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面黃肌瘦胃口不好,「扎手指放血」治療到底靠譜嗎?

孩子面黃肌瘦胃口不好,「扎手指放血」治療到底靠譜嗎?

歲末年初,加上之後春節假期,頓頓大餐雞鴨魚肉,可以說這段時間,是孩子們最容易引起「積食」的季節。那麼,扎孩子手指頭放血治療「積食」,真的靠譜嗎?

據說,上海某中心醫院有位知名專家,專門在小孩手指上扎口子放血進行「積食」治療,並且「一號難求」,有不少人還覺得確實有效果。

聽到這個問題,小編手指頭一緊!也是出於對這種治療方法的好奇,所以特地做了一期關於「扎手指」的內容。

支持派:

「傳說挑四縫可以治很多很多病,可惜現在沒見過醫院有這項服務。」

「我小時候每周都被抓去給一個老太婆專門做這個!真的胃口好了很多!」

「我侄女小時候比同齡孩子個子小很多,就是帶去扎手指和補鋅,後來才長高的。」

反對派:

「這個治療方法不比容嬤嬤夾紫薇手指好,至今想來還有心理陰影!」

「那個女人簡直是很多小孩子心裡的惡魔,現在我有時候做噩夢都會夢到她!」

「這個治療的方式也沒什麼科學依據,而且據說要插到骨頭縫裡,疼不說,感染了怎麼辦?」

放血能治病?

傳統里都說「小兒百病,積食為先」,放四縫穴血,可以消疳積,中世紀歐洲也有放血療法。

其實現代醫學早已淘汰了這種方法,放血的原理是給機體一個應激源,調動身體的免疫功能。

至於挑四縫穴放血,在一些中醫典籍里有記載可用於小兒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疾病,不過具體作用機理不明,但疼是一定的,對孩子心理上的影響更是不言而喻。

何為「積食」

現在,「積食」的概念已經被妖魔化了,不論什麼小兒疾病都會被一些「有心人」扯到積食上去。

嬰幼兒消化功能發育不完善,一旦飲食不注意,就容易引發腹痛、嘔吐、發熱、厭食、腹瀉、便秘等不適反應。

通常遇到這種情況,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定是孩子貪吃、過度進食所以才會造成「積食」不消化,但真的是這樣嗎?

1.嘔吐

孩子易發生吐奶、嘔吐的情況,如在哺乳或進食的過程中咽入的空氣未及時排出則更嚴重,並不是所謂「積食」導致的。

其實是因為嬰幼兒的食管呈漏斗狀,彈力組織及肌肉層均尚不發達,食管下段連接胃賁門段,由於賁門括約肌發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才常發生食胃管反流。

多數孩子隨著消化系統的發育,在8到10個月時,食胃管反流現象會自然消失,但少數孩子到學齡前還會發生類似情形。

2.腹脹、厭食

孩子常說肚子脹,不願意吃飯,家長就以為孩子「積食」了。

其實寶寶的胃容量相較於成人更小一些,新生兒只有約30~60ml,1~3個月的寶寶胃容量為90~150ml,就算到了1歲時也只能達到250~300ml。

故此,年齡越小的寶寶每次進食量就應該越少,特別是尚未添加輔食的孩子,應當少食多餐。

如果家長怕孩子餓著,強行餵食,胃內容物會通過胃幽門段逐漸進入十二指腸,造成食物停留在胃內的時間縮短,引起腹脹、消化不良。

胃的排空也與食物的種類有關,一般水的排空時間為1.5~2小時,母乳是2~3小時,牛奶是3~4小時,固體食物則要更長時間。脂肪、蛋白質、高滲溶液及稠厚含乳凝塊的乳汁排空較慢,這類食物更頂餓,有抑制食慾的功效。如果一味追求高營養、按時進餐,在孩子不覺得餓的情況下給他們吃這些食物,很容易使孩子消極對抗、厭食。即使是大人都會「吃傷」,更別提孩子們啦!

3.腹痛、過敏、發熱等

在一些說法中,「積食」會導致孩子發燒、長蕁麻疹、肚子痛,只要去放血或者餓兩頓就能恢復。

其實,小兒的腸系膜柔軟而長,粘膜下組織鬆弛,活動度大,易出現腸套疊和腸扭轉,引起劇烈腹痛。此外,如果孩子消化道有潰瘍,挨餓或進食後都會引起腹痛,導致孩子抗拒吃飯。

小兒的腸道總長度相對來說,要比成人更長,嬰兒的腸道總長度是身長的5~7倍,而成人一般是4.5倍。如此一來,腸道面積相對就更大,且孩子的腸道腸壁薄,粘膜血管豐富,通透性高,故營養吸收率較高,但因為屏障功能差,消化不全產物和過敏原相較於成人更易通過腸道進入體內。腸道感染時,腸內細菌及毒素或病毒的吸收量也大,易引起全身中毒癥狀。

所以單純的挨餓或者「扎手指」根本不能治療孩子的這些癥狀,只有在孩子對某些食物過敏時,不再食用該食物,才可能會出現好轉。

4.排便異常

小兒直腸相對較長,粘膜與粘膜下層之間固定差,一旦出現腹瀉或者便秘的情況,很容易發生脫肛,給孩子造成痛苦,從而畏懼排便。

沒有很好的排便習慣,很容易造成嚴重的便秘、腹脹甚至痔瘡、肛裂等,繼而出現所謂的「積食」現象。

此外,孩子的消化液也和成人不同,各種消化酶產生較少,活性又比較低,所以不可以過早給孩子餵食澱粉類的食物,對於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入也應有一定的比例控制。嬰幼兒時期的胰腺液及其消化酶的分泌,還極易受到天氣及各種疾病影響而被抑制,容易發生消化不良。

辨別「積食」小妙招

那麼,如何分辨孩子究竟是為什麼會出現「積食」的呢?我們有一個簡單的小妙招:觀察大便!

1. 大便惡臭明顯,提示蛋白質消化不良;

2. 大便帶有酸味、多泡沫,則表示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

3. 大便外觀油膩或奶瓣(乳凝塊)較多,表示脂肪消化不良;

4. 大便乾結,多因進食蛋白質偏多、澱粉或糖過少或者腸蠕動弱、水分吸收過少所致;

5. 大便呈黑色,表示腸上部及胃可能有出血,或者服用鐵劑藥物或大量進食含鐵食物也會導致糞便顏色變黑;

6. 大便帶血絲,多是肛裂、直腸息肉所致;

7. 大便呈灰白色,則代表膽道梗阻。

另外,還要注意不同寶寶糞便的差異性:

新生兒出生後排便是墨綠色的粘稠狀,會持續2~3日;

母乳寶寶的糞便是金黃色的;

人工餵養的寶寶糞便呈淡黃色或灰黃色,有明顯的蛋白質分解產物的臭味;

添加輔食後大便會增多,呈暗褐色,更接近成人。

且嬰兒時期大便每日都會有4~5次甚至5~6次,只要孩子沒有其他不適,體重增加正常,都屬於正常生理現象

其他疾病與「積食」

另外還有說法是孩子咳嗽、肺炎、口炎等疾病都是「積食」所致,這是真的嗎?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不會表達,如果消化不良導致腹脹夜間自然睡不安穩,營養不夠甚至還會貧血。

如果吃飯胃口差,還在生長發育期需要大量營養的孩子自然就會體質下降,當然更容易生病啦!

中醫怎麼說

我國的中醫講究「系統論證,辯證施治」,就是說將人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待,但對於不同的癥狀會有相應的針對性治療。中醫認為「氣」非常重要,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而所有的創傷,都會損傷人的「元氣」。對於孩子「積食」癥狀的治療,往往講究食補勝過葯補,且很多都非常有效。

對於胃酸缺乏的孩子,可以酌情食用酸性食物,如山楂、食醋、濃肉湯、雞湯;有少量胃腸道出血的病人可以給予米湯、牛奶等,起到中和胃酸,幫助黏膜恢復的作用;局部的熱敷、按摩等可以幫助胃腸道蠕動,恢復功能,還能緩解疼痛。

如果家長自己不能辨別孩子究竟是怎麼了,不要盲目給孩子吃藥,一定要及時到正規的醫院就醫,更不要輕易相信偏方、土葯或者誤傳的「積食」扎手指放血、餓兩頓就好了的說法,以致延誤病情。即使有必要做「扎四縫穴」,也不是扎到骨頭縫裡放血就行的,需要專業的醫生在嚴格消毒的情況下用無菌的三棱針進行操作,切莫相信所謂的「專業人士」。

雖然逢年過節總免不了吃點好的,但是孩子和家長自己也要飲食有度哦!

更多育兒文章,可點擊閱覽:

顏值高胃口大!佟大為2歲兒子用手抓飯吃,舔碗底,把網友都看餓了

寶寶積食、反覆感冒咳嗽究竟為何?老人說是因為鼻樑上有「青筋」…

寶寶手指發出「信號」,95%父母都理解錯了!別再讓缺鈣來背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媽咪Jane育兒妙方 的精彩文章:

《無問西東》最苦的女人撕開婚姻真相:夫妻關係里最好的狀態是勢均力敵

TAG:媽咪Jane育兒妙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