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一天到晚在學習的人,聽說都焦慮了
成為我的朋友,帶你加入女王們的網上派對。
舒女王Suven的第63篇原創文章
我在的一個寫作群,大家除了經常分享自己的文章之外,還經常分享各種免費的、付費的線上知識課程。
有人說:「哎呀,這個課程聽說很不錯啊。可是我之前買的課程還沒有聽完,而且還囤了好幾個付費課程沒聽呢。」
也有人說:「那個XX老師的寫作課,我聽完之後完全不知道該如何下筆了。之前的日更一篇,突然因為學了更多專業知識無法持續下去了。」
因為害怕自己知識枯竭,跟不上社會,不斷地囤課程,不斷地學知識,但是到最後卻引發了更大的焦慮。
有媽媽說:「學了那麼多育兒知識,在孩子身上卻總是用不對,使不上勁,是我學習能力太差?還是我學得不夠多?」
也有媽媽跟我說:「我看了太多育兒書了,最後發現要用的時候腦袋一片混亂,狀態就跟沒看過育兒書的時候一樣,對著孩子還是一籌莫展。」
育兒即育己,育兒的過程應該是讓自己變得更完美的過程,為什麼這個自我成長過程反倒讓自己焦慮了?
我不禁暗自捏了把汗,這不就是傳說中的「知識焦慮症」嗎?
學習一定是我們這輩子最值得持續堅持的一件事,但盲目的學習對自身成長帶不來實質性的幫助,只會徒增焦慮。
為什麼我們會被撲面而來的知識沖昏了頭腦,遠離了初衷呢?
一、看到課程就想買,總擔心錯過了很棒的知識內容。
不搞清楚課程內容是否是自己最迫切需要的知識點,就囤了課程。
好的知識課程總是層出不斷,但並不代表所有都適合自己。
你也許覺得自己需要有好的方法來減肥,也想學學高效達人的時間管理,更想聽聽營養學專家關於孩子餵養的一些好建議。
確實所有課程內容都有你需要學習的知識,但並不是你最迫切需要的知識。
如果不是你迫切希望自身通過學習發生改變的課程,你很容易因為時間安排衝突,暫時放棄聽課,或者草草聽完樂了事,至於聽課做好筆記也是看心情,更別提聽完課運用到實踐中去。
怎樣才是你最迫切需要的知識?
把你對知識需求的各個層面整理起來,確定你需要的是改變觀念、還是樹立信念,還是學習技能,又或是拓展知識面,再看看哪個是目前對你工作、生活最有影響,迫切需要通過知識習得來改變現有狀態的。
在所有需求中,用排除法,找出最緊急的那個需求,然後盯著這個需求來進行課程選擇。
永遠不用擔心錯過的知識會是最好的知識。這個時代,只會有越來越新,越來越好知識呈現。
二、看到課程即將漲價的信息,不假思索就囤課。
在信息化時代,雖然知識沒有明碼標價,但是,一個好的課程,一定是值回學費。
試問一下,如果一個優秀的講師,將他的課程費用定成天價,哪怕課程內容不錯,但以後還會有人願意為他買單嗎?
再換個角度想想,如果一個好的課程,換個時間段就要貴一倍了,內容還是跟便宜的時候一模一樣,學員的購買體驗會好嗎?
要相信,聰明的課程營銷團隊,一定會給課程內容定製一個相對合理的價格,讓學員購買以後不會覺得不值學費的。這樣,他們才能長期有學員願意買單。
另外,你在購買課程的時候,一定要保持理智。現在的知識課程都是一個被包裝過的產品,甚至可能是「過度」包裝的產品。
對於選擇合適自己的課程,價格一定不能作為參考的重要標準。當然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價格除外。
三、不結合實踐能力,高估了自己的學習效率。
每一門課程的時間長度都不一樣,有些只要一個晚上,有些需要一星期,甚至21天。
很多時候囤課不把自己的實踐時間計算入內,會造成有些課程時間衝突。
僅僅是課程時間衝突並不是大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你沒有辦法在同一時間完成幾個課程要求落地的行動或者訓練。
聽課只是學習成長的第一步,而關鍵的步驟在於:知識轉化。
實踐見真知。
如果沒有很好地將學習的知識進行實踐、反覆訓練、總結,那麼,這門課程你可能只能收穫了10%的精粹。
而落地的實踐,若不是你能確保自己時間非常充裕,而且行動力非常強,那你盡量不要在同一時間段消化幾個知識內容。
當你通過實踐,成功地證實自己消化了一門知識,你也會更有信心、更有方法地去學習下一門知識。
四、不帶思考、沒有主觀意識地單純輸入知識。
有一種「被知識限制了行動力」的痛感:為什麼會產生學習之後,反倒阻礙了行動,變得迷茫,無從下手?感覺信息量太大,或者高度太高,這個只需要花時間慢慢琢磨,通過實踐來吸收消化就可以解決。
可是,也會遇到顛覆自己過往知識的觀點,或者需要自己全盤推翻,重頭來過的做法。這時候,我們自然會被新的知識限制了行動力,變得無所適從。
記得之前我向一位心理學專家請教,自己對心理學非常感興趣,該如何開始心理學的學習?
專家給我說了一段話,非常深刻:心理學這門學科,並不是一門唯一科學的知識,它有很多類別及門派,彼此之間還相互矛盾、衝突。作為心理學者,不能不負責任地推薦你去學習哪一門心理學,因為誰都無法明確哪個才是最正確的。
連本學科專家都不能確認他帶給你的知識是絕對正確的,那誰能知道?
答案是:你自己。
在學習任何學科之前,你必須明確自己的立場、態度,對自己已實踐過的知識觀點保有堅定信仰。
有一句話叫做:盡信書不如無書。
這是告訴我們,任何知識都不一定是對所有人完全適用,也有可能隨時被顛覆,被打破。學習的時候一定要保有一顆敬畏心,但也要持有一顆懷疑心。
曾經有個培訓「線上講師」的講師給我分享:她就是負責教那些線上大咖講師,如何通過營銷的思維,給學員設定一定的「套路」,讓學員學完以後,覺得學得不夠,學得不好,但是講師非常棒,願意再次付費學習。
如何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避開套路,學有所成,最聰明的做法就是:你能夠在學習過程中,要大膽地吸收你自己需要的觀點、乾貨,然後排除不利於自己實踐、以及對自己「知識三觀」不一致的內容。
記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我們大腦每天都被充斥著各種新的信息,新的觀點,新的知識。
當你覺得自己對社會變化有點跟不上節奏時,先別急著焦慮。
閉上雙眼,審視自身,你真正最迫切需要學習的是什麼?找准目標再開始行動。
不要被商品化的課程廣告沖昏了頭腦,篩選你對知識最迫切的需求,才能選到你真正需要的乾貨。
要堅定自己已有的有效知識面,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被「套路」牽著走,保持理智,取之精華,去之糟粕。
一定要將知識轉化為行動,落地實踐,才算是一場完整的知識之旅。
願你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不被知識限制了行動力。
精準定位,學有所成。
文字:舒女王Suven
圖片:pixbay.com
編輯:安妮
- 科學育兒類 -
2/為人父母,「會玩」這門功課你學好了嗎?
3/坐月子這個事,差點把家都毀了
- 辣媽養成類 -
- 自我歷練類 -
「最近沒有學習」也會讓你焦慮嗎?
評論里聊一聊吧~


TAG:舒女王Suv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