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影片叫好不叫座的背後是體育文化的缺失
「嘿,哥們兒,出拳要快,得堅決,懂嗎?」色調明朗的光影里,迪翁·曼迪戴著紅色拳套,指揮一個瘦弱的孩子打出直拳。背景音樂節奏加快,下一幀畫面布滿噪點,一個模糊的黑色小影站在足球中場附近,一掄腿,皮球劃著弧線直進球門,解說員的聲音「炸了鍋」,「這個塞內加爾人真是天才,迪翁·曼迪,巴薩的明日之星。」
出拳、進球,清晰、模糊,鏡頭不斷切換著迪翁的中年和少年時期,現在的他對著小拳手喋喋不休,14年前的他在溢美之詞中滿場飛奔。回憶年少的高光時刻,健身房老闆迪翁很得意,「我曾在一場比賽進了8個球。」但他沒有提及當年足球解說員常用的語句:「在拉瑪西亞的這批孩子里,最出色的無疑是迪翁和梅西。」
2000年9月,年僅13歲的梅西去了西甲足球豪門巴塞羅那青訓營——拉瑪西亞試訓。舉家從阿根廷遷來,梅西成了小夥伴眼中「害羞的孩子」,其他少年均來自西班牙,異鄉人迪翁迅速成了幫助梅西融進球隊的死黨。他們在午餐時和在下午兩點發出的校車上分享秘密,有時在宿舍上演枕頭大戰。迪翁講述時充滿細節,「生活選擇了每個人的位置,我現在坐這裡,他還在足球場上,因為他是最好的,配得上他所擁有的一切。」迪翁眼裡透出對梅西的真誠祝福,也有對當年決定的不悔——因父親過世,他放棄足球,擔起掙錢養家的責任。
在48分鐘的西班牙紀錄片《梅西的小夥伴們》中,青訓時的隊友紛紛出鏡還原梅西的與眾不同,也講述著自己與職業足球的因緣際會,「我偏頭疼得厲害,無法堅持,但離開拉瑪西亞的那天,『病』突然好了。」啤酒銷售員雷蒙·桑切斯記得巴薩球衣帶來的壓力。10多年前和梅西踢球的孩子,如今成為學校教工、基層足球教練、社區游泳教練,甚至運河碼頭工程師、巧克力製作師,等等。
「看得出,他們依然熱愛工作,職業球員不是孩子踢球的唯一目的,淘汰是足球規律,那段經歷讓每個人都收穫了友誼和體育精神。」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院史館放映廳燈亮了,曹軼找到了在「勁球!中國國際足球電影展」里最中意的影片。為了看到國外原版足球電影與紀錄片,這位從事青訓近10年的基層教練,晚上6點半下課就趕往影展,可還是黑著燈落座,「餓得不行」,但放映廳實在狹小,揣懷裡的包子也不好意思拿出來吃,到家吃上已是深夜。
今天是第二屆「勁球!中國國際足球電影展」最後一輪放映。能容納50人左右的放映廳里,觀眾一半是提供場地的鐵科院的職工家庭,其餘大多是創辦人閻忻民呼朋引伴的結果,「看見通知主動前來的人還不多。」兩屆巡展後,閻忻民驚訝又失望地發現,有一些老球迷、紀錄片愛好者、體育文化產業從業者等對這次影展較為關注,反而大多數年輕人甚至年輕球迷並未展現興趣,「我把免費觀影的消息放到各大球迷群里,就石沉大海了。」去年在北京、上海、青島、成都、重慶及濟南6個城市巡展後,體育類高校有所反響,但其他院校,即便重視體育,放映效果亦堪憂,「一所著名高校的傳媒學院,我們把牌子豎在咖啡館和圖書館中間,結果沒有一個學生好奇。」
「喜歡體育、看紀錄片、喜歡思考……」閻忻民意識到觀影人群的小眾性,但沒料到大學生率先離隊。她把範圍縮小到年輕球迷,但真正感動她的卻是中老年的鐵杆粉絲,除了像曹軼一樣連續兩年觀影的觀眾,不少老球迷來為影展當義工,「他們心裡把足球當回事兒,想的是我能為足球做什麼。」相較而言,新晉的球迷顯得更情緒化一些,「大部分人的訴求是到球場發泄,排解壓力,不少人會覺得,加油吶喊就是足球文化了。」
閻忻民質疑過影展的人群定位、放映方式、傳播力度等方面,但對自己從世界各地篩回來的影片的魅力從未動搖過,「好的足球電影甚至體育電影,一定有留得住人的魅力,可當前的問題是如何讓大眾願意走近。」
2015年,閻忻民在德國足球電影展的六七十部影片中「浸泡了4天」。柏林影展後復活節的那個周末,她穿梭在拿著啤酒、捧著薯條的觀影人群中,花上10多歐元,去了解世界各地的足球故事。從此,敘利亞的難民足球裁判、南非一支成員在55~84歲的奶奶球隊、每天開車繞諾坎普球場50圈為巴薩祈福的球迷約翰、一群守護一家不知名的百年俱樂部的市民球迷、在巴薩念了59年隊員出場名字的77歲播音員等把足球揉進生活的普通人,讓閻忻民對腳下的足球有了全新認識。人傾注在足球里的感染力,她想帶到中國。
但足球甚至體育在國人心中留下的固有印象,成了絆腳石。在央視體育頻道《體育人間》《世界體育報道》原製片人師旭平看來,以往國內的體育影片題材嚴肅、多是「為國爭光」的單一主題,關注點通常在於政策或成就,很少觸及人物個體塑造,這種「唯金牌論」價值觀下產生的文藝作品,長期讓受眾建立了一個對體育既熟悉又陌生的印象。「有益身心健康、正能量……體育不就這些嗎?」閻忻民發現,正是這些看似正確的理由剝落了很多人對體育、對足球的好奇心,「其實,足球、跑步等都只是因子,能不能打動人,還是故事本身。」
但在體育領域發現故事,固有印象也在蠢蠢欲動。
「國內的體育影片,題材多是戶外探險類,如登山、騎行穿越等,場面好看、拍攝環境有門檻,不然就是有特殊性的,如武術、殘障人士從事體育項目等。關注足球的非常少,因為大家熟悉和關注,思想上的禁錮更多,不易突破」。
「看足球的人多,但看足球電影的人未必多。」4年前,紀錄片導演劉森干起圈內「吃不準」的事兒,拍足球題材,「紀錄片本來就生存堪憂,足球紀錄片更別提時間、經濟成本和收益的不對等了,但就是愛足球,想做點啥。」
劉森看過很多頗受市場歡迎的體育電影,在他看來,國內足球甚至體育影視無法打動觀眾,原因在於無論拍攝者還是觀眾,都缺乏對足球或體育的正確認識,「文化上對人的重視沒有提到一定高度。」《梅西的小夥伴們》觸動他的正是競技體育之外,足球留給迪翁們的堅韌與樂觀,「這些反映人性的影片,可以端正我們的足球態度,不要利字當頭,真心喜歡足球就好,不一定要在綠茵場上功成名就。」在他看來,對足球的正確態度,甚至排在影片審查、發行、放映、市場認可等問題前面,「有了體育文化,很多東西自然而然就會解決了。」
儘管,閻忻民引進的足球影片面臨更複雜的狀況,「只能在文化中心或高校等地以文化交流、學術交流的方式放映」,但她仍舊在「游擊戰」式的放映過程中在第二屆引進了8個國家的25部影片,「比第一屆翻了一倍。」目前,讓豐富多彩的足球電影登上大熒幕等設想,於她仍顯「奢侈」,但閻忻民相信她能憑藉星星點點的傳播讓更多人重新了解足球,甚至拿起攝像機拍攝身邊的足球,「讓足球回到人的故事。」
曹軼動過拍攝的心思,作為國內U13新星何小柯的啟蒙教練,他想跟蹤記錄弟子的成長曆程,「除了盼著他成材,更希望他性格里的堅韌和勇敢,以及學業踢球兩不誤的經驗,能讓更多孩子借鑒。」《梅西的小夥伴們》中的台詞「你不能為了足球放棄學業和家庭」讓曹軼反思,學生追求足球夢的前提是什麼。
作為基層教練,曹軼希望更多教練和家長能接觸到引進的這些足球影片,「我們端正了對足球的態度,才能讓下一代形成正確的足球文化,如果有一天,踢球不再是為完成任務或出名掙大錢,而是發自內心覺得不踢球難受,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國內的足球電影也就不愁沒人看,沒人拍了。」
本報北京1月21日電


TAG:中青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