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有怎樣的規誡,就會有怎樣的境界
古今成大事者,無一不是心平氣和、沉穩謙遜之人。而要做到心平氣和、沉穩謙遜又有三大戒忌,明朝文學家、思想家呂坤對此曾叮囑世人說:「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人生是一場修行,所謂修行,沒有戒忌,即無所得,你對自己有怎樣的規誡,就會有怎樣的境界。
這裡面的「忌」,就今天來講,不是完全斷絕,事無絕對,「忌」完全可以理解為警惕與控制。
一、氣忌盛
氣,有情緒、氣勢、表情等不同意思。盛氣,就是血氣方剛,浮躁傲慢,盛氣凌人,情緒衝動,這些都是修養不足的表現。學問深時意氣平,學問修養想要成就,必須戒除這些。
少年人的血氣方剛,所以最容易義氣用事。遇到不平的事情,便要挺身而出。他們總以為自己本領很大,無所不能。誰都知道,年輕人往往很少恐懼之感,什麼事情都不怎麼三思,瞻左顧右。思想得少,就會沒有顧忌,直來直往。
氣要與神相抱才行,氣好比是軍兵,而神才是司令。司令要有兵去執行命令,光下命令而無人執行不行。光有兵而無司令,或者司令軟弱也不行。
少年人智慧少,所以氣血一旺,就可能出現問題或者差錯。那些鬧事打架,惹是生非的,都是年輕人。所以,血氣方剛,容易慷慨激昂,視死如歸。等到年紀大了,就會顧慮重重,牽腸掛肚。
至於如何控制「氣」,錢穆先生曾說:「血氣,人之生理隨時有變者。戒猶孟子所謂持志」。
用理性的志向去統帥不確定的「血氣」,才能避免「氣」朝毫無節制的方向發展。隨心所欲是美好的,但沒有控制的「血氣方剛」也足以讓人後悔。
二、心忌滿
涵養心志,要戒除驕傲自滿,保持謙虛卑下。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自滿自矜就會障礙自己向上提升,所以說「滿招損,謙受益」。
一個人的心胸是寬廣的,還是狹窄的,對於一個人的成就很關鍵。心胸寬廣了,便會無所不包,可以容納天下,那麼一切善惡敵友都可以集合在我自己的胸中了。
如果心胸狹窄,連自己都裝納不下,怎麼還能夠去容納得了別人?容納不了別人的,自己也不會被人容納;自己跟別人過不去,別人也會跟自己過不去。
《老子》說:「持盈之道,損之又損。」要保持最滿足的地步,就必須不停地損抑自己,這就是謙虛。
謙虛使人進步,原因是自己總不會滿足,心胸也就不停地有所收益,能夠裝得下更多的事物,以至於大到天下和宇宙。大肚能容, 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 笑世間可笑之人。
人不自滿,別人就會替我們自己來滿足;人一自滿,別人就會來給我們損害。秦始皇的阿房宮最大,結果最先被人燒毀;孔子的門廬不高,而天下後世人卻不停地在為他加高。道理是很簡單的,就看人們能不能做到這一點自損。
三、才忌露
天生我材必有用,真正有才華的人即使不刻意顯露,也會脫穎而出,為人矚目。浮華衒露恰好說明見識淺薄,難以成就大器,也是薄福的表現。
人們都推崇李白的才華橫溢,但李白卻一生落魄而壯志難酬。就是因為他才氣太大,時刻顯露在外,往往容易讓人受不了。
許多有才的人,都得不到真正的重用,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才華的本身便是與人不能相處的。
《禮記》說: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凡事發乎情,止乎禮,在此基礎上,才能修世出世法。想要提升靈性,就要切實作克己的功夫,達到心平氣和。
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
恭敬謹慎,嚴守心神,不令放逸,漸漸收束妄想雜念,心神就能寧靜安定。收斂抑制情緒意氣,有所節制而不放任,情緒就能平順和諧。境隨心轉,我們的環境也會變得祥和安樂。


TAG:我不喝心靈雞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