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都應該看看,這4個國家的挫折教育
【本文原創獨家。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親子教育好文】
作者:拉小姐(爸媽內參主筆)
總有一些社會悲劇,讓人十分痛心。
不久前,一個10歲女孩服毒自殺,留下一段3分25秒的告別視頻和兩頁手寫的遺書。
女孩提到自己自殺的真正原因是:有兩個同學與自己關係不好,讓她很傷心。
湖南省沅江市第三中學的羅某,一直是優等生,但是班主任跟其討論作業,因為觀點不同而發生爭執,羅某接受不了老師的建議,憤怒之下,拿刀抹向班主任的脖子,老師因失血過多當場死亡。
電視劇《急診科醫生》里,某12歲女孩因為母親的一句指責,居然喝了半瓶百草枯。
雖然搶救過來,但是農藥的毒性太強,導致她的內臟會慢慢地纖維化,壽命只剩下最後一個月,父母悲痛欲絕,後悔不已,可是鮮活的生命再也沒法回來了。
許多父母為孩子操碎了心,總希望自己孩子可以贏在起跑線上,他們並不想看見這樣的悲劇。
可是,這一切都是誰的錯?
有人說這是因為中國父母太溺愛孩子了,社會太重視應試教育了,繁重的作業、琳琅滿目的興趣班、家長之間的攀比,這些都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但很多社會專家說:
「中國青少年最缺乏挫折教育,不少人遇到挫折就情緒低落,意志消沉,甚至會形成畸形的人格,走向極端。」
這才是造成類似悲劇的主要原因。
所謂挫折教育是指:
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認識挫折的重要意義,從而激發他們的潛能;挫折教育並非簡單地吃苦,其目的是學會面對困難,並戰勝挫折,建立自信和樂觀的品質,培養耐挫折能力。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對於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
聰明的父母應該懂得讓孩子「吃點苦」,接觸完整的挫折教育,培養他們正確的挫折觀。
很多發達國家早就實行挫折教育了,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其方法也值得我們借鑒。
01
瑞士挫折教育:培養自立能力
瑞士作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但父母們絕不讓孩子養尊處優,他們很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
十五六歲的女孩,初中畢業後,就要到別人家做一年女傭,上午勞動,下午上學;男孩到一定的年齡也要參加勞動,鍛煉他們的勞動能力和獨立生存能力,以免長大後不能獨立生活。
相比之下,很多中國父母對孩子的事情基本是包辦的,特別是很多獨生子女,從小就在蜜罐長大,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
很多父母會為孩子安排工作,會為兒女準備婚房和婚車,甚至替他們操辦婚姻;更誇張的是,一些父母還承擔了孫子孫女的教育費用。
所以,有很多中國的年輕人到了而立之年仍舊是不折不扣的啃老族。
電視劇《歡樂頌》里樊勝美的哥哥就是因為父母的溺愛,喪失了獨立自主的能力,四十歲還沒穩定的工作,經常騙父母的退休金,還心安理得地讓妹妹替他買房和養育兒子。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
「沒有獨立精神的人,也很難有合作精神,會影響到他在婚姻、工作和幸福的人生,孩子的獨立能力和合作能力是從家庭開始的。」
所以,父母的引導尤為關鍵。
02
日本挫折教育:讓孩子從小吃「苦」
在日本,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的手段,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吃苦能力;他們深信「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教育理念。
每到冬天,他們就讓孩子赤身裸體地在風雪中摸爬滾打;天寒地凍,北風怒吼,不少孩子嘴唇凍得發紫,渾身發抖,父母們則站在一旁,置之不理。
古代的日本武士更是凌晨四點就起床習武練劍,不管是風吹雨打,還是天寒地凍都會堅持。
日本提倡「窮留學之風」,讓大城市的學生,到偏遠的山區和村寨接受艱苦的生活訓練,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可是,在中國,很多父母是捨不得讓孩子吃苦的,他們總是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孩子。
鄰居小檸因為上幼兒園時,母親因車禍去世。為了彌補其幼小心靈所受的創傷,家人整天圍著她轉,從不讓她吃一點點苦。
父親還特意囑咐老師關注她的成長,老師們對她所遭受的不幸也深表同情,對她幾乎都是表揚,從不敢正面對其批評;班級的任何活動,只要她願意,都讓她參加,甚至不用選舉,就破格讓她當選中隊長。
雖然童年的不幸給她帶來了一定的傷害,但周圍人對她的過分疼愛給她的未來帶來更大的麻煩。
慢慢地,小檸受不得一點挫折和委屈,會因為老師批評的眼神,而整天悶悶不樂;因機會沒有給她, 而鬧情緒;因為同學不小心的言語,而耿耿於懷;甚至會因父親的一句批評, 而大吵大鬧,甚至要跳樓。
她已經喪失了吃苦和受挫的能力,脾氣也變得越來越暴躁,極其容易發展成暴躁型人格。
暴躁型人格主要特徵有:
情緒不穩定和缺乏衝動控制能力,常伴有人際關係的障礙,表現為對身邊人敵對的態度和怨天尤人的個性。
過度保護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絆腳石,因為踏入社會後,會遇到更多不公平的人和事,別人沒有義務去遷就她。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停止溺愛,適當地讓孩子們認識並接受生活的困難才能養成健康的人格。
03
美國挫折教育:認識勞動的價值
美國南部一些州立中學,為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存的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才能畢業。
美國中學生的口號是:「要花錢,自己掙。」
不管家裡多麼富有,孩子12歲以後就得給家裡做家務,如剪草、送報等。美國的父母們常說,只要有利於培養孩子謀生的能力,讓他們吃再多的苦也值得。
我們常喊口號「勞動光榮」,可是很多父母卻從小不讓兒女參加勞動,哪怕是很輕的家務活從不讓他們干,生怕累壞他們。
有很多人出來工作後都不懂得怎麼洗衣做飯,動手能力非常差,離開父母幾乎都無法好好地生活。
所以,出來工作後經常會碰釘子,遇到挫折,意志力堅強的可以慢慢適應,意志力不夠的人就乖乖地聽父母的話回到老家,做著父母安排的工作;工作上朝九晚五,生活上依靠父母。
曾國藩說:
「判斷一個家族的興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其子孫有沒有做家務,因為勤勞,勞動的習慣會影響人一輩子。」
認識勞動的價值非常重要,因為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一個家庭的風氣,所以,中國父母更應該看到勞動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04
德國挫折教育:注意培養責任意識
德國的父母們從來不包辦孩子的事情,他們將子女視為獨立的個體,讓子女儘早學會獨立。
簡單來說,一歲時父母就會鼓勵他們自己捧著奶瓶喝牛奶,喝完了,父母還會向孩子道謝並加以讚許。
隨著孩子年齡和能力的增長,父母再引導他們完成一些更難的事情。這樣,當他們走入社會時,才不會成為低能的「廢物」。
不僅父母們注重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法律也有這樣的要求,德國法律規定:孩子到了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德國人常說,父母的首要責任就是讓孩子懂得,一個人走向社會,最終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強,要對自己負責,生命中的考驗常有,不要把挫折歸罪到命運和他人身上。
可是,中國父母從小就忽略了責任意識的培養,這是我們亟需彌補和提高的教育缺失。
有一次,在小區看到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小男孩,特別興奮,在小區跑來跑去,不小心摔了一跤。
小傢伙並沒有哭,但是他的媽媽急忙跑過去,先是用腳狠狠地踩了幾下地板,並安慰他,然後就開始罵地板,說:「該死的地板,摔著我兒子了。」
最後,還教兒子踩了幾下地板......
小孩摔跤很正常,但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在推卸責任,把錯誤強加給地板,變相地剝奪他們承擔責任的能力,久而久之便會養成沒有責任感,承受不了挫折,還會養成怨天尤人的性格。
這樣的孩子,怎麼能贏得了呢?
可是,德國媽媽不主動去扶起孩子,而是鼓勵他們獨立站起來,然後說,摔跤是他們的責任,跟地板沒有關係,還要讓孩子摸摸地板,表示道歉,最後,媽媽還會給孩子豎起大拇指表示獎勵。
中國父母太溺愛孩子了,總想讓他們贏,卻忘記了輸才是人生的常態,學會承擔輸的責任才有贏的可能。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
中國國情的特殊,很多孩子從小都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老人家更容易溺愛孩子,更容易忽視這方面的教育,父母們更應該注意,切勿做甩手掌柜,把孩子交給父母就完事了。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失敗是成功之母,只強調「贏」,卻迴避「輸」,才是孩子最大的損失,聰明的父母更應該注重教孩子如何面對「輸」。
盧梭說:
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更應該教會孩子怎樣保護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奢華和貧困放在眼裡,教他們在窮惡之地也能生存。
現在受挫能力成為孩子意志力和品德培養的重中之重,將直接影響到孩子們將來的學業、事業和人生的幸福。
給孩子獨立,讓孩子學會依靠自己;給孩子信心,讓孩子學會自我激勵;給孩子自強,讓孩子學會戰勝挫折。
輸得起比贏更加重要,成長比成功更珍貴,聰明的父母更應該懂得教會孩子如何去「輸」。
作者簡介:拉小姐,富書籤約作者,愛讀書,愛寫作,愛折騰,喜歡記錄生活的每一個點滴;簡書@拉小姐。本文首發爸媽內參(ID:shenduwenhua)


TAG:爸媽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