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的臨床治療450期
今日練習
夏某某,女,15歲。
1958年患腦膜炎後,眩暈、健忘未得根治,此次傷風誘發舊病,來勢頗盛,頭暈且痛,眼黑而昏,閉目不能視物,如坐舟中,動則眩而仆地,雖挾腋亦不能行走,時時作嘔,由同學背負來診。診見兩目微紅,舌苔白滑,脈象弦細而遲。
處方:____。
一晝夜進葯2劑,次日午後即能起床,脈症顯著好轉。續與原方,一周獲愈。後用滋養培補之劑,調理而愈。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上期原醫案
徐某,男,27歲。
患者上腹部疼痛18年,加重2年。有「上消化道出血」手術治療史,術後胃脘疼痛仍反覆發作。
症見:腹部經常脹滿,吐酸水,飲食明顯減少,反覆吐血、便血。
兼面色萎黃,精神萎靡不振。舌質稍淡,舌體大,苔薄白、微黃而滑,邊有齒印。右脈浮弦,關虛大,左脈沉弦。
診為胃脘痛,屬脾胃氣虛型。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炙甘草15克,白芍50克,白朮50克,茯苓50克,大棗30克,生薑50克。
3劑後疼痛減其大半,飲食較前增多,脹滿已明顯減輕,宗上方仍服3劑,疼痛已止,脹滿已除。為鞏固療效,仍服上方10劑,而疼痛一直不發。(畢明義醫案)
按語
本方主治及配伍,正為「心下滿,微痛」而設。方中茯苓、白朮,一治水積,一治食積,二葯相伍,健脾利濕,以去「心下滿」;炙甘草、白芍相配,酸甘化陰,緩急止痛;生薑行氣散水;大棗補脾和營。
本方以補為主,兼以攻實,對虛中挾實之「微痛」和「心下滿」,較為適宜,臨床不妨一試。
本案胃脘痛屬虛證,以久病體虛,空腹疼痛,痛而喜按,脈虛氣怯為辨。以本方治療,似不符臨床之常規。
其實,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其主症即是「心下滿,微痛」,而關鍵是其「微痛「一症。「微痛」,即微微而痛,乃隱痛之變詞,隱痛為虛性疼痛,多為脾胃氣虛所致。
至於「心下滿」症,有有形和無形之分。無形之滿,多病在氣,常為肝氣橫逆犯胃;有形之滿,多病在積,常為水積和食積。然不論何型之「滿」,都必須依據「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金匱要略》)者,方可應用此方。
學習經典
《傷寒論》第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各家論述
《尚論篇》:在表之風寒未除,而在里之水飲上逆,故變五苓兩解表裡之法,而用茯苓、白朮為主治。去桂者,以已誤不可復用也。然桂枝雖不可用,其部下諸屬,皆所必需。倘並不用芍藥以收陰,甘草、姜、棗以益虛而和脾胃,其何以定誤汗、誤下之變耶?故更一主將,而一軍用命甚矣,仲景立方之神也。
《傷寒貫珠集》:表邪挾飲者,不可攻表,必治其飲而後表可解。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則不欲散邪於表,而但逐飲於里,飲去則不特滿痛除,而表邪無附,亦自解矣。
《古方選注》:苓、術、芍、甘,治太陽里水法也。解肌或下,水邪不去,而反變症,是非解肌者矣,當去桂枝,而以苓、術、生薑代桂枝行陽,存芍藥以收陰;不取辛甘發散於表,取苓、芍約陰利水,甘、棗培土製水,即太陽入里用五苓表裡兩解之義也。
——END——


TAG:醫承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