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華為小米加持、晶元累計銷量破5000萬,中國北斗產業正在逆襲GPS

華為小米加持、晶元累計銷量破5000萬,中國北斗產業正在逆襲GPS

在B端、G端市場的愈加成熟後,北斗逐步將中心挪到了民用市場。

「世界主流手機晶元大都已支持『北斗』,而在諸如華為,魅族,小米等智能手機上,『北斗』已經有所應用。」昨天,在於北京中國科學技術館舉辦的未來論壇理解未來沙龍上,當談及北斗全球導航系統的應用時,素有「北斗女神」之稱的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徐穎表示。

同時,僅以北京為例,就已經有33500輛計程車、21000輛公交車安裝了「北斗」,另有1500輛物流貨車及19000名配送員正在使用「北斗」終端和手環,從而接入物流雲平台,以實現實時調度。

不過,現實情況是,在智能手機,甚至在更多的民用市場,多數人們依舊是「只知美國GPS,不知中國北斗」


累計銷量突破5000萬片,北斗產業存在感依舊「薄弱」

比如民用市場,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國產「北斗」晶元累計銷量突破5000萬片,高精度OEM板已佔據國內市場份額的30%,接收機天線已佔國內市場份額的90%。

在過去5年,我國480萬輛營運車輛上線「北斗」,建成全球最大的北斗車聯網平台,全國4萬餘艘漁船安裝「北斗」。

不過,值得著重注意的是,雖然普及度很高,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除了相關企業和服務商,多數人都是「只知美國GPS,不知中國北斗」。

華為小米加持、晶元累計銷量破5000萬,中國北斗產業正在逆襲GPS

在技術和精準度等方面,北斗是不遜於GPS的,至於兩者在民眾之間的「知名度」相差如此之大,其中緣由,我們也是可以想到的。

· 相比於GPS,北斗還是一個「新人」

這裡所說的「新」,具體指代的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出生時間的先後,另一個則是進入市場的前後。

GPS始於1958年美國軍方的一個項目,於1964年投入使用,比我國北斗早早出生了30多年,這也就意味著,GPS比北斗更早進入民用市場。

再加之「免費開放」的優勢,如今,基於GPS的應用層已經發展成熟,而其在全球導航系統民用市場的份額已經達到了90%以上。

相比之下,因為出生時間較晚,不管是法律條例還是應用研發,北斗還需要繼續完善。再加之GPS在民用市場的「擠壓」,北斗要想打開自己的知名度,需要的是國家的推動以及時間的沉澱。

· 因為「新」,人們還沒有形成使用習慣

此前,針對「為什麼部分民眾感受不到北斗應用」的問題,徐穎也曾表達自己的看法,就是——習慣。

「那為什麼部分普通民眾會感覺不到北斗的應用,中間也涉及到一些「習慣延續的問題」,例如在信號比較弱的時候,語音會提示你GPS信號弱,而不會提示你GLONASS信號弱,這也是一種存在的情況,也是考慮到了用戶的習慣。」她表示。

在民用市場,因為過高的市場佔有率,相比於北斗,人們更為習慣GPS的存在與使用。

如此一來,為了更好的用戶體驗,斷然用北斗取代GPS,就成為一個沒有那麼現實的問題。這也就導致部分民眾感受不到北斗的應用。

華為小米加持、晶元累計銷量破5000萬,中國北斗產業正在逆襲GPS


存在感雖弱,但未來行業新增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

於北斗而言,雖說在民用市場的表現顯得有點不如人意,但這並不能抹去其在這幾年的提升與突破。

用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言人冉承其的話來說,北斗應用已經形成從晶元到終端、到製造業、到服務的完整產業鏈,尤其是在國家安全和重點領域。

就比如晶元,其在工藝上已經實現了從0.35微米到28納米的突破而借力於晶元的量產化,北斗民用晶元的成本也已經降到了6元錢。

與此同時,在基礎建設上,除了太空中部署的數十個導航衛星之外,通過1400多個北斗基地和上萬台設備,我國在地面上也搭建了一個「北斗網」,這將進一步提升和優化北斗導航系統所提供的服務。

按照國家當初部署「北斗導航系統」的戰略,在2012年,北斗系統已經實現了「覆蓋亞太地區」的目標,「覆蓋全球」的目標則是放在2020年來實現。也就是說,當前的北斗系統並沒有做到「全球覆蓋」。

去年11月,我國第三代導航衛星「北斗三號」的首批組網衛星以「一箭雙星」的發射方式順利升空,這兩顆衛星的成功發射,意味著我國正式開始打造「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這一步步來看,在衛星部署與設備端等方面,我國北斗的硬體實力是過關的,而當前的最大難點在於民用市場的推廣與普及。

為了解決「民用化」問題,交通運輸部與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在本月聯合印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交通運輸行業應用專項規劃(公開版)》,以推動北斗在鐵路、公路、水路、民航、郵政等交通運輸全領域實現應用。

在這一規划出台之後,有人對市場進行預計,未來幾年行業新增市場規模將有望超過1000億元。


國家出手、競爭對手變夥伴,北斗接下來或將是這樣的

按照《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我國衛星導航產業規模在2020年將超過4,000億元,與2014年1,343億元的產業規模相比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9.95%。

2017年,對於我國北斗行業來說是值得銘記的一年,除了發射第三代導航衛星「北斗三號」的首批組網衛星,正式開始構建北斗全球導航系統之外,與GPS在民用端介面的融合也是一個具備跨時代意義的事件。

去年12月上旬,中美兩國在本月上旬正式簽訂《北斗與GPS信號兼容與互操作聯合聲明》,實現兩者在民用信號的互操作。

這並不是我國北斗系統與他國導航系統的第一次兼容,早在2015年5月,中俄兩國政府就簽署了《中國北斗和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兼容與互操作聯合聲明》。不過,基於GPS在民用市場的極高佔比來看,這對於我國北斗的「民用化」將會是一大助力。

「民眾最為關注的是產品是否好用。隨著北斗與GPS的兼容,它們給客戶提供的服務將更為精準和準確,達到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態。」陝西北斗金控副總裁肖鵬麟稱。

此外,其也表示,除了國家層面上的一些意義,對於導航市場而言,系統的兼容發展也是更好的一種發展方式。

在系統兼容之後,我們將看到的是藉助了GPS市場紅利的北斗,將在民用市場較為順暢的部署自己的市場布局。

此外,再加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交通運輸行業應用專項規劃(公開版)》等國家政策的推動,北斗在民用市場可以說是「如虎添翼」。


最後

如今,我國北斗也已經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從上游晶元到下游應用的產業鏈也是日趨成熟。

從應用來看,當前的北斗更多的還是集中在B端和G端,尤其是國家安全和重點領域。不過,隨著國家相關部門的引導、政策的發布以及與GPS民用信號的兼容,在接下來,「全面民用化」將是北斗的中丟安著重領域。

隨之而來的,除了更多新興產業的出現與崛起,我們還將看見更多的「掘金者」。

最後,記得關注鎂客網(im2maker),更多乾貨在等你!

華為小米加持、晶元累計銷量破5000萬,中國北斗產業正在逆襲GP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鎂客網 的精彩文章:

Waymo已開始繪製亞特蘭大地圖數據,自動駕駛汽車路測地點添新城

TAG:鎂客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