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重視三歲前的教育

重視三歲前的教育

重視三歲前的教育

我自己的愛好,是研究《周易參同契》。道家特別注重歸根返遠。

我從我的實踐中知道,回到四歲前,回到父母生我前,回到「出廠設置」有多重要。

如果不考慮胎教,說0歲還是個「毛坯」,那三歲前的教育就至關重要了,因為四歲時孩子開始說「不」,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就定型「出廠」了。民間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這話的意思,是性格決定命運,而性格是0至三歲養成的。因為三歲前的孩子,像剛格式化的大盤,聽到見到學到的一切,都原封不動地儲存起來,這是一個人的潛能所在,這是一個人的個性所在,屬於先天,屬於出廠定置。四歲開始說不,孩子有了自己的老主意,就變成自己後天了。 七歲前孩子的潛能,還可以開發。再往後,就完全分道揚鑣,是「性相近,習相遠」了。

世界各地,特別是印度,發現的由狼帶大的狼孩告訴我們,三歲前找回的孩子,還可以恢復一點人的智力和行為,四歲以後再找回,基本上就只能做人形的寵物養了。

現代研究證明,人有七大基礎(安全依戀、探索實踐、自由主動、友善關愛、規則意識、閱讀習慣、使命感),是要靠三歲前奠定的。有了這七大基礎,人生才有厚實的根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七大人生基礎,只能由父母給予。中國的傳統說法,就是嚴父慈母。二者缺一不可。

重視三歲前的教育

每個人都是通過N個個性特長(音樂、美術、球類、手工、棋類、表演、外語、社交、編程、領導力……),用來實現人生價值的。發現孩子的特長,及早培養,是父母的責任。

所謂3歲看大,3歲孩子認知能力落後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這些孩子今後學習會遇到困難。

許多孩子學不好,並不只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他們的認知能力有缺陷。認知能力包括孩子的知覺、專註力、運動能力、語言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情緒調節能力等等,而這些能力都在3歲前基本成型。

認知能力是孩子未來學習的加速器:一個孩子學習時專註不下來,遇到問題時不會很好的用語言表達,碰到一點小事就情緒波動很大,這樣的孩子學習起來註定是很困難的。

我們都是聽故事長大的。我們那個年代,沒有電視,沒有手機,沒有娛樂,聽故事聽說書,是唯一的娛樂。有些老太太喜歡講鬼的故事,其實這是寓言。蒲松齡的故事,都是寓言。我們湖南人,則喜歡講古,也就是講歷史故事。外國也有許多童話。我們小時候,還有小人書,連環畫。孩子遊戲就是大孩子帶小弟弟妹妹玩。

重視三歲前的教育

今天孩子是掌上明珠,多數沒有兄弟姐妹,高樓大廈使孩子老死不相往來,又沒有玩耍的空間。今天的媽媽,很少能給孩子講故事。很多媽媽很愛孩子,她們去哪裡都帶著孩子,但她們似乎把孩子當成了寵物養,只要餵飽、健康就好。

她們不知道要給孩子讀書,不知道陪孩子玩。

有些媽媽有很多時間陪孩子,卻沒有給到孩子真正的教育,沒有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三歲之前做父母的應該做什麼?

很簡單,媽媽要陪孩子看書,給孩子念書,陪孩子玩玩具。

在玩耍中學,是開啟三歲前寶寶認知能力最好最快方式。

孩子在玩耍中會發展精細運動、大運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在聽故事、閱讀中會發展到想像力、專註力、記憶力;

孩子在過家家中會發展社交能力……

早教,開發孩子智力,真的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高深複雜,就只是這樣簡單。

重視三歲前的教育

父母的陪伴誰都替代不了,奶奶和姥姥都帶不好。甚至在學校,學生只喜歡與父母年紀接近的老師。當然對姐姐哥哥級別的老師也喜歡,甚至可以談戀愛。但他們和爺爺輩的老師有代溝,不親近。凡奶奶姥姥帶的孩子,只要是媽媽在家的,100%的孩子在六個月內認知能力,都完全恢復正常。留守兒童,多數都有認知障礙和行為障礙。

因為大部分老人,習慣於只管養,不管教。 她們沒耐煩像媽媽那樣帶孩子。父母之所以要作為養育孩子的主要負責人,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的愛是誰都代替不了的。

每個孩子對父母都會產生一種特別親密的關係和感覺,這是一種天然的充滿愛的感覺。

而一個沒有在童年充分感受過母愛父愛的孩子,內心永遠是缺愛和孤獨的。

育兒啟示:身為母親,身為父親,必須重視孩子3歲前的關愛、陪伴、互動、閱讀。給孩子講故事、玩耍的過程中,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技能上的發展,思維上的啟蒙,更是一種向孩子傳遞愛、交流愛的過程,是在教會孩子如何建立親密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