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如是覺】深入了解佛教後,發現佛教並不是消極避世的,而是教導我們積極奮發麵對人生的各種考驗,請談談佛教的戰鬥精神?

【如是覺】深入了解佛教後,發現佛教並不是消極避世的,而是教導我們積極奮發麵對人生的各種考驗,請談談佛教的戰鬥精神?


編輯說明


現在社會信息複雜,價值觀模糊,很多當代問題找不到確切的回答,經常道聽途說,所以上海大覺文化傳播特別推出「如是覺」專欄,針對微友們所提的問題答疑解惑,並引用星雲大師的智慧語錄來領航重啟人生模式。




Q


深入了解佛教後,發現佛教並不是消極避世的,而是教導我們積極奮發麵對人生的各種考驗,請談談佛教的戰鬥精神?


人類乃至一切眾生,要生存於天地之間,「戰鬥精神」無可欠缺。大至佛陀超俗出家、降伏內外眾魔軍,得證圓滿佛果,需要強大的戰鬥力;小至日常生活中克服周邊逆境,乃至身心協調、起心動念之間,無一不須具備「戰鬥精神」。




世間最困難的戰爭,不在於百萬雄兵對峙,也不在於敵我陣勢相當,而在於內心當中的佛魔之戰。因此《四十二章經》形容修行者,有若披甲上陣與百萬魔軍作戰的勇士,心性怯弱者,大多半途而廢,唯有堅持願力者能夠達到最後的勝利。




星雲大師認為修行者要有以下幾種「戰略」:



一、以正見持戒為盔甲

:有形的盔甲可以抵禦強敵,保衛自身;正見的盔甲可以抵擋誘惑,遠離三毒。《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則云:「戒德之人,道護為強,役使諸天,天龍鬼神無不敬服。」因此,首先要有「正見」,才能走上正道;有了正確的人生觀,還要持戒力行,才能圓滿生命。




二、以智慧方便為刀箭: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云:「安處不動,猶若金剛;以智慧箭,斬煩惱賊,破生死軍,摧伏魔怨,荷負一切,令諸眾生皆得解脫。」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手持寶劍,即象徵以智慧劍斬斷煩惱魔軍。因此,《佛遺教經》云:「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所以,有智慧才能斬斷煩惱的荊棘,建設心靈的殿堂。




三、以精進勇猛為力量: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云:「求菩提時,擐精進甲,以大誓願而為器杖,日夜精勤,增長功德,猶初白月漸漸圓滿。」凡事能精進勇猛,不生畏退,必能克服困難,成就勝果。



四、以慈忍大願為戰術:

《忍辱經》云:「懷忍行慈,世世無怨,中心恬然,終無毒害。」又云:「忍為神鎧,眾兵不加;忍為大舟,可以渡難;忍為良藥,能濟眾命。」忍,具足大力,能成就世間一切的功德。




五、以戒定慧為統帥:

《維摩經》云:「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凈,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戒如清水,能洗滌我們心地的污垢;定如瓔珞,能莊嚴我們的身心;慧如明燈,能照亮我們的前程。以戒定慧三學做為我們與煩惱戰鬥的統帥,可以降魔,可以獲得無量的聖財。




六、以八種正道為大軍:

八正道是離苦得樂之道,是轉凡成聖的途徑。正見,因緣果報、善惡業力、無常苦空;正思,喜舍、慈愛、巧慧、結緣;言語誠實、柔軟、愛語、善言;護生不殺、布施不貪、持戒不淫、惜福物資;從事合理的經濟生活;精進的增長悲智,斷除貪瞋;以四念住做為安住身心之處;以見性悟道的正定,開啟般若智慧。依戒定慧為統帥,領導八正道的大軍,是吾人防守六賊的堅固城牆,亦是戰勝波旬的勇猛大軍。




綜合上述所說,佛教的戰鬥觀,主張人類生存在世間,必須要有強盛的鬥志,勇於向自心的無明、懈怠、執著挑戰,提升心靈的境界,讓每一天的生命都有新的進步、成長,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價值。



對於人類整體的生命形態來說,世界各國除了對物質科學的關注外,在心靈科學的研究上更應該加強,利益一切眾生。


如是解








做事要有戰鬥的精神,

修行要有降魔的決心。




——

摘錄自

《佛光菜根譚》


本專欄為微友開放提問通道


有任何問題請記得在留言板留言


我們會有專人為您陸續解答




點擊"閱讀原文" 至大覺文化微店請購!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大覺文化 的精彩文章:

社會祥和安樂 星雲大師:要人人都能相互尊重

TAG:上海大覺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