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醫聖張仲景到底是怎樣一步步逆襲成功走上醫聖之路的呢?

醫聖張仲景到底是怎樣一步步逆襲成功走上醫聖之路的呢?

醫聖張仲景

酷愛醫學,拜師學醫

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僚家庭,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他從小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從史書上看到扁鵲望診齊桓侯的故事,對扁鵲高超的醫術非常欽佩,從此他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拜同郡名醫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他聽說襄陽城裡同濟堂有個綽號「王神仙」的名醫,對治療扼背瘡很有經驗。就立即帶著行李,長途跋涉幾百里,去拜「王神仙」為師。他還仔細研讀過《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葯錄》等古代醫書。

張仲景

"坐堂醫生"的由來

原本無心仕途,一心只想行醫的張仲景,因為家族的期望參加庭考,並於建安年間被朝廷派到長沙做太守。按照當時的制度,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觸百姓,就不能為他們治療,自己的醫術也就不能長進。於是在做長沙太守期間,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就坐在大堂上,挨個地仔細為群眾診治。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里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用來紀念張仲景。

張仲景

痛喪家人,書寫《傷寒》巨著

東漢末年,戰爭頻繁,瘟疫橫行。公元170到185年前後,中原地區爆發了四、五次大瘟疫,已經奪去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張仲景家族是個大家族,本來有200多口人,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在瘟疫中去世,現在只剩下不到70人。這也讓張仲景痛下決心,決定研究瘟疫的診治方法,制服這個瘟神。為此他仔細研讀《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葯錄》等古代醫書,而且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方葯。公元205年,在收集了二十年的資料後,張仲景決定開始寫自己的醫書。古代醫書中,《素問》對他影響最大,《素問》說:「夫熱病,皆傷寒之類也。」所以張仲景將自己的書命名為《傷寒雜病論》。

此時,戰火正在中原大地蔓延。為了寫作自己的醫書,張仲景辭去了朝廷的官職,隱居到了嶺南地區。經過五年的認真寫作,公元210年,張仲景寫成《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共分十六卷,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癥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把中醫的臨床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後世的人們更加將其中的三百多個藥方稱為「經方」,這些「經方」也從此成為醫家用藥的標準。此時年邁張仲景,多年夙願已經得以實現,但由於中原大地烽煙四起,年過花甲的他有家難回。半個多世紀後,公元285年,他的遺體才被家人運回故鄉安葬。

張仲景

但他被尊為「醫聖」卻是宋以後的事了。「醫」在古代,尤其是宋以前,作為一種技術性的職業,被視為「巫醫樂師百工」之流。但在宋朝以後,朝廷一度對醫學給予了較多的重視,再加上印刷術的發明和不斷推廣,使得宋以後,醫者的著作得以極大的推廣,這就為醫者被推崇乃至聖化也就有了現實的條件和可能。治平二年(1065年),由孫奇、林億等校訂的《傷寒論》刊刻出版。該書的出版,引起了當時學界的極大關注,不僅傷寒學日漸興起,張仲景也開始不斷被尊崇。

除了寫出中醫經典專著《傷寒雜病論》,他一不小心還發明了一樣一千多年以後,備受世界歡迎的最具中國特色的美食——餃子。

餃子

建安年間,張大大官至長沙太守,辭官還鄉的途中,見到了許多無家可歸的百姓,面黃肌瘦衣不遮體,不少人甚至連耳朵都凍爛了。傲嬌張馬上想到這是展示自己醫術和仁心的好時機,於是憑藉自己多年從醫經驗,想到羊肉、辣椒這些熱性食物煮湯可以祛寒,於是就把這些材料放在鍋里煮熟剁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美其名曰「祛寒嬌耳湯」。百姓們吃了之後,果然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於是對張仲景感恩戴德,甚至在過年的時候學著張仲景「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來食用。廣大吃瓜群眾的力量是強大的,至今南陽一帶仍有「過年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黃聊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今日是藏曆十月二十五日燃燈節 格魯派宗喀巴大師圓寂日

TAG:小黃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