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技和藝術如何更好融合?引導、激發與創新

科技和藝術如何更好融合?引導、激發與創新

當我們為科技帶來的「過載」等現象困擾的時候,藝術家也在用他們的方式去思考和探索。在藝術家眼中,如何看待信息過載?如何看待隱私?如何從藝術的視角看待科技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2018年1月19日,《覺·物:互聯網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藝術展在北京751D·park開幕,黃智銓、李金微、卓穎嵐、姚瑤、袁悅等十四位藝術家,以藝術的視角探討信息技術深度介入生活的科技倫理。

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展覽學術顧問、中央美術學院數碼媒體工作室主任及教授費俊分別在開幕式上分享了他們對科技與藝術融合的理解。

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

科技和藝術如何更好融合,造福我們的生活

司曉 騰訊研究院院長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媒體朋友們:

大家好!非常高興大家今天能來參加由我們騰訊研究院主辦的《覺?物》展覽,第一次進入這個場地還是感覺非常震驚的。今天這個展覽是一個非常跨界的合作,既有互聯網公司、藝術家、還有學者、媒體和廣大用戶,我們今天探討的又是「互聯網和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這麼一個非常接地氣、但又非常延展空間的一個話題。

在向別人介紹我們要辦這樣一個展覽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問,騰訊為什麼要辦這麼一個藝術展,包括聽同事給我反饋說,參與今天展覽的藝術家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這可能和大家對騰訊的認知還停留在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有關。過去我們講自己的核心戰略是連接和內容。連接就是我們的 qq、微信,有十億級用戶;內容這個版塊包括我們的音樂、視頻、影視、動漫、遊戲等涵蓋非常廣的數字內容領域。

但從今年開始,我們更加強調科技和文化的標籤,公司從 pony 到各個高管,都在多個場合講過這個定位。科技和文化,在未來也將是騰訊身上最重要的兩個標籤

對於科技所帶來的變化,大家都有切身的感受。尤其互聯網行業,最近幾年,幾乎每年都會有一個新技術催生的風口,從前年的AR/VR,到去年的人工智慧,再到今年的區塊鏈,這種密集的、爆髮式的迭代,是在過去從來沒有過的。

《覺·物》藝術展 現場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技術的突破也為文化的繁榮帶來了新的契機

就拿前不久剛剛上市的閱文集團來說,他創造了一個互聯網時代的新文學形態-網路文學。作為中國最大的網路原創文學平台,每千位元組收費的商業模式,在很短時間內連接了 3 億活躍用戶,640萬作者,創作了 1000 萬部網路文學作品。

每個用戶都可以在上面發表自己的作品,發布之後可以瞬間觸達讀者,如果讀者認可,動動手指就可以給作者打賞。正是網路技術的發展,讓作者從發表作品,到得到讀者反饋,到變現,整個周期變得非常短,這是在傳統PC時代,很難想像的速度和規模。

前段時間,有媒體總結了世界四大文化現象,把中國的網路文學和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韓國電視劇相提並論。具體到藝術領域,科技在推動藝術傳播、普及方面也有非常廣闊的空間。

我們去年十一期間,和故宮、觀唐文化一起搞了一次《千里江山圖》的線上活動,也是科技為文化賦能的很好的例子。用戶只需要在活動 H5 頁面上傳一張家鄉風景照片,即可通過騰訊的 AR 圖像識別技術找出《千里江山圖》和用戶家鄉風景照最相似的部分,並通過後台機器學習,自動轉換成《千里江山圖》的青綠風格,最終匯成了一副新的千里江山圖。用戶共同參與現代版的《千里江山圖》,這種創意讓更多人知道了除了《清明上河圖》以外的另一個具有重要藝術價值的作品。

除了傳播、普及方面的功能之外,科技為藝術創造和表達提供了更多可能,尤其是在傳統文化藝術的創新表達上,具有非常大的空間。去年故宮基於自己的一些經典 IP 素材創作的系列表情包,在 QQ 上線不到一個月,下載量超過4000 萬;另外,大家都知道《王者榮耀》,他在 2017 年 10 月份推出了一款叫「遊園驚夢」的皮膚,也非常受年輕人的歡迎,很多年輕人正是基於此認識了崑曲,了解經典崑曲背後的一些故事。

《王者榮耀》皮膚:「遊園驚夢」

每個時代都會有自己的藝術表達形式,科技是一個參與其中的很重要的方式,包括我們今天展出的很多新媒體藝術作品,都是基於當前的最新科技手段來實現。

我們希望通過科技手段,可以創新藝術的表達方式,通過漫畫的方式、通過AR/VR 的方式,通過遊戲的方式,讓我們的一些優秀傳統文化走進 00 後甚至10 後的世界裡。

騰訊作為一家科技公司,希望能把自己的能力不斷開放出來,賦能傳統藝術,與更多的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其他的文化藝術機構和藝術家共享。比如我之前提到的 AR 識別能力,大家都可以通過我們剛剛上線的博物官小程序來實現,通過小程序掃一掃圖畫,可以了解更多關於這幅作品的內容。這個能力向所有博物官、美術館、藝術家開放。想像一下進入博物館,很難知道展品背後的故事,但通過與小程序的結合,就可以很好的了解作品。

我們上面談的都是科技好的一面,但另外一方面,科技發展也在帶來一些負擔,像我們明天即將探討的「過載」就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

包括海量信息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問題,數字化時代到來給老年人生活帶來的不便、追求便捷生活而造成的環境污染、科技讓連接更方便,但很多人卻越來越孤獨等一系列問題,直接關切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希望大家深入思考。

《覺·物》藝術展 現場

回到今天這個展覽,藝術在這裡不僅提供多樣的形式,它更代表了一個不同的思考維度,我們希望通過新一代藝術家敏感的觀察和思考,來探討「人與科技」的關係。「人是技術的尺度」,希望通過各位藝術家更具想像力的思考,來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視角。

「科技向善」是我們的一個願景,科技拓展了我們能夠到達的邊界,藝術拓展了我們想像的邊界。希望能夠攜手更多機構,攜手各位藝術家一起思考、去探索科技和藝術如何更好的融合,更好的造福我們的生活。

謝謝大家!

費俊訪談

人文藝術應為科技帶來引導、激發與創新

費俊

中央美術學院數碼媒體工作室主任及教授

01

藝術中國:今年騰訊T大會的主題是「科技向善」,科技的倫理問題也是在您多年的思考維度之中,您如何看這個主題?

費俊:騰訊作為一個企業,下面有研究院作為一個專門機構站在一個相對客觀的角度來研究互聯網的社會問題,這一點是很打動我的,也是很讓人肅然起敬的。以往我們對科技的描繪有時候容易過於烏托邦化,認為科技會給人帶來很多好處,但是對於它帶來的負面影響,討論顯然是不足的。

騰訊T大會大會恰恰提供了一個稀缺的聲音,就是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互聯網有哪些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論是大會還是展覽,都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讓我們重新來看待。

02

藝術中國:作為學術主持,您為「覺·物」展覽把握了藝術作品的方向,您怎麼看這14位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呢?可否為我們解讀一下您印象深刻的作品?

費俊:這次展覽有意識的遴選了年輕藝術家。我覺得是出於兩個原因:

第一,這些80後、90後的藝術家,他們更關注互聯網科技對他們的生活帶來的一些影響,尤其是對一些問題意識的普遍關注,顯然年輕人更敏感,我想這是最主要的一個原因;

第二,儘管這些作品未必在這個學術上有多麼深的觀念,但它們基本上都是在反應和思考問題,因為這個展覽其實公共性非常重要,我們更在意這個作品是否能夠來反射這些問題,而不希望就在公眾對它的解讀上有自身困難。

有些作品是讓我印象深刻的,比如郭銳文,他是一個旅居在美國的藝術家。他的特點在於他本身是一個程序員,但同時又是一個藝術家,這種雙重身份給了他某種表達上的自由,他可以用最當下的數字科技在做創作。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數字化的生存是被動化的,但對他來說,他是有主動選擇的,又身在其中。我覺得他產生了一個挺新鮮的角度,比如說他這次展出的一個大型的,帶有一點沉浸式的互動影像裝置,就是人們可以進入到他所設定的這個影像裝置中,就像進入到他所設定的一個帶有視幻效果的場景中。他不是在簡單的對你說教,而是通過感知的方式,讓你來產生一些理解,或一些心動。

藝術的作用其實是在於通過感性的溝通,讓你進入到一個藝術家他所關注的問題或者他所關注的一種語境里,在這個語境中你自己可能生髮了問題,或者是產生了思辨,這其實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大會中藝術所起到的作用。

《覺·物》藝術展 現場

03

藝術中國:具體到科技的「善」與「惡」,您怎麼看?藝術可以對這個問題進行怎樣的回答?

費俊:這個問題的核心焦點在於科技的倫理性。我相信絕大多數的科學家或工程師的本意都是向善的,但是本意向善不代表結果一定是向善的。

因為某種意義上我想科學家他的發明動機和藝術家他的創作動機是不太一樣的,像今天的人工智慧、生物基因等領域都有非常多突破性的技術產生,技術本來是中性的,沒有善惡之分,往往是這樣一個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才產生了善惡。同樣一個人工智慧技術用在殺人武器上就產生了倫理問題,如果用來拯救了一個疾病患者那麼它就是一個善行。

其實科技的「善」、「惡」問題是相對的,但是為什麼我們今天要談論技術的倫理性呢?我覺得第一個前提條件是因為我們人類所積累起來的解釋系統跟不上科技的發展。

當我們回到遠古年代,人們對所使用的技術,是有相當的把控力和理解力的,比如榔頭,我們知道是由鋼鐵組成的可以去敲釘子,但是今天我們又有多少人理解手裡所用的手機是什麼樣的原理,對個人的隱私、個人安全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我們是在被動地、追趕地去學習使用這些工具,我們對它的可能性或者影響力很難去理解,這還不去談那些即將會應用到生活中去而我們還沒有準備好的技術,比如說基因編寫等等。這就變成了我們在社會學、哲學,甚至到法律等層面,其實現有的這些知識系統很難去解讀,也就是說它已經跟不上這樣的一個技術變化。

我舉一個經典的例子,在中國,我們可以冷凍精子,但是不能冷凍卵子。其實這不是一個技術上的障礙,所以有很多人跑到美國去冷凍卵子,這其實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倫理問題,我們認為精子可以被冷凍可以被授予別人去使用,而卵子代表的是取之於母親,是倫理上的邊界障礙使得我們無法接受這件事情。那如果再往下推演,我們說單用一個基因工程的方式去改編你們家小孩的基因,那我們的法律,我們的社會準備好了嗎?那我們會質疑這究竟是不是你的孩子,如果你在受精卵的層面上就可以對他進行編製,對他的序列進行改變的時候,他還是不是你的孩子,我想他會更加帶來倫理方面的挑戰問題。

今天我們在可見的新型科技即將到來的時候,我們對於科技倫理意義的討論,顯然是不足的,更不用談我們去從法律到社會學對它的理解,以及規劃。

今天尤其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裡面,大家都形成了一個共識,Google今天已經開始在頒布關於機器人倫理方面的一些規範,也就是說其實它最終要形成共識,形成在我們這個時代人類可以接受的方案,不可以因為創新而去無邊界的去突破倫理邊界。

比如說大家最關注的幾個問題,我前些日子參加了首例獲得公民身份的機器人索菲亞的一個現場對話,是由美國的漢森機器人公司製造的,她獲得了沙烏地阿拉伯的公民身份,這就是另一個突破倫理的標誌性事件,那也就是說她算不算公民,她具不具備公民的特徵或者說有沒有資格獲得這個公民的身份,包括她將來所能享受到的社會福利,以及她的社會責任是什麼?你如何來界定她?引發了大量的討論。

機器人索菲亞

我參與了央視二套的《對話》欄目,他們請到了索菲亞作為第一個機器人嘉賓來參與討論,她曾經在互聯網上有一個錄像中調侃式地回答了一個問題,那個問題是問她:你會不會毀滅人類?當時索菲亞的回答是說:我會啊。她這個調侃式的一個說法依然激起了很多人的恐慌或者說是憤怒。所以當時在現場主持人又再次問了她你會不會毀滅人類,有很多人會好奇你是不是有這樣的動機?她回答的很機智,她說:我本來以為人類是懂得幽默的,這顯然是一個幽默的回答。所以我們今天人是很尷尬的,當人類認為人是很高等的動物,當有一天產生了一些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人類智能的新物種時,人是不舒服的,是很難去接受這樣的一個現實的,會產生很多這樣的思辨,這樣的一些爭議,甚至是潛在的倫理危機的問題,所以說這是為什麼我們今天要討論技術倫理的原因。

第二點,藝術界或者廣義上說人文領域,無論是哲學還是藝術,其實它對於人的思考本質上我認為都是研究人——人從哪裡來,人是什麼,人往哪裡去,這樣一個領域我覺得對於科技本身發展是有指導作用的。

當然以往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產業研究,科學與人文領域始終是沒有有效交集的,所以它容易是兩條分化的路線,今天之所以我們開始倡導藝術與科技,也就是希望能夠嫁接出這樣有效的交集。

就像中國古人也談到了這個所謂技跟道之間的關係。「技」其實是代表了科技、技術,「道」其實代表的是一種人文的思考,代表著它背後的一種規律。《莊子》講他反對被機心所裹挾的技,他想談的是一種技術至上思維所裹挾的技術發展,其實某種意義上這句話也可以應用到今天。我們依然能看到一些由於技術至上而導致的災難。

所以基於這兩點,第一點我們是說社會系統對於技術發展的一種滯後,社會的解釋系統滯後這是我們要討論它的一個前提。第二點,我們要談到來自於人文界對於技術倫理的討論,甚至是說未來有越來越多的藝術與科技融合式的實驗創新和研發,這是未來適合人類發展的一種新模式

這種模式能夠在早期能為我們更加清晰地去規劃未來,是有價值的。其實我想這次大會想說明的是我們討論技術倫理並不是要限制技術的發展,恰恰是為技術更好的發展,或者說為技術帶來人文主義的思想的一些創新,這是對它有幫助,甚至有激發作用的。

04

藝術中國:從您自己的經歷以及多年從事新媒體藝術的經驗,您覺得科技與藝術結合的這一部分在藝術生態里扮演什麼角色?未來的趨勢是什麼?對整個藝術發展起到怎樣作用?

費俊:從我自己的成長經歷上來說,早期其實並不是因為看到了一種趨勢,更多是個人興趣上的一個轉移。因為我自己能夠感受到媒體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在某種意義上版畫也是那個時代的媒體藝術,在印刷時代它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強調藝術與技術交叉的專業,只是今天我們認為它是一個傳統媒體。其實當時的學習經歷也是給了我一種不會把自己束縛在某一種技術和媒介之上的素質,這也導向了我開始對新媒體的藝術作品非常感興趣。

在我看來今天我們談藝術與科技,其實裡面有很多誤區,有很多人認為利用一些科技手段來做藝術就是藝術與科技,我覺得這還是片面的。

比如說我可能使用到了VR技術來做一件藝術作品,這就是藝術與科技的結晶嗎?在我看來藝術與科技這樣一個交叉實驗最大的價值不是在於藝術家有了新武器,而在於真正意義上能夠有實質的學科交叉,所出來的成果也是雙向的互動的。

比如我們拿VR來舉例子,當這樣一個技術應用到生活中去的時候往往應用情景是狹窄的,更多人看到的還是它在娛樂上的一些價值。但是藝術家,比如說我們帶的許多學生已經在做這一方面的研究,會研究我們如何利用VR,通過創造一種新的體驗方式,可能可以去應用在治療老年痴呆的問題上,也可能我們利用VR這樣一個技術會帶來一種新的新聞表述方式。

比如我帶了個學生做的一個課題,做沉浸式的數據新聞可視化研究。他試圖把巴黎恐怖襲擊這樣一個事件利用在VR提供的一個虛擬現實的環境,讓一個讀者可以去體驗到當時現場發生的情景,同時又加了數據新聞的生動解讀能力,提供了一個多維度的關於新聞的認知。

像這些實驗,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我們使用到了VR設備,還是說利用技術來去創造一種新的應用可能。我認為這才是藝術與科技真正可以帶來最有價值的一部分,而不是新瓶裝舊酒。我覺得這是一些特別有意義的嘗試,這樣一些藝術與科技的平台還是在慢慢地建立之中的,希望能夠為更多的藝術家和科學家來提供交叉實驗的環境。

《覺·物》藝術展 現場

05

藝術中國:對「覺·物」展覽與「科技向善」項目的未來,您有怎樣的期待?

費俊:這次展覽更多是通過藝術的手段來反映這樣的一些問題,我覺得未來應該更多的基於這些問題來研發一些作品,通過藝術轉換的方式使這些問題的傳達變得更豐富、可被感知、能夠去影響人們對於科技的態度。

我覺得這是以後的一個趨勢,藝術與科技需要深度的對話、互動、交流甚至於聯合研發,才能真正意義上產生好的藝術與科技的作品,希望以後能有這樣一個機會能夠再去參與這樣一個工作。

「科技向善」是一個非常好的項目,能夠帶動從一個社會學的維度來去重新反思技術。我覺得希望未來我們能夠不僅僅是只有一個善念,而是將藝術與科技更加緊密的結合來做出一些善舉,能夠真正輸出一些新的創新的產品,能夠更加生動地影響普通人,這是我期待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TAG:騰訊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