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書香的日子

有書香的日子

葉東傑/文

冬日的午後,太陽懶洋洋的斜照大地。趁著空閑之餘,我便將雜亂無章的屋子收拾一番,只見一本本書散落在偏僻的小角落,不留神的話你絕不會去注意它,就像棄嬰一樣,被人遺落,任由塵埃渲染,哪管浮世繁華!看著他們,一股凄涼之感爬上心頭,也不知什麼時候將它們丟棄直到現在,倘若它們有生命,肯定憤憤不平了,但是它們又何嘗沒有生命呢?

記得小時候,家裡條件雖然拮据,但是父母從未虧待自己的孩子,只要是關於學習方面的需求,他們都不會吝嗇,那時候,托遠在縣城讀書的堂哥的福,經常能夠從他那搜羅一些書來讀,有時候也讓他幫忙買幾本書來看。正是在那個看似貧窮的年代,我不斷地吸收知識的養分,全然不覺自己的荒蕪。從《三國演義》看起,先後又讀了《紅樓夢》《水滸傳》《魯濱孫漂流記》等名著,嚼著舌根勉強讀古文,抱著三分讀懂,七分靠感覺的態度,我就在一本本名著中度過了一個充實的童年。

上了高中,從山頭來到了山腳,眼界又開闊了一些,早年看的那些名著一本本地放在木質柜子了,其中也包含了厚厚的15本日記本。高中的求學生涯除了忙碌還是忙碌,每天教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乾燥而又乏味。恰巧學校旁邊有幾家書店,那也成了點線生活之外的軸線,吃完晚飯,我都會習慣性去書店看看有什麼好書,在那個時候,我認識了《意林》《讀者》《新概念作文》等明星雜誌,尤其對雜誌裡面的人物傳記十分感興趣,看到別人的成功來之不易,我就會在內心告訴自己:一定要好好努力,不辜負青春,不辜負期望。正是那一本本雞湯式的雜誌撫慰了迷茫期的自己,陪伴了我整整三年時間。至今想來,高中遺憾的一件事是沒有將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保持下去,那段青蔥的歲月就沒有寄託,顯得格外空洞,如幻景一般。

大學四年,周圍全是有關文學的概論,指引著你如何上好一堂課,塑造著一個「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師者典範,那個時候深知作為一名教師身上的使命,於是更加埋頭苦讀,看了一些外國名著,對文學的定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圖書館成了修鍊自我的聖地,看著書架上琳琅滿目的書,恨不得全部讀個遍。

畢業之後,就像當初填報志願時想的那樣,如願成了學生口頭上的老師,也深感責任重大,帶著班上一幫孩子,有時給他們講講讀書的好處,有時又會提起我小時候求學的艱辛,以鞭策他們發奮圖強。一次在書店購買教輔材料時,看到余華寫的《活著》,眼睛就離不開了,內心幾次否定購買它的意義,又不忍心錯過它,幾番糾結下來,

買了回來用了半天時間就把它讀完,也確實被震撼到了。其實,我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的,書買回來讀完之後不照樣隨處亂扔,還不如從網上找來看看比較實惠。但是,既然是真正喜歡書,又何必拘泥於世俗的功利,我們總是依賴於電子閱讀的便捷,卻常常忽視了傳統閱讀的價值,歸根到底,一本書的意義就是一種文化的接力,縱使電子閱讀的方式層出不窮,也泯滅不了傳統文化的力量。

想到這,我便將遺棄的書重新拾起來,搬到太陽底下,讓它們好好享受陽光,享受喧囂塵世間的安寧。有書香的日子,挺好的!在以後,我絕不會讓書香遠離自己,因為書香帶給自己溫潤,書香帶給自己高潔。

原載於2018.01.15《海絲商報》

註:感謝葉東傑老師授權「朝天山下」分享!

作者簡介

葉東傑1990年生,南安眉山鄉天山村人,現供職於水頭朴里小學,南安市作家協會會員、泉州作家協會會員。從小喜歡創作,近幾年在《泉州晚報》《東南早報》《南安商報》《青少年日記》《海絲商報》等報紙發表文章數十篇。

往期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朝天山下 的精彩文章:

TAG:朝天山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