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愛情的3個認知誤區

關於愛情的3個認知誤區

GIF

文 西西弗斯

本文為心象PSY原創

編輯 普列

一段好的愛情,需要我們表達自己,而不是長期地抑制自己。一步步加深的了解有助於親密關係的增強,這也意味著我們要自我暴露,敞開心扉,彼此分享。

From 心小象

關於愛情,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人對它的認識是不盡相同的:

到了今天,在世界上的多數地區,人們可以自由戀愛,選擇與自己愛的人結婚,並認為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從這點上看,當代的愛情觀似乎進步了許多,變得更加符合人性。

但,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人為愛情所困呢?

這可能是由於我們對於愛情還存在著一些誤解,認為愛情,就是我們所以為的那樣。但事實上,不管是同性戀者還是異性戀者,在對愛情的認知上,可能存在著以下三個誤區。

1

誤區一:執拗於尋找真命天子/天女

很多人對於愛情有著錯誤的期待,認為一段愛情的關鍵在於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天女(the right partner)。每個人都期望能夠遇到對的另一半,然後一起共度餘生,這的確很重要,但卻錯把重點放在了「尋找」上。

GIF

心理學家Carol Dweck曾做過一個心理實驗:

她把參與實驗的人分成了兩撥,並給他們布置了同等難度的任務,當第一撥參與者完成任務時就誇讚他們「哎呀,你好聰明喲」,第二撥參與者完成任務時就誇讚他們「哎喲,你真努力呀」,之後進行第二輪實驗,給參與者布置了更難的任務。她發現,相比於第二撥參與者,第一撥參與者更容易選擇放棄。

由此,Carol Dweck提出了兩個概念: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和可塑心態(malleable mindset)被誇讚「你真聰明」的人更傾向於持有固定心態,認為自己天賦和能力有限,完成不了任務;而被誇讚「你真努力」的人更傾向於持有可塑心態,認為自己再努力一把什麼都不是事兒。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Tal Ben Shahar在Carol Dweck的基礎上,相對應地提出了尋找心態(finding mindset)和培養心態(cultivating mindset)。

持有尋找心態和培養心態的人分別有以下特點:

雖然找到真命天子/天女很重要,在找到王子前也許要親吻好多隻青蛙,但其實培養一段愛情更重要。

為何很多人對愛情沒有培養心態?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現在的電影和電視劇太精彩了,特別是一些瑪麗蘇之光環繞的片,最後的結局都是happy ending——他們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對於電影來說是落幕了,但對於現實而言,真正的愛情才剛剛開始。

愛情在初期往往是順利的,但熱戀期過後,等生理上的興奮慢慢消褪,我們才開始意識到伴侶並不完美。而這才是真愛形成的時候。

GIF

如何與你選擇的人培養感情呢?

當然,這需要時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也不是一年半載的事。我們可以運用自我知覺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來應對這種情況。

舉個例子,有些新手爸爸在孩子出生後發現自己不像老婆一樣愛意泛濫,相反,對孩子沒什麼感情,並為此感到很愧疚。

運用自我知覺理論,其實可以這麼想:我想像我能夠照顧孩子,那麼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我一定是很愛那個孩子的。繼而,通過幫孩子換尿布、洗澡等方式參與到照顧孩子中,就會慢慢培養出和孩子的感情。

在愛情中也是如此。

如果你不努力維持愛情,不主動在愛情中投入,那麼你的自我知覺很有可能會告訴你:這段感情對我一定是不怎麼重要了。

2

誤區二:渴望被認可而不是被了解

我們都很喜歡被人認可的感覺,這意味著我們身上好的方面得到了別人的肯定。但如果你總懷著想被人認可的意圖,就會有意無意地想給別人留下好印象,並陷入一種迷思:

別人喜歡的到底是真實的我,還是我塑造出的那個戴著面具的人?

這就像一些明星很喜歡給自己營造人設,收割點贊。但事實上,這種被認可本身就是一種假象,而且這種假象也不會維持太久,比如賈乃亮李小璐這對甜蜜夫妻最近的人設崩塌。

另外,追求被認可也會給人帶來很大的壓力,逼迫自己走向完美主義。

心理學家David Schnarch認為,在健康的愛情中,應是被了解而不是被認可(To be known rather than to be validated.)。

他說:「親密就是讓你自己被真正地了解,即使是你或你伴侶不喜歡的,也要被了解。但這並不代表坦露的都是缺點,有時也會是一直沒發現的優點。如果你心存這樣的意圖(讓伴侶認同和接受你),那麼你坦露心聲時必然有所保留,因為你只會說那些讓你的伴侶認可的話。」

GIF

被了解是要表達自己,被認可則是要取悅別人。

一段好的愛情,需要我們表達自己,而不是長期地抑制自己。一步步加深的了解有助於親密關係的增強,這也意味著我們要自我暴露,敞開心扉,彼此分享。除了精彩的事,也包括一些讓我們自己不太舒服的事:羞於提及的缺點、不為人知的事。

但和培養感情一樣,表達自己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經過長年累月,你才會坦露出來。如果你在前幾次約會就選擇和對方坦露,那可能會馬上把人家給嚇跑。

而且,自我暴露並不容易。

因為坦誠的話,可能會讓我們感到不太舒服。表達自己風險更高:萬一ta不喜歡這樣的我,怎麼辦?

這還真沒辦法,但你可以換個角度思考:

所以,好的愛情不是彼此認可,而是互相了解。

那麼,你需要了解對方什麼呢?在這裡心小象列出幾條供你參考:

GIF

3

誤區三:爭吵很可怕,這意味著我們之間要玩完了

我們經常會聽到別人這麼形容一對恩愛多年的夫妻:他們幾十年來從沒有跟對方紅過臉。

但實際上,這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這可能是我們對於愛情的最大一個誤區:好的愛情不應該有衝突,不應該有爭吵。其實,好的愛情並沒有標準的模式,有的人可以一輩子和和氣氣過日子,也有的人經常吵得驚天動地,但照樣床頭吵架床尾和。

心理學家John Gottman發現,有的戀人/夫妻每10次積極互動中有一次爭執,有的每3次積極互動中有一次爭執,而平均的水平是5:1。基本上沒有爭執的愛情或爭執多過積極互動的愛情,都較難維持下去。

也就是說,完全不吵不好,經常吵也不行。

GIF

而當衝突出現時,我們慣常的思維是:我們之間怎麼了?我是不是不夠愛ta了?ta是不是不夠愛我了?

這是一種比較消極的思維,其實我們可以換個角度這樣想:這很正常,不用擔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件事要怎麼解決吧,從中我們還能學到些什麼。

這種新的思維方式,不意味著我們喜歡衝突。

沒錯,衝突有時很傷感情。但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發生衝突是很正常的,這就像我們的情緒會時而快樂,時而憂傷,我們的身體偶爾也會生病。

我們允許我們自己存在不足,同樣地,我們也要允許我們的愛情存在問題。

組織行為學的研究顯示,好的衝突,是認知衝突(cognitive conflict),而不是情感衝突(affective conflict)。認知衝突針對人的行為或思想、觀念,並對這些提出質疑,而情感衝突注重於人本身。簡單點說就是,在情感中,好的衝突,應該是對事不對人。

舉個例子:

GIF

你和ta的愛情也走入了這些誤區嗎?對於愛情你還有哪些迷思?快留言告訴心小象吧~

參考文獻:

羅蘭·米勒, 丹尼爾·珀爾曼, 親密關係[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1, 241.

http://open.163.com/movie/2006/1/N/S/M6HV755O6_M6I442LNS.html.

圖片來源:網路&《Before Sunrise》《BeforeSunsetBeforeMidnight

自我成長職場江湖真實故事

焦慮研究所兩性實驗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塊閱讀 的精彩文章:

《前任3》:誰不是一邊吵得死去活來,一邊忙著修修補補?

TAG:一塊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