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似玉、非玉、而勝玉的汝窯,何以名列五大名窯之首?

似玉、非玉、而勝玉的汝窯,何以名列五大名窯之首?

GIF

今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一隻北宋汝窯天青釉洗以逾2.94 億港元之姿刷新中國陶瓷世界拍賣紀錄,拍前人們爭相目睹真容,拍場中相繼競標,世人對汝窯的瘋狂不言可喻。

對汝窯的迷戀並非到現代才開始,南宋時期就有人寫下其貴重程度,明代文人筆下更是記下無數汝窯之美,更別說一代大收藏家乾隆皇帝為它賦了多少詩。到底是什麼樣的作品可以惹得後世收藏家心痒痒,怎樣都想見上一面、擁有一隻?

汝 窯 今 昔

特點、考古挖掘與相關展覽

「汝窯余嘗見之,其色卵白,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細小掙釘。」

──(明)高濂,《遵生八箋》

什麼是汝窯? 20 世紀初期因為未見確切的作品,學者及收藏家僅能憑藉相關文獻、古籍和少數出土殘片,認為汝窯是影青瓷器(青白瓷)的一種,或者是「北方青瓷」之一(今耀州窯青瓷),直至英國大維德爵士(Sir PercivalDavid,1892—1964)根據文獻爬梳及分析傳世品,發表「A Commentary on Ju Wares」一文,歸納出汝窯多項特點,才為世人踏出認識汝窯的第一大步。

汝窯為後世傳稱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最明顯的特徵在於那後人幾乎無法複製的天青色釉,溫潤細緻,擄獲人心。汝窯薄胎薄釉,胎土顏色呈淺灰色、灰色等,因看似灰燼之色而被稱為「香灰胎」(圖1),胎土空洞處較多,吸水性較高;釉色上,除傳世品常見的天青色釉,尚有粉青、月白等顏色,應與釉料施罩的厚薄有關。此外,目前所見汝窯多有開片,原因在於釉藥的熔點較低,產生有冰裂紋、魚鱗紋、網格紋的開片效果。跟北宋定窯因覆燒而導致口沿無釉的情況相對,汝窯以匣缽支釘墊片正燒的方式,成品多為滿釉,又因支釘細小如芝麻,底部所產生的支釘痕細小,且多以三五為數。

1/ 汝窯天青釉刻畫水波龍紋缽(殘件),2000 年河南寶豐清涼寺窯址出土

除了對傳世品的分析,學者們更希望能夠找到汝窯確切的窯址,因而從1930 年代起考古探查活動不斷,並因汝窯之名而將地點鎖定在當時河南汝州州治所在(今河南省臨汝縣)一帶,但尋找未果。

轉機出現在1977 年,受到同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定窯窯址並非在州治所在地的啟發,學者探訪範圍逐步擴大,時任北京故宮研究員的馮先銘、葉喆民在河南寶豐縣清涼寺村採集到一片天青釉瓷片,經化驗竟與北京故宮藏汝窯作品一致;之後在1986 年「中國古陶瓷研究會」上,來自寶豐縣的王留現帶來一件清涼寺村採集的天青釉盤,促使上海博物館汪慶正派人前往清涼寺村進行調查,開啟清涼寺窯址考察的開端。

1987 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涼寺窯址進行第一次正式考古考察及試挖,之後到2002 年間共進行八次系統性發掘,並在2000 年第六次發掘中出土一大批相對完整的汝窯瓷器、窯具及模具等(圖2、3、4),讓汝窯窯址重現天日。

2/ 汝窯天青釉刻畫蓮瓣紋荷葉形座熏爐(殘件),2000 年河南寶豐清涼寺窯址出土

近年汝窯相關展覽,首先是2006 年台北故宮「大觀——北宋汝窯特展」,展出台北故宮21 件傳世汝窯精品、英國大維德爵士基金會的傳世汝窯及河南省文物局的出土汝窯等,並展出韓國高麗青瓷及清仿汝窯作品,讓觀眾了解汝窯對周遭文化及後世影響之深。

3/ 火照,2000 年河南寶豐清涼寺窯址出土,為測定窯內溫度的工具

2009 年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則推出「北宋汝窯青瓷——考古發掘成果展」,主要是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展出數十年來寶豐清涼寺窯址豐碩的考古成果,當中也陳列與北宋官窯議題息息相關的河南張公巷窯址出土物,北宋官窯議題再度引起討論。

4/ 汝窯帶支釘墊片,2000 年河南寶豐清涼寺窯址出土

到了2015 年,北京故宮則集合了英國大英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寶豐縣文物管理局、上海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等地汝窯傳世品及相關考古文物,舉辦了「清淡含蓄——故宮博物院汝窯瓷器展」,為中國大陸第一次較為大型且全面的汝窯特展。

傳 世 汝 窯 名 品

汝窯之所以珍貴,除了其迷人的釉色,傳世作品稀少更是重點所在。根據2009 年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北宋汝窯青瓷——考古發掘成果展」圖錄附錄所載,目前傳世的汝窯作品為74 件;而北京故宮「清淡含蓄——故宮博物院汝窯瓷器展」圖錄《汝瓷雅集》中,總計傳世汝窯有90件,之間的差距系由於後者多收錄了部分拍賣品及瑞典等地收藏。無論如何,汝窯現知傳世品仍不滿百件。

汝 窯 青 瓷 蓮 花 式 溫 碗

台北故宮藏

要說70 多件汝窯當中誰最火,當屬台北故宮所藏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整件溫碗猶如一朵盛開的蓮花,碗口為十曲花口,侈口,碗腹由上至下漸次收斂,下承圈足。器形線條優美柔和,淡淡的粉青色釉色典雅秀氣,口沿處因釉薄而略顯粉紅色光澤,通體開片。整器滿釉,圈足內見有芝麻般大小的支釘痕,露出香灰色的胎體。

台北故宮曾以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為原型,推出文創泡麵碗,但其實口緣較大的溫碗是作為溫酒器使用,與執壺搭配,在溫碗內放入熱水再將執壺放置其中,器形或仿製金屬器。類似作品亦在其他窯口見之,但此作為汝窯蓮花式溫碗傳世唯一者。而將之與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所藏12 世紀高麗青瓷花口碗搭配觀之,不論在器形、釉色上,都明確顯示後者對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的模仿和學習。

汝 窯 青 瓷 奉 華 紙 槌 瓶

台北故宮藏

目前汝窯傳世品可見器形,除洗、盤、盞及前述蓮花式溫碗、水仙盆外,尚有一些特殊者,如紙槌瓶、盞、三足奩,當中不乏不同材質的工藝品在器形上相互模仿的現象,紙槌瓶即為一例。此瓶口沿略向外敞,長頸斜折肩,圓筒腹,腹部下半收斂,平底無足,口沿鑲有一圈金銀扣。整器施罩灰青色釉,底部留有五個支釘痕,同時還刻有乾隆御制詩及「奉華」楷書銘。傳世汝窯器中有幾件刻有「奉華」款,學界目前定調「奉華」之名來自南宋高宗德壽宮的配殿「奉華堂」,而當時高宗寵妃劉氏居住於此,很有可能就是其所使用。但台北故宮這件汝窯青瓷奉華紙槌瓶與其他刻有「奉華」款汝窯傳世品相比較,推測此件的「奉華」款可能為清代後刻。

除此之外,此器器形特殊,且口沿處有可能曾斷裂過的跡象,據學者謝明良研究,這類型的紙槌瓶在現今口沿處上方應接有盤口,此類器形的原型或可追溯至西亞及埃及地區的玻璃工藝,相關的玻璃製品應流行於9 世紀至12 世紀,中國也曾在遼代陳國公主墓出土有玻璃制的紙槌瓶,可以確定相關玻璃製品確實曾傳至中國。

汝 窯 青 瓷 無 紋 水 仙 盆

台北故宮藏

由於汝窯是先燒素坯,再施釉進行二次燒造,在胎體和釉的收縮速率差異之下,就猶如大胖子穿了件小外套般,釉色表面便容易綳出裂縫,這種情況稱之為「開片」。開片是多數傳世汝窯器常見的特徵,因而也被認為是汝窯鑒賞的特點之一,但萬中還是會有個例外,比如這件台北故宮藏的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

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為現存傳世汝窯器中唯一一件沒有任何開片痕迹的作品,在容易開片的汝窯器中實屬非常難得,符合明人曹昭在著作《格古要論》中「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的評論。水仙盆呈橢圓形,口沿略敞,器壁由上至下內收,底緣做一突出,下承雲頭足。同樣使用支釘正燒,作品滿釉無開片,僅器底有六處支釘痕,施釉均勻,釉色沉靜自然。

汝 窯 天 青 釉 茶 盞 托

大英博物館藏

大英博物館藏有四件汝窯傳世器,分別為花口洗、圓足洗、玉壺春瓶及此件汝窯天青釉茶盞托。盞托分為三部分,一為上半部的圓形如碗的托體,中間為一平面葵口花瓣形的盞盤,下半部則承接高圈足,圈足外撇。通體施粉青色釉,施釉均勻,唯在口沿、盞盤邊緣及近底處因釉較薄而微透點胎土顏色。開片分布自然,圈足內留有五個細小支釘痕。盞托的造型應是學習自金銀器,將茶盞放置於盞托之上,飲用者托拿起盞盤處即可暢飲又不燙手。

此件汝窯天青釉茶盞托系由哈里?迦納爵士(Sir Harry Garner,1891—1977) 及迦納夫人(Lady Garner,1897—1994)於1971 年捐贈予大英博物館。迦納爵士及夫人收藏有眾多的東洋藝術品,包括青花瓷器、掐絲琺琅等,當中又以中國漆器的收藏最為突出,日後他們也將部分漆器藏品捐贈予大英博物館及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青 瓷 橢 圓 盆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在汝窯現存傳世品中,被稱為「水仙盆」的橢圓形盆目前共有六件,包含上述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台北故宮一共有四件汝窯水仙盆,而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有一件,近期被認可的尚有吉林省博物院藏的汝窯水仙盆。「水仙盆」若是以功能命名法來看,或許是個種植水仙的花盆,但其實「水仙盆」的名稱是到晚清才出現,在清宮檔案中曾被記錄為「貓食盆」「猧食盆」。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青瓷橢圓盆為現存汝窯水仙盆之一,器呈橢圓,口沿處鑲有金屬扣,推測應是口沿處因有缺失而修整後為遮掩露出的胎體和缺口而做。另外,這件作品口沿下方有一鐵斑及凹陷處,據該館主任學藝員小林仁解釋,應是燒造時胎土中含鐵成分噴發所致。這件作品為日本現存三件汝窯傳世品之一,該館也在去年12 月至今年3月底以汝窯水仙盆為主角舉辦「台北故宮博物院——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特展,集結台北故宮四件傳世汝窯、一件清仿汝窯及此作於一室展出。

汝 窯 天 青 釉 圓 洗

北京故宮藏

繼台北故宮之後,北京故宮是傳藏汝窯第二多的博物館,據該院器物部研究員呂成龍統計約有20 件,多為器皿類,最為特殊者為一批保留火吻痕迹的汝窯作品,或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曾火燒圓明園、頤和園等地,抑或民國十二年(1923)建福宮大火有關。

北京故宮北宋汝窯藏器中約有七件留有火焚痕迹,汝窯天青釉圓洗即為其中之一。此器圓口、口沿敞開,器腹由外向內收,下承圈足,足底外撇,雖在器內外壁見有不少土灰色燒焦痕迹,但仍能見到原本的天青釉色。另外,此件作品器內底除有三個支釘痕,中心另刻有「丙」字,周圍環繞刻有乾隆三十九年御制詩。目前汝窯傳世器也見有「甲」「乙」字者,推測這些記號對乾隆皇帝而言是等第評比的概念。

汝 窯 天 青 釉 盤

上海博物館藏

在汝窯窯址仍混沌不明的階段,1986 年的「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上,來自寶豐縣瓷廠的工作人員王留現帶來一件口沿處殘缺的天青釉盤,並以其為代表發表相關論文,特別提及寶豐清涼寺窯址很可能是汝窯窯址所在。爾後,一連串的考古探察行動圍繞著清涼寺窯址展開,到了21 世紀,清涼寺窯址為汝窯燒造之所在成為學界共識。

當年王留現所採集到的天青釉盤敞口,斜腹,圈足外撇,口沿處有一缺角,青瓷釉色較為混濁暗沉,滿釉支釘燒,底部有三個支釘痕。滿布開片,但因曾埋於土裡多年,目前仍保留不少土沁的痕迹。此件作品即是王留現於清涼寺窯採集所得,後捐贈予上海博物館,目前上海博物館藏有八件汝窯傳世品,包含數件原為吳大澂「百宋陶齋」舊藏者,於光緒年間購自北京德寶齋古玩鋪,這批汝窯器後由吳湖帆轉讓予上海博物館。

汝 窯 天 青 奩 式 爐

大維德基金會藏

大英博物館除館藏四件汝窯傳世品,另外也寄存有大維德基金會(Sir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的12 件汝窯作品。大維德基金會的創始者為英國大維德爵士,他在20 世紀二三十年代間收購了大量由清宮外流的中國陶瓷器,更親赴北京周旋於多位古董商間,挑選他所喜歡的作品。後來為避免其收藏散逸,大維德爵士與倫敦大學達成協議並成立了大維德基金會保留這批收藏。2007 年由於基金會經營困難選擇關閉而將大批收藏轉寄存於大英博物館,博物館特辟95 號展覽廳展示這批文物。大維德收藏共有逾1700 件作品,時代橫跨宋、元、明、清,其中最為人熟知的當屬汝窯器及元至正十一年的一對青花龍紋大瓶。

汝窯天青奩式爐器身呈圓筒狀,下承三蹄足,整器施灰青色釉,開片滿布,僅在器底處留有五個支釘痕。同時,在器口沿、器腹中央及近底處各裝飾有兩道、四道、兩道弦紋。此件作品不論在器形上或者裝飾弦紋上應是模仿自青銅器或漆器。

「官窯」 不 「官窯」?

汝窯窯址的發現只是故事的起點,學界緊接著討論的是「北宋官窯在哪」和「汝窯到底是不是北宋官窯」。據葉寘《坦齋筆衡》及顧文薦《負喧雜錄》的記載可知,北宋「已於京師置官窯」,而「官窯」作品的樣貌引發各界推論,包括20 世紀中後期小山富士夫的「東窯務」說和20 世紀八九十年代間盛行的「官鈞」說,但現在都已證實並非真正的北宋官窯。

汝窯到底是不是北宋官窯?雖然在文獻中可見宋人周輝《清波雜誌》中所提「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可知汝窯曾經為宮中用瓷,但沒有明顯的文獻可以佐證汝窯即為北宋官窯。謝明良爬梳出現在「汝窯為官窯」的觀念有可能完整成形於乾隆皇帝,大維德爵士也是此一論點的較早支持者。

關於今日北宋官窯的論證,謝明良整理出幾個可能的方向:一為北宋官窯是設立於當時首都汴京的窯址,至今仍未發現;二為北宋官窯即清涼寺汝窯;三為北宋官窯為汝窯,窯址在清涼寺一帶;四為北宋官窯為汝州張公巷窯。二、三說主要是以清涼寺窯址發現作為分水嶺,而第四說則是有鑒於張公巷窯的考古發掘。學者各有意見,有待時間證明,然汝窯的美已歷經上百年的淬鍊,典雅優美的天青色澤業已成為永世的經典,流傳於世。

文| 王怡文

圖∣台北故宮Open Data、本刊資料室

本文轉載自《典藏?古美術》2017 年11 月號(總302 期),原標題為《戀戀汝窯——回探汝窯身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典藏ARTCO 的精彩文章:

為上博書畫站台,吐槽《國家寶藏》!

TAG:典藏ART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