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謀士誰最厲害?徐庶和諸葛亮誰厲害
諸葛亮的智慧
諸葛亮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先後身亡了,諸葛亮的父親去世的時候,把諸葛亮託付給了自己的弟弟諸葛玄。因此諸葛亮在很小的時候就跟著自己的叔父一起過日子。
諸葛亮像
但是大部分時候,諸葛玄都忙於自己的工作,忙於養家糊口,所以諸葛亮只能自己看書,做一點家務活。在這種生活環境中,很多事情都得靠自己解決,所以諸葛亮就積累了很多解決問題的經驗。所以在後來輔佐劉備打江山的過程中,才能夠有超凡的智慧來應對一切的問題。
為了尋找一個有一定實力,又能讓自己放手大幹一場的豪傑,諸葛亮每天就和一幫朋友在一起,聽他們談天論地,想通過這樣的辦法來尋找自己的合作夥伴。為了能夠將自己宣傳出去,讓豪傑們對自己有一個了解,諸葛亮每每在人多的地方就會大講特講天下該如何治理,讓一些士子們笑話他,然後大家都知道了南陽狂生諸葛亮。
正所謂狂人有狂人的朋友。劉備就非常的喜歡這種狂傲的人,所以在特意找上門來。但是諸葛亮為了能夠讓劉備尊重自己,特意數次拒絕後才磨磨蹭蹭地去見了劉備。其實,之前諸葛亮就非常想出去找劉備的,但是怕自己送上門的別人不要,所以才想出了欲迎還拒這麼一出。
從為自己做宣傳,然後到劉備登門拜訪,最後到輔佐劉備登上皇位,這其中的每一步,都盡顯了諸葛亮的智慧。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
據《三國志》里的記載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樂毅,周圍的人還很信服。這是正史的記載,並不是《三國演義》這樣民間小說的杜撰,那麼事實上這樣嗎?諸葛亮即使再有才華,在講究謙虛謹慎的古代,這樣大張旗鼓的宣傳自己,不是有吹噓的嫌疑嗎?這可是古代讀書人的禁忌啊。
諸葛亮漫畫像
我想這其中有幾個原因,一是當時諸葛亮隱居南陽,躬耕隴畝,心裡其實是很鬱悶的,並不是那樣表面看起來的瀟洒的。因為諸葛亮作為讀書人的代表,學而優則仕,他當然想找到一個明君,好施展他的才華,只是他身處三國亂世之中,暫時沒有出現讓他眼前一亮的人物,所以只好隱居鄉下。再有諸葛亮有著讀書人的清高,他這麼說也是為了宣傳自己,他不願意自己屈尊去尋找明君,而是希望明君給他面子,親自來請他,這樣他便有台階下,才顯示出他的高風亮節,你看不是我願意出山的,是人家幾次請我我不得已才出山的,文人的這點心思,最後便宜了劉備。
還有我懷疑諸葛亮不可能時時刻刻這麼吹噓自己的,如果是這樣,那周圍的朋友早就厭煩他了。他可能在某個場合下這麼說了一次,加上周圍朋友的宣傳,就變成他常常這麼比喻了,他也不解釋就默認了,從此孔明先生智慧化身的名號打出去了,才有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成就了一番佳話。
徐庶和諸葛亮誰厲害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劉備落難,路經水鏡山莊,遇司法徽,司法徽其人,襄陽名士,素以知人薦才而聞名於世,劉備因禍得福,於是便有了「伏龍、鳳雛安天下」之說。「伏龍」指的是當時躬耕南陽的諸葛亮,「鳳雛」則是指心中有丘壑的龐統。
諸葛亮發跡地卧龍崗
原來二人都是這水鏡先生的弟子,聲名大噪於時。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水鏡先生司法徽還有第三個弟子,那就是徐庶。與聲名鵲起屢立戰功的諸葛孔明相比,徐庶似乎在漢末的政治舞台上並未顯現出過人之處,但細細觀察便不難發現,徐庶和諸葛亮在某些方面是可比肩而立的。
於出身而言,寒門子弟難出頭,出身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這個人能夠在政治這條道路上所走路途的遠近。諸葛亮是琅琊諸葛氏的後人,諸葛氏是當時的豪門,不能否認,這無形中為諸葛亮的仕途鋪平了道路;相比之下,徐庶出生寒門,早年為躲避仇家改了名諱,徐庶的起點是低的,他所經歷的苦難也是以諸葛亮的家室難以想像的。細思之下,也正因為如此,徐庶求學儒舍,奔劉備,薦諸葛,這些作為更加反襯了徐庶其人的可貴之處,夫君子之志不為貧賤所移,此其一也。而如果要從才略上去評價諸葛亮和徐庶孰勝孰劣,答案是呼之欲出的,諸葛亮燒赤壁,奪荊州,這一系列的部署都顯示出了他卓越的軍事天賦,但若要執著於此,未免有失偏頗,同為水鏡先生的弟子,徐庶與諸葛亮的才能是不相上下的,他自始至終缺少的是一個契機和可供他自由揮灑才能的舞台,自古忠孝難兩全,徐庶選擇了成為一個孝子而不是一個謀士,世間安得兩全之法?從這個角度上說,徐庶與諸葛亮誰厲害似乎是一個歷史留給我們的沉思的題。
荀彧和諸葛亮
荀彧和諸葛亮都是三國時期的重要謀士,分別效忠於曹操和劉備,是其二人成就一番霸業必不可少的人物。因此,人們也常常把他們兩個人比較一二。曹操曾經把荀彧比作自己的張良張子房,足以可見曹操對於荀彧的仰重;劉備曾將諸葛亮比作自己的水(劉備自己比作魚),也足以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依賴。
諸葛亮畫像
荀彧是出身不錯的人,自小經受了很好的教育,年少成名。而諸葛亮出身草根,只能靠自己為自己打一些人氣。
荀彧曾經為曹操出了很多主意,比如扶持漢獻帝。荀彧治軍有方,治國有道,使得曹魏在三國中鼎力第一。後人經常評論說,荀彧和諸葛亮,後者不如前者。
王佐之才,謀能應擊,當初袁紹強大,因為荀彧的出謀劃策,才使得曹操勝利。其實反論之,荀彧和諸葛亮還是有很多相似點。當初曹操強大,劉備也是仰仗諸葛亮,才能成為三足之一。
少主曹植曾評論荀彧說:「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褻,百寮士庶,唏噓沾纓,機女投杼,農夫輟耕,輪給輒而不轉,馬悲鳴而倚衡。」同僚司馬懿也曾說:「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後代獨孤微生也曾說:」荀文若、周公瑾、陳元龍、賈文和之流皆一時之魁奇俊傑也。「這些都是對荀彧極高的讚揚,荀彧的人格魅力,可見一斑。而獨孤微生,甚至都沒有提及諸葛亮的名字。
郭嘉和諸葛亮
郭嘉和諸葛亮均是三國時代傳奇謀士。而歷史評價不同。雖然歷史上對諸葛亮的評價顯然多於郭嘉,但郭嘉的才能卻無法埋沒,特別是曹操成就大業,屢次征戰勝利均歸功於郭嘉的奇謀部署。
諸葛亮圖片
曹操歷史上被稱為梟雄,膽識過人,雄才韜略,劉備以德聞名,忠厚待人,郭嘉和諸葛亮各隨其主,也能看出兩者性格作風不同。
郭嘉(170-207),潁川今河南人,比諸葛亮早出生十多年,於三十八歲病死曹操營中。東漢末年在袁紹部下,後跟隨曹操,是輔佐曹操平定中原的重要人物。曹操稱之為奇佐。郭嘉最大的成就就是在輔佐曹操對抗袁紹,征戰東吳。曹操對戰呂布,最後郭嘉獻計,不撤軍堅持再戰,戰而必勝,曹操征戰袁譚袁尚,連贏準備再戰,郭嘉卻主張撤軍,不需費兵力,坐等其內亂。曹操征戰袁紹,征戰烏丸,郭嘉的獻計都是正確的。特別是烏丸之戰更顯出郭嘉的軍事天分。可惜體弱多病,年終三十八病死軍中。
郭嘉的謀略,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奇,險,狠,賭徒思維,和諸葛亮的顯然不同,相比之下,郭嘉奇于軍事謀斷,而諸葛亮更擅長連結人心,謀識部署,穩中取勝,對於六年征戰而不勝,也暴露出其軍事上的不夠決斷。
兩人各在其陣營對抗的敵軍力量也不同。曹操東漢末年時實力不強,對抗呂布,剿滅袁紹部隊,都屬於積弱對強敵,然貴在郭嘉神機妙算,曹操敢於用聽從郭嘉用上險招,最終為統一北方的打下了基礎。劉備能屈能伸,禮賢下士,諸葛亮善用外交,縱橫連結,取得赤壁勝利,之後收服的就是聲勢不大的南方少數民族。單從軍事上來講,郭嘉謀策的幾場戰役略勝諸葛亮一籌。


TAG:歷史有點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