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瞧,這個威名的連隊有一群特別的兵

瞧,這個威名的連隊有一群特別的兵

來源中國軍網

狙擊手曾明武

奪命追獵

「風速3級,距離335米。」飄忽不定的風向,時明時暗的光線,讓「楊子榮偵察連」班長曾明武倒吸一口涼氣,他壓低呼吸,一雙猶如獵豹般敏銳的眼睛隱藏在瞄準鏡下,靜待著獵物出現。

「砰、砰、砰」,三聲槍響打破夜的寂靜,快速移動、佔領陣地、搜索射擊,一連串動作行雲流水。短短42秒,靶區傳來捷報:「8環、10環、10環,總評成績優秀!」

「厲害!」導調員豎起大拇指,可作為狙擊手的曾明武卻拋下一句「任務失敗」。眾人不解,只有曾明武明白:狙殺只有一次機會,第二槍意味著失敗。

有人說,狙擊手一槍絕殺是靠子彈「喂」出來的。曾明武卻說:「不動腦子,『喂』再多子彈也沒用」。

拉槍栓、架槍、擊發……狙擊手的訓練是枯燥的,反覆進行重複動作,站姿、跪姿、卧姿訓練,一旦開始就必須幾個小時紋絲不動。但看似一動不動的訓練,他們的腦子裡卻在飛速地運轉。

「300多米射擊距離,偏差1毫米,目標點偏差20到30厘米。」看上去單一的射擊訓練,其複雜程度超出常人的想像:射擊的彈道會因膛線、地心引力及風的影響而使瞄準點產生誤差,狙擊鏡的倍率也會產生射擊誤差,人的呼吸、心跳的震動也會影響射擊。

日復一日的訓練、琢磨、改進,曾明武的射擊技能快速提升,次次穩坐部隊射手榜榜首。但或許是好事多磨,在上級組織的一次狙擊手射擊比武中,原本勝券在握的曾明武卻意外敗北。

翻越障礙、快速躍進150米,迅速尋找狙擊位置,自主搜索目標,完成射擊,一連串的戰術動作後,劇烈的心跳、大幅的呼吸,難以適應的節奏,讓曾明武很難快速平復狀態,完成射擊,最終雖然他成功擊中了目標,卻因慢了2秒痛失獎牌。

「這次比武,敗在素質單一」「狙擊手不只是槍要打得准,戰術技能樣樣都要精。戰場上0.1秒的落後,就可能意味著死亡」……比武的失利沒有讓他消沉,反而更加激發了他的鬥志。

「訓練一定要貼近實戰,戰場上敵人不會老老實實趴在那兒讓你打!」在不斷提升自己的同時,曾明武也這樣教育自己的隊員。他暗暗發誓,要完成速度、耐力與精度的完美融合。

那年7月,冀北大地酷暑難耐,烈日炙烤下的地表溫度達40攝氏度以上。急停射擊、換彈夾射擊、轉體射擊、快速射擊,攀岩、泅渡、抵近、偽裝……曾明武和隊員們咬牙堅持,汗水一遍遍濕透全身,但沒有人退縮。一次岩壁攀登訓練中,曾明武意外滑落,小腿受傷,傷口感染髮炎化膿,他白天帶著隊員繼續訓練,晚上自己回宿舍擠膿血、上藥包紮。

「不怕流血犧牲,越是艱險越向前!」中部戰區陸軍某師「楊子榮英雄偵察連」是我軍首支信息化偵察連,被譽為指揮員「最利的眼」。連隊傳統激勵著曾明武。那年在原北京軍區組織的基礎科目考核中,他一舉奪得精度射擊50環、第一名的好成績。軍區狙擊手骨幹集訓他又再度入圍,一路過關斬將,奪得「特等狙擊手」的至高榮譽。

實戰才能真正檢驗能力。前不久,在上級組織的一次全要素對抗演習中,曾明武狙擊小組被派出擔負滲透狙殺藍軍指揮員的任務。

三天兩夜的秘密潛入蹲守,目標終於出現在曾明武的視線中。藍軍指揮員警惕性很高,臨時指揮所的周圍戒備森嚴,給曾明武的射擊機會只有一次。

而戰場情況卻瞬息萬變。當曾明武抓住目標走出指揮所的時機準備射擊時,突聞「砰」地一聲響,身邊不遠處的觀察手中彈,頭上冒起了白煙。「不好!有埋伏!」曾明武心中大叫不好:快速轉移狙擊陣地!幾乎與此同時,他順著槍聲方向搜索:在瞄準鏡的緩慢移動中,曾明武冷靜扣動了扳機。

「砰!」對面的山包上也冒出了一股白煙。說時遲、那時快!調轉槍頭、沉穩鎖定、果斷擊發,曾明武在短短的2秒鐘內完成一整套動作,藍軍目標當場斃命!當藍軍警戒分隊圍攏而來時,曾明武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心聲

制勝總在槍響前

曾明武

偵察兵行走在交戰雙方的刀尖之上。狙擊手99%的努力與付出都體現在擊發前,對偽裝的準備、風向的把握……當這一切都準備就緒時,擊發的那一刻,其實你已經知道了結果。

無人機操控手劉東升

戰場「天眼」

寒風凜冽,一架無人偵察機騰空而起,劃破長空,悄然抵近藍軍防禦前沿。高空照相、雷達監視、光電偵測……很快,敵情信息源源不斷地傳回指揮部。

「不好!無人機遭遇電磁波攻擊!」正當紅軍研判戰場態勢時,無人機傳輸圖像戛然而止,但指揮所並沒有出現一絲慌亂。反倒是另一邊的藍軍干擾分隊有些摸不著頭腦:無人機明明變成了「聾子瞎子」,為何還能「賴著不走」?

「任務沒完成,怎麼能走?啟用無線電控制!」此刻,正在操控無人機的中士劉東升臉上非常平靜,只見他迅速調整操控方式,不一會兒,無人機信號重新出現在雷達屏幕上。

「對敵陣地實施炮火覆蓋!」隨著紅方指揮員一聲令下,藍軍要害陣地被炮火精準「點殺」……

「如果只求飛得好,那無人機就是個玩具!」別看劉東昇平時表情不多,甚至見人都會有些拘謹,但一聊到無人機,話匣子根本收不住。

好手也曾「馬失前蹄」。那是列裝後參加的第一次上級考核,作為連隊公認的優秀飛行控制手,劉東升受領任務後迅速對任務區域展開偵察。俯衝、躍升、盤旋……整個飛行過程堪稱「完美」,可當無人機落地後,劉東升卻被告知:任務失敗!原來,由於只專註「技術」,劉東升未能準確判斷出敵防空火力並規避,結果戰機被判「擊毀」。

「飛無人機不僅要講技術,更要熟悉戰術。」那次考核後,愛琢磨的劉東升認識到,未來作戰,情報實時獲取只是初級目標,必須要讓無人機與打擊單元默契配合,實現「偵、控、打、評」鏈路循環。

為了補齊「短板」,劉東升開啟了「升級之路」。「也就他的性格能沉得住心。」副班長徐志強介紹,當有些人因專業知識枯燥複雜而抱怨時,只有劉東升從頭到尾不說一句話,除了學還是學。俗話說,人不學不知道。有了理論基礎的劉東升,更加領悟無人機的戰場作用。由於訓練場地受限,無人機實飛機會很有限,更多時候是依託模擬系統進行。為此,劉東升買來一堆武器微模型,邊學武器特點,邊據此合理設置戰場位置,並且估算不同火器必要協同時的大概方位和距離,以此掌握偵察技巧。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一次演習,劉東升奉命對某區域實施無人機偵察。突然,一片密林地引起了劉東升的注意。只見他操控無人機反覆偵察,終於發現在此偽裝的「敵」炮兵分隊。正欲離開,實時傳回的畫面引起他的思考:如此孤零零的配置,不正常!於是,劉東升迅速抬升無人機,擴大偵察半徑。果不其然,在不遠處的另一片密林,一台台裝甲戰車正藏匿於此。劉東升迅速將情況反饋。紅軍炮彈像「長了眼睛」,沿著無人機提供的軌跡,飛向敵炮兵和裝甲陣地,一時間,陣地火光四濺。

但無人機並未返航,而是在劉東升操控下深入「火海」偵察打擊效果,結果顯示:由於「敵」裝甲分隊及時依託有利地形,毀傷有限,仍有作戰能力。劉東升再次呼喚火力打擊。隨後,經過新一輪炮火覆蓋,「敵」目標遭致命打擊。

戰場「天眼」,一戰成名!

心聲

練就打贏「金剛鑽」

劉東升

曾經,「一把繩子一把刀,捕捉俘虜探敵情」是偵察兵的至高行動準則。現在,戰場偵察裝備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把技藝練到極致的傳統不能丟。唯有練就打贏「金剛鑽」,才有資格在信息化戰場勇攬「瓷器活」。

數字化尖兵馮純鍇

雅號「一根筋」

北方的寒冬總是這麼難熬,刺骨的風吹在身上,儘管緊裹著軍大衣也讓人覺得像紙片一樣薄。

上級裝備部門組織裝備廠家對某型數字化單兵作戰系統進行的效能試驗,已經在這塞外風口進行了一個多月,卻因為一個老兵的堅持陷入了僵局。

老兵叫馮純鍇,是中部戰區陸軍某師楊子榮偵察連的一名四級軍士長。「應該取消榴彈彈夾,改用單髮式裝填,這樣槍支既輕便又便於操作。」他略顯激動的臉漲得通紅,「該型武器設計成步槍彈夾和榴彈彈夾兩個彈夾,在實戰中並不適用。」

與他對話的廠家工程師陷入了沉默。這型武器已經基本定型,重新設計談何容易?不僅程序複雜,而且高昂的成本讓人難以承受。然而,眼前這名老兵卻死認一個理:「武器是打仗用的,必須從實戰要求出發。」

這些天,廠家的工作人員都領教了老兵較起勁來的「厲害」。白天在試驗場,大家馬不停蹄地模擬各種作戰背景進行試驗,夜裡回到宿舍時,很多人勞累不堪倒頭就睡。可他的宿舍卻經常亮著燈:他拿著密密麻麻的實驗數據認真梳理比對,結合自己的訓練實際,把與實戰運用不相符合的地方一一標註,第二天再反饋給廠家。一段時間下來,連他自己也沒想到,他一個人提的問題比其他人加起來還要多出好幾倍。

整日在一起工作,廠家的工作人員和師里參與試驗的骨幹都混熟了,私下裡開玩笑:「這馮班長真是入錯了行,要是來我們廠里干質檢,一準能行。」一旁的上士邵長青卻沒把這當成一句玩笑話,一本正經地說道,「老馮只有初中學歷,卻能把配備計算機火控系統、光電光瞄系統的偵察裝備學懂練精,成為全師掛了號的數字化尖兵,靠的就是這股較真勁兒。」

他掰著指頭說起馮純鍇兩件小事兒:一次輕武器保養,班裡有幾個老兵不以為意,覺得這些武器天天擦,沒啥可擦的。馮純鍇正色道:「武器是軍人的第二生命,平時你糊弄它,戰場上丟的就是自己的命。」當即要求他們立即擦拭保養,檢查合格之後才可以入庫。另一次師里組織武裝五公里考核,準備裝具時,班裡有戰士把步槍用鬆緊帶綁在身上不來回晃動,水壺裡少灌點兒水減輕負重。馮純鍇當即制止:戰場上能不喝水嗎?遭遇襲擊能立即出槍嗎?

聽了邵長青的話,廠家的這位工作人員半晌無語,但心裡卻暗暗豎起了大拇指。馮純鍇的較真感染著所有參加試驗的人員。時間一晃而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這型裝備被不斷地優化改進,其戰技性能越來越符合實戰要求。

更令人驚喜的是,經過專家論證,廠家最終採納馮純鍇取消榴彈彈夾的建議,重新修改了設計方案,實現了與戰場的無縫對接。

心聲

數字化更需較真精神

馮純鍇

通過雷達光電圖像判斷敵軍的部署和動向,用定位系統和作戰網路獲取和上報目標……數字化戰場,更需要精益求精、敢於較真的工匠精神。為了給這份事業貢獻一份力量,這「一根筋」的外號我背了。

裝甲技師董志政

「纏」師學藝

「發動車輛!做好前出準備!」正在執行待命任務的「楊子榮偵察連」三輛偵察車聞令而動,迅速點火。

馬達轟鳴的戰車就像是一頭頭蓄勢待發的獵豹,隨時準備捕殺「獵物」!

「老董,有情況!」突然,一位名叫老董的士官通話器里傳來求救:一輛偵察車任務終端系統持續發出高溫報警!駕駛員雖費盡周折,卻無法找到「癥結」。

「檢查水溫感測器」「感測器正常!」沉默片刻,老董再次發話:「變速箱有無漏油?」三分鐘後,對方驚呼:「神了!變速箱真的漏油!」

時間緊迫,但老董卻很沉著:「清洗!來得及!」在他引導下,駕駛員迅速將快換接頭拆下,進行清洗、安裝。

幾分鐘後,「系統恢復正常」的話音剛落,上級出動命令已到:三輛偵察車迅速向指定區域機動……任務結束,眾人齊贊:「這個老董,有一套!」

這個「有一套」的老董全名叫董志政,四級軍士長,是中部戰區某師「楊子榮偵察連」裝甲技師。

「都是一塊學,但老董總能快人一步!」連隊文書王曉亮舉了一例:幾年前單位換裝,董志政作為連隊骨幹被安排到工廠學習,一同參加的還有其他連隊的精英。那些天里,當別人還沒搞清楚部件名稱時,董志政已在探究裝備工作原理;等裝備接回單位的那天,董志政整理出一份《常見故障排除手冊》。

王曉亮說,老董的絕招是「纏」。每天學習結束,董志政都能「找理由」留下,趁著整理工具的時機,「纏」著師傅問這問那,幫著他們打打下手。師傅見他這麼用心,也知無不言。回到宿舍的他也不閑著,「纏」他的筆記:除了梳理知識點和學習體會,老董還會把當天師傅提到的易發故障進行「模擬處置」,並結合作戰實際優化方法。

外出訓練返營,一輛戰車在下坡時突然趴窩。經過一番檢查,董志政成功找到「根源」。但他卻提出一個大膽建議,何不利用下坡啟動車輛?理論沒問題,但沒人試過,於是董志政主動請纓。隨著戰車再次「復活」,董志政坦言,「坡起」的想法並非首創,而是在一次「纏」著師傅嘮嗑時,從他那裡學來的:「戰場千變萬化,地形也要合理利用。」

說起董志政,連隊官兵都說他最愛「圍觀」。後來才知,不論是訓練還是日常,一聽有戰車出故障,老董總會跑過去「一探究竟」,有時甚至甩開膀子幫人忙活。

一次,兄弟單位的一輛戰車常冒黑煙,一群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發現問題:原來是因為發動機溫度過高,一塊起密封作用的皮墊損壞了。事後,全程「圍觀」的董志政專門對類似情況進行了分析整理。第二年,連隊外出訓練,一輛戰車竟也無端冒起黑煙。董志政結合上次的經驗,對比分析後認為,問題應該出在密封性上。果不其然,有一個墊片正是「罪魁禍首」。

董志政左面的衣袋裡總是鼓鼓的。常年裝著一個油膩膩的小本子。「學到一點,記上一處,或許就有大用場。」幾年來,能「纏」善「觀」的董志政用他的細心,讓「楊子榮偵察連」的戰車始終都能保持高昂的「戰鬥狀態」。

心聲

處處留心皆學問

董志政

干好工作的「訣竅」就是始終做個有心人,保持熱情和篤定。遇事多長一個心眼,做事多動一番腦筋,必然能事半功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天太冷不想出屋?來第79集團軍練兵現場感受下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