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聊一聊軍師聯盟

聊一聊軍師聯盟

這是時復的第13篇原創文章

在家閑得無聊,追了一部劇《軍師聯盟》,豆瓣綜合評分8.1,國產劇裡面比較良心的了,編劇不錯,演員演技在線,三國這麼爛的題材拍出了新意,不容易。一方面將大家熟知的一些橋段情節搬上銀幕,結果跟其他影視劇相比沒什麼區別,不過怎麼導致的這一結果,編劇上花了很大的心思,下面所講的這些,主要以《軍師聯盟》劇中情節跟部分史料為主和自己的一些思考。

1

荀彧,荀令君

荀彧,字文若,別稱荀令君(因其執掌尚書令一職十數年,尚書令相當於現在的總理),後追謚敬侯。

荀彧是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謀士,沒有之一。曹操譽其為「吾之子房」,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曹操早期最重要的王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謀略就是出自他所見,不過真正史書記載:奉天子以令不臣。其掌管內政,勤勉多才,為曹操征戰四方做了最堅固的後盾。

《軍師聯盟》中的荀彧由王勁松(在《琅琊榜》中飾演了言闕,當時就很驚艷,這次仍未失望)。劇中主要有三個橋段,第一個是介入楊修與司馬懿救父之爭,第二個是死前指點司馬懿,第三個是與曹操分道揚鑣(第十五集,精彩異常,建議去看)。

我們聊一聊最後一個橋段,電視劇中雖然有不尊重史實的地方,但是以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來看,卻是十分完美,演對手戲的曹操是于和偉(其在《三國》中飾演劉備,那部劇中曹操是陳建斌所飾)。這一情節背景是曹操此時已封魏王,其子曹植醉闖司馬門,按律當斬。因為這個橋段實在太精彩了,我把對話貼在下面:

荀彧:大王,臣有表要奏。

曹操:你我之間,有什麼話不能面談,還要付諸文字。

荀彧:臣無話不可對大王言,語言難免會有私心,文字卻是給天下人看的,臣要做到公允端正。

曹操:令君請坐。快坐。來,坐下,慢慢說。

荀彧:謝大王。

曹操:何為私心,何為公允啊。

荀彧:臣請大王秉公處置平原侯闖司馬門一案,此為公允。

曹操:孤已將那司馬朗下到大理寺問刑,令君要的公允,很快就會大白於天下。

荀彧:司馬門一案,罪在平原侯,而非司馬朗。平原侯夜闖司馬門,此非人臣所應為,此事傳至許都,傳至天下,天下人驚懼的不是平原侯,而是大王。大王匡扶漢室,忠貞謙讓,一片丹心,不可因此事受天下人質疑。

曹操:若確實如令君所言,論罪,子健該殺,可他畢竟是我兒喲。

荀彧:臣不敢讓大王殺子,平原侯所犯雖為死罪,國法有議親議貴的律令,免死定然無憂。

曹操:是,令君向來不做無益之事,令君要的,不過是要孤廢黜子健,立子桓為太子吧。

荀彧:大王,臣下面要講的話是私心。臣也為人父,明白舐犢情深,犬子有錯,臣會嚴厲地責罰他,是怕他會犯下更大的錯誤。

曹操:什麼樣的錯誤,請令君直言。

荀彧:人之大錯,莫過於不忠、不孝。

曹操:漢高祖所說,非劉氏而稱王,天下共擊之,故卻稱王了,在令君看來,算是不忠不孝吧!孤加九賜,用天子車駕,戴天子冕旒,立宗廟,開國都,在令君看來,也算是不忠不孝吧!回答孤,回答孤!

荀彧:明公!臣二十年前追隨明公,就堅信,明公會匡扶漢室,拯救黎民,二十年過去了,臣左右支絀,苦心維持,小心翼翼地拿捏著這尷尬的分寸,指望臣的理想,和明公的志向可以並存,可是今日,臣簡單了,今日臣,只能回答,失望二字。

曹操:好一聲明公啊,這一聲明公叫得,又親切,又生疏。親切的是,孤想起與文若初相識,那一聲明公,叫的是希望。生疏的是,二十年後,這一聲明公,叫得滿是失望。孤在想,令君的失望莫非是覺得,如今的孤不再是漢臣了。

荀彧:當初明公奉迎天子,以令諸侯,我們共同起誓,永為漢臣,可是今日的明公還是漢臣嗎!司空不夠,丞相不夠,魏公不夠,大王也不夠,明公想要的是什麼,一步之遙。

曹操:令君這番話,說得孤好汗顏,如若如令君所言,真有一步之遙,你我相行二十年,令君,可否還願意與孤同行。

荀彧:平亂鋤奸,臣可與明公並肩,封王拜相,恕臣,不能與大王同行了。

曹操:好!好!令君愛重孤,孤怎能不知。好!孤可以終生奉養漢室,也可以永為漢臣。只是,孤原本以為,你我相交相知二十載,是可以傾心託付的。

荀彧:明公知臣,臣,知明公。

荀彧,出身潁川荀氏,鐘鳴鼎食之家,世代為漢臣,荀彧年少有名,被當世譽為「王佐之才」。這個人很衝突,而這種矛盾衝突這是探尋那個時代的切口之一。

東漢末年,恆、靈二帝親近宦官,宦官干政,大將軍何進被殺,董卓入京,十八路諸侯勤王,天下大亂開始。

良禽擇木而棲,荀彧選定的明公便是曹操。他想輔佐曹操做中興漢室的忠臣,青史留名,不想做謀權篡位的逆臣,所以曹操幾番試探,才有今日的分道揚鑣。

荀彧十分忠心,但忠心的對象是漢朝,是大漢。那為什麼不能是曹操,曹操稱帝,荀彧能得到的富貴榮華必然不止這些,漢朝氣數已亡,改朝換代已是大勢所趨,為何荀彧不肯呢?

因為他是荀彧,所以不肯。

古人對忠、孝二字的看重,是我們現代人無法想像的,可以說是性命之根本。對大漢忠 ,這是荀彧的信念,是他的理想,是他之所以能成為荀彧的原因。

荀彧想做青史留名的漢臣,而不是想做大魏的開國元勛。曹操一生未曾稱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荀彧以及荀彧背後所代表的那部分士子之心。

人心所向,歸根到底是士子之心所向,而荀彧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只要不讓步,曹操就不敢。

曹操想稱帝么?曹操戎馬一生,平黃巾、定河北、征烏桓、收荊州,天下九州得其六,方有中原一統。那他為了什麼,他是想做大漢的周亞夫(漢景帝時平定七國之亂)?還是想篡漢自立?

我認為,都不是,他這樣做,是因為他老了。皇帝可以不是我曹操,但要是我曹家。我死後,這些人,怎麼壓得住,誰能壓得住?

他一生夙願是天下一統,而不是中原一統,所以他要集權。他的權力已經很大了,但是還不夠大。還有一個皇帝,哪怕這個皇帝是個傀儡,他仍要去拜見,仍有一批忠臣是漢臣而不是曹操的家臣。封魏王,加九錫,天子冕杖,是榮耀,也是試探。他要讓朝堂之上只有一個聲音,是他曹孟德的聲音,他才能放心地去征戰天下。他要讓那些漢臣明白他們的奉的皇帝是多麼昏庸,他要讓他們明白,來吧,只有我曹操能給你們施展才華的舞台。

他要收心,荀彧卻不給。所以,曹操送去一個空的食盒,荀彧,你做了一輩子漢臣,卻無漢祿可食。漢朝氣數已盡。

荀彧死了,一個時代落幕了。

2

世子之爭

《軍師聯盟》中塑造了曹植與曹丕爭奪世子,這個史實上來講有沒有不好說,我們以電視劇為準。

曹操一直喜歡曹植,我覺著兩個方面,一是曹植年幼,喜歡小的是為父者之常情。另一方面曹植的詩文的確是舉世無雙。不要忘了曹操也是詩文大家,「建安三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亞於唐宋八大家,曹操的《短歌行》,曹植的《洛神賦》《白馬篇》,曹丕《燕歌行》都對後世詩文產生了巨大影響。

但在儲君方面,曹操不會純粹以喜愛定論,我認可劇中所隱含的意思。曹植生性淳樸,有慈愛之心。曹丕則重於殺伐,多陰柔刻薄。曹操是想自己平定天下,天下初定,需有一位仁德之主讓百姓休養生息,所以選了曹植。最後自己沒能天下一統,只能讓曹丕繼位,完成未盡事業。

曹植背後的謀士是楊修,曹丕背後是司馬懿,世子之爭也是楊與司馬之爭。《軍師聯盟》將與楊修有關的幾個典故都擴展了一下,顯得更加豐滿,也更貼近史實。

楊修才思敏捷,擅長字謎。曹操誇其「才思快我三十里」。(曹操曾經途經曹娥碑下,楊修跟隨著(曹操)。石碑的背面題寫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問楊修說:「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楊修)回答說:「知道。」曹操說:「你先別說,等我想一想。」走出三十里遠的時候,曹操才說:「我已經知道了。「命令楊修單獨寫出他所知道的。楊修說:「黃絹,有色的絲織品,寫成字是『絕』;幼婦,少女的意思,寫成字是『妙』;外孫,是女兒的孩子,寫成字是『好』;齏臼,受盡艱辛的器具,寫成字是『辭』。這說的是『絕妙好辭』的意思。」曹操也寫下了自己的想法,和楊修是一樣的,於是讚歎道:「我的才能比不上你,走了三十里路才明白碑文的意思。」)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面說了楊修三個典故,然後說是因為曹操生性多疑,看不慣楊修能猜中自己的心思,才殺了他。《軍師聯盟》給他翻了案。

1,門內寫個活字,就是闊,楊修說是曹操嫌曹丕為他修的園子門太闊了,改小一點。曹操說,楊修知我。但在寫這個字之前,曹操問的卻是」荀令君為何沒來啊「。假託有病在家的荀彧聽了此事之後,卻說,門內寫個活,何嘗不是過此門才能活。(意指入魏王門,成魏王臣)

2,曹操得到西涼進貢的一盒酥,然後在盒子上寫了 一盒酥。楊修看到,說一盒酥,就是一人一口酥,所以就把它分吃了。眾人皆不敢吃,楊修卻對曹植說,大王寫這個正是為了讓殿下能有勇氣去開拓,去爭取,而不是循規蹈矩,懦弱不前。曹操就在門外聽著,對其讚賞,讓其好好輔佐曹植。

3,關羽水淹七軍,攻下樊城,曹操領兵救援。久攻樊城不下,對是繼續攻打還是退兵猶豫不決。一是攻打,打不下來,劉備援軍一到有全軍覆沒的危險。二是一旦撤兵,許都城就無險可守,劉備就會攻入許都,救出天子。楊修獻上撤兵遷都之計策,撤兵並將天子遷入洛陽(其私心是曹植當時在洛陽,曹操已時日無多,曹植有可能藉此機會繼位)。楊修認為這是當時唯一之計,當聽到曹操定下的」雞肋「口令時,猜測到曹操聽從了他的計謀。司馬懿卻獻上聯吳破劉之計,被曹操採納,於是殺了楊修,穩定軍心,最終關羽敗走麥城,曹操得勝。但是曹操殺楊修缺不單單因為這個,曹操心中世子之位已定,楊修若還在,必然會慫恿曹植在他死後爭魏王,楊修一死,曹植就不會反,魏國就不會一分為二,權力就能夠平穩過渡。所以這才是楊修真正的死因。

說完了楊修,說司馬懿為曹丕做了什麼努力?只有一個計策:不違臣禮,不違子道。曹丕與曹植不同,曹丕雖是次子,但曹操長子早年去世,曹丕就算做嫡長子,受朝中老臣擁戴,比如荀彧等人。早先跟著曹操四處征戰,在軍中也深有威望,這些都是其優勢。司馬懿看到這最關鍵的一點,所以處處讓曹丕藏拙,上奉孝曹操,下潔身自好,不多與群臣深交。他明白,曹操一日在世,曹丕就不能過於出頭,以防曹操猜忌。這是這種貫穿始終的戰略方針,最後曹丕才如願繼承魏王王位。

楊修很有才華,而且敏捷,但也是這敏捷害了他。司馬懿想的雖然慢,想的卻更深入,更接近本質,更能抓住關鍵的點。所以楊修只是在」術"上略勝一籌,在「謀略」上卻差之甚遠。

3

司馬竊魏

小時候讀史書,有這樣一句話一直記得:司馬竊魏,天下一統。

司馬懿比較能活,不僅熬死了曹操,還熬死了他的兒子曹丕,他的孫子曹叡,熬到了年僅八歲登基的曹芳,後來高平陵事件後,司馬懿殺了同為輔政大臣的曹爽,從此朝中軍政一手把持,死後又傳給其長子司馬師,司馬師死後傳給了司馬昭,司馬昭滅了蜀、吳兩國後,天下一統,其子司馬炎廢除了當時的魏元帝曹奐,改國號為晉,從此中國歷史進入兩晉時期。

有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董卓入京之後,扶持漢獻帝劉協,把持國內軍政,沒有稱帝。

曹操打跑了董卓,迎奉天子入許都,把持朝政數十年,沒有稱帝。

司馬懿殺了曹爽,魏國軍政皆繫於一身,沒有稱帝。

那他們圖個毛線??為什麼都是其後代子孫稱帝,而不是他呢?

因為他們不想背罵名,因為他們不需要。

無論是董卓、曹操、司馬懿,在當時的環境下,他們本身的威望、聲名就已經是個皇帝,不需要做出篡位的事,畢竟篡位之前,都是別人的臣子,以下犯上,史書之筆不會留情。

那為什麼稱帝的都是子孫?

荀彧死之前,跟司馬懿有長談,他教給了司馬懿兩個字:」形勢「。

形勢比人強,不是不做,時候未到。都是一個道理。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第一位,世間萬物都在變化,此消彼長,只有當時機成熟,事情才會有最大的概率成功。

曹丕能做魏文帝,一方面是因為推行的新政受百姓擁戴,九品官人法收攏了士子之心,所以才不有荀彧這樣的老臣阻擾。另一方面,新政要順利推行,需要有個集權的皇帝而不是個魏王,需要去分配利益,武將要封侯,文臣要拜相,只有當了皇帝,這些職位才能給,只有給了這些,下面的人才會好好的幹活。

司馬炎能做晉武帝,是因為天下一統了,傀儡皇帝已經沒有用處,民心思安定,改朝換代不會再起戰亂,滅蜀伐吳的功臣良將要做開國元勛而不是止於魏國臣子,所以時機到了,黃袍加身,榮登大寶。

還是形勢。

形勢怎麼來:積漸。

司馬懿推行新政,做成了士族的領袖,門生故吏遍布朝野,所以能把持朝政。領軍抗擊諸葛亮,平定遼東叛亂,守住了魏國疆土,在軍中有深厚的威望,也有心腹將領把持軍權。這就是一步一步積累來的,就如曹操平黃巾、定河北、征烏桓、收荊州一樣,一點點為子孫鋪路。所以司馬師,司馬昭才能繼續把持國之權柄,最終司馬炎篡魏立晉。

篡位也不是想篡就能篡。袁紹、袁術也稱帝了,有毛用,天下共擊之,死翹翹了。後世的袁世凱也稱帝了,當了81天的皇帝,留下百世惡名。為什麼,形勢不在,民心不歸。

時勢造英雄,英雄順時勢。一件事情做不做得成,要看當時的背景環境,要看自己的能力,看清現實,立足自身,才是成事之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復 的精彩文章:

TAG:時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