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初果乃至四果羅漢的前途,還是要迴向大乘

南懷瑾老師:初果乃至四果羅漢的前途,還是要迴向大乘

南懷瑾老師:初果乃至四果羅漢的前途,還是要迴向大乘

初果乃至四果羅漢的前途,還是要迴向大乘

本文摘錄自 《金剛經說什麼》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又問須菩提,關於二果羅漢一樣的問題。

【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二果羅漢,只有一次迴轉人間,名義上講再來一次,等於沒有來。什麼道理呢?有許多人生死到了,過去的業債已經完了,有時候來入胎一下,在胎兒階段就流產了,就完了,這一生債算是還夠了。這是真的啊!講得很實在,聽起來好像死無對證。有許多人跟父母的因緣很好,但是時間很短,緣也完了,他也不需要再來,你應該替他高興,他是已經成就了的人,只不過欠你這麼一點親情之債。但是你也欠他眼淚啊!你也為他傷心哭這麼一場,賬也完了,就可以了啦!這是二果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這是不還果,這一生過完就結束了,是三果了。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三果羅漢就高了,說不來人間,也不一定,他還是來,因為他已經無生死可了,來也不怕,只是羅漢有隔陰之迷,投一個胎就迷掉了。到了三果以上,定力高的人可以不迷,自己知道。

我自己這些年沒有到處跑,所以也沒有聽到什麼;年輕在大陸時到處跑,聽了許多奇事。譬如我有一個四川朋友,他就告訴我記得三生的事情,他是很有名的一個名人,學問好,文章好,當然他也不輕易講這種事。到了三果的再來人,有時候他明知而不說,因為他生死可以來去自由。有些人入胎不迷,住胎的時候迷掉了;有些人入胎、住胎都不迷,出胎那一剎那迷掉了,各種情況不同,都是因為三果羅漢定力程度的差別而產生的結果。這一品講三果羅漢「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就是因為三果羅漢生死來去比較自由的緣故。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講到阿那含的果位,不再來人世間這個欲界了,實際上來不來呢?還是要來;就是到了四果阿羅漢,也不是絕對的不來。大阿羅漢入定八萬四千大劫,地球形成又毀,毀了又成,但是他不出定則已,一出定怎麼辦?也只有迴向大乘,由般若智慧的解脫,才能成佛。所以小乘的前途,還是要迴向大乘,由小乘的聲聞,迴向這個大乘,才能真正成就。也就是說,真正四果的阿羅漢,「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就是沒有一個具體的法證到空。如果你還有空的境界,就落在邊見了。如果說你是無邊,則又落在見取見了,這都是見地不真。

所以真正的空,是沒有空的境界可得。我們現在有少數的同學朋友們,打坐坐得很好,自覺進入空的境界,可是你千萬不要把空的境界,弄成只有比身體大一點點的範圍!那不是空,那是一個洞,那樣的空是落入邊見的小邊見。

為什麼人會有空的範圍而落在邊見呢?原因是智力有限,人的智力與心力有限度,所以才會產生這一種見解。所謂《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它是沒有限度,沒有範圍的無限。最後我們看他的結論,這是須菩提講的: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認為,到達了阿羅漢的境界,他沒有絲毫我已證果的念頭存在。如果有這一念在,一念就是萬念,這一念就會牽連到重重疊疊,所以《華嚴經》稱為「帝網重重」。帝就是大,我們的思想、感覺、情感,像一個無比大的大網,只要一個網眼洞動一下,其他的眼洞都跟著一起動,就是所謂帝網重重。我們修持的業力,心性的業力,一念動,百千萬億念都牽動其中。說有一切有,說空一切空,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大阿羅漢,如果有自覺已證到阿羅漢的境界,他的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都有,他只能算是個貨真價實的凡夫,根本沒有得道。拿禪宗來講,如果有人說他已經「悟」了,那就是言旁口天的「誤」。有人還自認為是大徹大悟呢!當然啰!那是大錯大誤!就像一個人身上有一萬塊錢,他絕不會在街上到處向人去講的,這是個普通的道理,更何況一個得道悟道的人,絕不會自覺有道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宋明理學與禪宗(四)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