你知道我們的家庭和社會文化會暗中阻礙自我的發展嗎?
如何判定自我人格是否完整?功能性的自我又該如何養成?
接納自我的方式有哪些?如何更好地愛自己?
自我心理學——教給我們一種認識和感受自我的方式。
我們的早年生活環境,充滿的語言和情緒將影響我們建構早年的自我概念。就像不斷承受外界嫌棄或指責的態度,對我們個體表現出的批評和辱罵,以一種洗腦式的方式,要我們接收「你不好」、「你很笨」、「你很煩」、「你問題很多」、「你很壞」……孩子就會無法加以思索(無法有分辨功能)的全盤接收,並且根深蒂固。
相反的,如果個體較早能經歷到正向的情感(如:包容、關愛、撫慰、支持、接納、愛),就會對自己有較正向的自我概念(如:我是有能力的、我是被喜歡的、我是被接受的、我是聰明的、我是可愛的….)。
對個體而言,自我最重要的功能,在於「整合」與「調節」。整合自己的各個部分的存在,也調節尚未安頓的部分;調節我們內外在的衝突和不一致,甚至在人際關係中不再重演過去的投射和移情,真正達到對生命的澄清和核對。
最終,我們不再沉浸於傷痛,更願意與生命歷程中的創傷達成和解。
推薦一門正在活動中的課程,最低價系統學習,期望你在系統的學習之後,能夠對自我的功能有更明確的了解。讓我們的生命,最終不再是破碎而撕裂,也不再是漠視和壓抑,而是能體會到生命統整後的平穩及和諧,達到身心靈的完整統一。
記得領券再購買最低價哦~
【課程大綱】
第一章:認識自我
課時2: 自我的形成
課時3: 華人家庭及社會文化暗中阻礙「自我的發展」
課時4: 內在人格結構
第二章:認識自我的人格發展
課時5:人格特質
課時6:主要人格與次要人格
課時7:陰影人格
課時8:人格發展的形成因素
第三章:認識人我界線
課時9:一個完整我的存在
課時10:從依賴到分化的痛苦
課時11:發展完整的自我歷程——自我分化
第四章:情感連結及情緒調節
課時12:情感連結需求來自依戀關係
課時13:成長中的情感需求
課時14:情感連結
課時15: 自我成長的情感撫慰能力
第五章:人我關係建立
課時16:關係建立
課時17:關係中的投射
課時18:關係中的移情
課時19:關係建立是要建立真實的關係
課時20:關係的修復
第六章:自我實現
課時21:好好成為自己
課時22:練習
課時23:自我整合人格里的兩極對立
第七章:自我照顧與滋養
課時24:自我照顧與滋養
課時25:愛回自己 接納自己
【講師介紹】
蘇絢慧
台灣咨商心理師,擁有13年醫療工作經驗,跨越社會工作與心理咨商兩門專業領域。所講授與帶領過的課程講座與工作坊已有3000場以上,進行過的個人諮商與喪慟療愈已達5000人次以上。
在台灣亦是一名以文字出版做為推動心理健康與悲傷療愈途徑的實務工作者。所探討與書寫的範疇在於失落與悲傷主題、死亡與臨終關懷主題、早年傷痛與受損關係療愈主題等。曾獲選為台灣中學生最喜愛十大作家之一。
目前亦在台灣推動失落悲傷文化的改變,推動四善(善生、善終、善別、善待)。並是失落悲傷專業領域助人工作者培訓的領航者。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特價課程
TAG:中國心理學家大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