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人都在談的新零售,是怎麼興起的?

人人都在談的新零售,是怎麼興起的?

未來尚未到來。

第3

新零售提出與2017年10月的杭州雲棲大會上。馬雲在演講中稱:純電商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10年是新零售的時代,未來線上線下必須結合起來。物流本質是消滅庫存。

大概的意思是:新零售是所有商務(線上線下)的電子化,線下也像線上一樣去收集消費者大數據,商家在線上線下一盤貨,最終的目標是為提升商業效率和用戶體驗。

然而,新零售時代真的來臨了嗎?馬雲口中的新零售帶給人們的改變真的實現了嗎?新零售與外部行業的融合已經結束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從當前新零售行業的發展情況來看,眼下的新零售還處於一個相對較為初級的階段,新零售還需要更多新的發展才能真正成熟。

>>>>一切互聯網生意最終都是流量生意

做生意最終是要盈利,也就是變現。不賺錢的生意都是刷流氓。

對於變現方式,可以分為直接變現和間接變現。用戶為內容本身付費的方式是直接變現;除此之外,通過廣告、電商等其他任何方式,都是間接變現。

看一組數據,數據顯示,目前的社會零售總額大概有30萬億GMV(毛交易額),其中線上所佔比例不到15%,換句話說:線下仍有超過25萬億的GMV。去年阿里的GMV不過3.77萬億,便創造了一個商業帝國。那麼,對於線下25萬億GMV的爭搶必然會逐漸進入「白熱化」。

縱觀互聯網的發展,站在今天的節點上,一切互聯網生意最終都演變為流量生意。而這門生意的商業本質和邏輯便是:低成本獲取,轉而高溢價變現。

今天的互聯網處於一個人口「互聯網化」進程走向尾聲的階段,整個互聯網上的人口紅利和流量增量已基本見頂,並且逐漸「板結化」,被牢牢控制在幾大巨頭手中。2016年,一家電商巨頭年報曾披露其新獲客成本為119元,同比提升了近50%。

隨著傳統大品牌向線上遷徙,線上流量的成本被迅速推高。傳統大品牌即使轉移到線上,依然可以憑藉強品牌認知實現非常高的復購率,即使支付較高的流量費用,依然可以實現商業上的閉環。於是,靠低成本流量在線上賺錢的企業,如今已經幾乎消失殆盡了。然而,流量的需求生生不息。哪裡有商業的競爭,哪裡就永遠有對低成本流量的渴求。

線上流量紅利見頂,線下零售的流量價值被重估。這是巨頭紛紛開始向線下轉移根本原因之一。

>>>>站在歷史的肩膀上

回顧一下零售業的發展路徑,可以看出消費行業(包含零售業)變革的客觀規律:行業的變革起源與社會發展變遷-消費變遷-技術匹配

1)時代和社會出現新的發展和變遷;(發展有起有落,帶有輪迴的歷史周期)

2)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會產生顧客不同的消費心理、消費訴求、消費觀;

3)為了順應和滿足時代背景下的消費訴求,會匹配出現一些新的技術。

當前是我國社會轉型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消費層次和種類更加多元化;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成熟、技術進步對新零售發展和革新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真正變化的,是新興主流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品牌開始追求小眾和自我的表達:知名度高的大品牌已經不足以成為產品大賣的保證。新生代消費者需要足夠獨特的、能夠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的品牌。

——注重生活的品質。「我不想為別人而活,相比而言,我的感受更重要。」自我定義的幸福感已經替代傳統上對成功的定義(即財富和地位),成為人們新的追求。

——追求便利。沒時間一直是當今消費者的痛點。這也是新零售所解決的痛點之一。他們常常在家庭、工作和現代生活中的許多有趣的活動之間疲於奔命。早上起不來,早餐不方便;外賣太慢,不想出門。

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成熟、技術進步對新零售發展和革新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從國際來看,深圳1992年引入7-Eleven。便利店在中國發展目前已有25年了。根據國際便利店發展經驗,當人均GDP達2000-3000美元時,是便利店的導入期;當人均GDP達5000美元時,進入便利店快速成長期;當人均GDP達1萬美元時,進入行業激烈競爭期。

回到我國來看,2016年,我國的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便利店個數超過40000家,便利店行業也將迎來激烈競爭時期。

根據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便利店品牌銷售額份額大於1%的品牌有17家,其中包括7-Eleven、全家、羅森以及台灣潤泰旗下的喜士多,四家佔比17.6%;其餘13家都為內資便利店,佔比47%。中國本土便利店行業集中度CR4為33%,遠低於日本(CR3大於50%)。內資的便利店,較為著名的是全時,在北京市佔率最高,開店速度最快

>>>>費升級的大浪潮下

新零售的風生水起和格局的重構,消費升級是一條主要等驅動因素。

消費升級指的是由於城市化,消費者自身的生活方式、所在的消費環境(購買方式、供給內容的多元化,如網購、海淘帶來的選擇可能性)、以及自身的消費觀念(例如:買多,買精,買貴,買少)、消費力(購買力)等因素的改變,造成的消費選擇和決策的變化。

消費升級的結果指向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它的本質在於:需求日益的個性化和多元化,而不僅僅是買得更貴。

社會越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越成熟,就越清楚自己需要什麼,越希望追求符合自我個性的服務。隨之而來服務的提供方也會逐漸細分,消費升級實際上是長尾經濟上供需被精確且充分湧現和滿足的過程。

在消費升級上,最典型的代表是永輝超市,除了因為盒馬鮮生而被經常提起的超級物種外,永輝的社區店、會員店,相對於傳統紅標店升級的綠標店、精標店,都是應對消費者需求與習慣變化下的良好嘗試。

>>>>技術永遠是第一生產力

技術推動零售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在美國50年代,數據遠程傳輸成為現實,美國現在成熟的連鎖大賣場都是在20世紀50年代成立的。而在計算機規模化後,互聯網誕生,可管理的SKU數量變多,於是企業開始轉向互聯網進行貨物交易賣。移動智能手機產生之後,逐漸成為新的零售渠道,新型的智能交易場所延伸到各個結點。所以本質上還是技術驅動零售。

中國目前零售形態不斷更新迭代,新零售的興起背後,技術仍是核心動力:

用戶端移動支付習慣的養成—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每個人成為收銀機,支付和交易產生了質的變化。2008年以後,無現金支付呈穩步增長態勢,特別是2015年,漲幅高達39.77%。便捷快速的移動支付等非現金支付方式已成為人們在超市、餐館、購物商場、便利店等零售行業購物支付的首選。

移動終端成本變低後開始全面普及——零售業的早期管理,大多是在商家的計算機上完成的。而現在用較低的成本,就能讓零售環節中的各個員工在智能手機、某個APP或某種智能終端上上管理庫存、管理物流配送,甚至調整價格。正如司機使用手機,滴滴才成立,阿姨使用手機,同城服務才成立。

技術升級使這種爭搶變得可行,也意味著更加激烈。近幾年移動互聯網、移動支付、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進步對新零售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數據分析技術、地圖技術、室內外定位技術等幫助B端和C端互相了解供需,進而使C2B柔性製造成為可能;機器視覺技術為無人零售提供解決方案。AR/VR技術可以提供線上、線下綜合的線下消費體驗;大物聯網IOT使流通中的任何商品信息電子化,讓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真正的融為一體;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交易中B或C各方的身份認證、信用保證、合同合約、結算等基礎商業問題。

其他領域的技術進步將會從採購、生產、供應、營銷等各個環節改造零售業,為新零售未來發展提供支撐。

現在的無人貨架,貨架就放在用戶身邊,用戶用手機支付,管理端在手機上。下一步無人貨架可能是一個智能貨櫃,甚至有可能到每個人家,可樂喝完了下一批可樂就會自動送來,在產品的流通過程中自行完成了信息管理。

你可能什麼錯都沒有犯,只是錯在太老了。零售行業正是如此,你可能沒犯什麼錯,只是突然有一天,門店外面的世界和人都變了。所以,現在不開始布局新零售,很可能會丟失一個新時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像 的精彩文章:

TAG:世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