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鬱南:德秀范公祠與革命游擊隊,竟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鬱南:德秀范公祠與革命游擊隊,竟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座落在鬱南縣河口鎮南龍村委黎洞村的德秀范公祠,始建於明朝,為范氏鬱南始祖珍公三世孫文秋范公為紀念其父親德秀范公之恩德而興建。在革命戰爭年代,該祠堂曾作為共產黨領導下的當地游擊隊總部根據地(據群眾講,當時游擊隊有三個落腳點:清水塘姓邵祖屋,回龍寨塘姓黃處,黎洞范氏德秀公祠堂,其中德秀公祠堂曾作為當時游擊隊的總部根據地),長期駐有游擊隊戰士,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承載了三羅民眾擁護革命、支持革命、參加革命、樂於為革命事業奉獻的精神,也是「軍民魚水一家親」的體現。

據黎洞范氏族中老一輩的人講述,1948年(另一說為1949年初),國民黨為消滅當地游擊隊,從木馬粉殿派兵直赴黎洞,剛好被外出行醫的村民范桂興(又名范燦良)見到。由於情況危急,范桂興馬上抄近路趕回黎洞,將情況報告給游擊隊領導康星輝,使游擊隊及時疏散撤離。據當時目擊老人回憶,游擊隊為吸引敵人,保護該祠堂免遭破壞,從四面八方向敵人開槍,國軍得知游擊隊已走,便想炸毀祠堂,但連開幾炮都是啞炮。走在最前面的二三個國軍,還未接近祠堂,便腳軟倒地,國軍沒辦法,只好撤兵而去。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范氏一族不怕犧牲、勇於革命、臨危不亂的革命意志和對革命事業的堅定自信。

德秀公祠堂所紀念的德秀范公,還與明朝「征剿羅旁瑤」的總兵張元勛有密切的淵源。

據范氏珍公家譜記載,德秀范公是鬱南范氏始祖珍公的次仔。明朝1576年,廣東總兵張元勛與廣西總兵一道奉皇命征剿羅旁瑤,德秀范公是兵中一員,跟隨張公來平亂,後因立下戰功而官拜「千總」。平亂後的1578年,德秀范公見此地適宜發展,遂回惠州府長寧縣甘棠都雷石周村,將父親珍公與母(何氏、蘇氏)及兄長德乾、三弟德和,舉家遷至連灘晉康司柱頭鄉(今連灘鎮),開墾創業。不久,德秀范公又遷黎洞。後來,其子文秋公為紀念父親的功德,率興建「德秀范公祠」。至民國初年,其十一世孫范雲梯(曾任樂會、萬縣、崖州等的知縣)重修祠堂,並加建了當時流行的西洋風格前座,使該祠堂成為中西合壁風格的一座典型祠堂。

此外,該祠堂的范氏與范仲淹也有一定的聯繫。祠堂內擺放有一塊神位牌,左書「宋始祖 參知政事寶政殿大學士金紫光祿大夫 尚書戶部侍郎追封魏國公崇祀之廟 諱仲淹. 字希文 溢文正 范公老大人神位」,右書「宋咸淳九年自蘇州遷廣東南海縣獅子竇...」據此推斷,這支范氏極有可能是范仲淹後代中遷廣東的一支後代。據說這個發現曾被六七十年代的《南方日報》報道過。

德秀范公祠主體建築佔地258平方,坐東向西。前部為典型的西洋建築風格,中後部為原傳統風格的建築,兼具中西合壁特點。祠堂內壁題畫一系列的彩色文畫,人文氣氛圍濃,彰顯出范氏一族崇文尚德的優秀家風。

據文物專家初步判定,該祠堂歷經明、清、民國及共和國四朝,具有300多年歷史,算得上是一座比較珍貴的歷史文化建築。

抗戰及文革時期,該祠堂還曾作為當地的學校,培育一代又一代革命事業及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范氏一族自家也人才輩出。鬱南范氏始祖珍公(德秀公之父親)之後,清朝時期的六世祖范齊賓,人稱「范五公」,是當時兩廣一帶著名的「風水先生」,他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十世祖范其勛,光緒年間獲皇帝欽點舉人。十二世祖范雲梯,光緒二十三年入京會試得甲等第二名,後任海南瓊崖後備,繼任樂會、萬縣、崖州等地知縣,在海南為官十年,公正廉潔,愛民如子,斷案如神,深受百姓愛戴,被當地百姓稱為「萬民傘」、「萬民衣」,海南「南天一柱」四字即為他所題。第十四世孫范志強,是抗美援朝戰鬥英雄,榮立「一等功」。第十五世孫范小杏,是1999年肇慶地區的高考文科狀元,考入北京大學至研究生畢業,現入職中央電視台。

德秀范公祠修繕設想圖

宣傳鬱南是每位鬱南人應有的權利和義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鬱南最前線 的精彩文章:

鬱南印象:探秘古村落,走近南江遺風……

TAG:鬱南最前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