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永動機,現代研究顯示,心臟並非真的從不休息
心臟是脊椎動物身體中最重要的一個器官,主要功能是為血液流動提供壓力,把血液運行至身體各個部分。人類的心臟位於胸腔中部偏左下方,體積約相當於一個拳頭大小,重量約250克。女性的心臟通常要比男性的體積小且重量輕。人的心臟外形像桃子,位於橫膈之上,兩肺間而偏左。
心臟的作用是推動血液流動,向器官、組織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應氧和各種營養物質,並帶走代謝的終產物(如二氧化碳、無機鹽、尿素和尿酸等),使細胞維持正常的代謝和功能。
心臟的特殊性,在於它的功能運作是如此的一目了然,讓人印象深刻。而它之所以需要持續不斷的收縮和舒張,其目的自然是因為要維持住血管中的血液處於永不止歇的流動狀態,一方面不斷流動的血液源源不斷的將營養物質和氧氣帶到全身,同時迴流的血液又將全身組織產生的代謝廢物帶走,最終送往相應的器官進行處理,比如肺呼出二氧化碳,肝臟降低某些代謝物的毒性,如氨轉變為尿素解毒,同時腎臟則將水溶性的廢物排出到膀胱中,最終排出體外。
而要完成這一切任務,維持身體的運作能持續下去,就需要心臟周期性的持續的對血液施加擠壓。這種擠壓的力量配合上血管的阻力,就共同構成了上述生命三體征中血壓的來源,而平時血壓的高低也可以告訴醫生許多重要健康信息。
但現代研究顯示,心臟並非真的從不休息,事實上在每一次的心跳周期中,它的舒張期就是它休息的時候,它只是將幹活——休息轉變為一種節奏,而宏觀的人本身很難以像心臟這樣快速的節奏變換休息和工作的。而且,心臟可以壓縮自己休息的時間,從而讓心跳速度上升,反之當心跳速度下降的時候,就意味著心臟得到了更長的休息時間。下圖顯示,控制心臟節律的關鍵組織——竇房結。心肌的收縮和舒張同樣也要依賴神經系統的控制,只不過心臟自己就擁有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神經組織。
心臟跳動,是需要足夠的營養(葡萄糖)和氧氣來提供能量(ATP)供給的,這就是有氧呼吸產生能量了。而營養和氧氣往往是溶在血液中通過體內循環血統(血管)來供給到各個器官讓其工作的。恰好心臟有這麼「一架自主生產的大飛機」——冠狀動脈,保證了自己有足夠的營養和氧氣,有了這樣優越的配置性能自然不差了。
人們常以為,心臟所以能工作得這麼出色,全在於它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不知疲倦、不分日夜地苦幹,其實錯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心臟早就累死了,早就「透支健康,提前死亡」了。事實恰恰相反,心臟的工作是非常有智慧、有理性的。
讓我們了解一下心臟是怎麼工作的吧。以正常人為例,白天正常人心率約為66—70次/分,即每一次心跳為0.9秒,其中收縮期(工作)為0.3秒,舒張期(休息)為0.6秒,即1/3時間工作,2/3時間休息,相當於我們的8小時工作制。到了夜間入睡,心跳變慢為50次/分,這時心跳為1.2秒,收縮期還是0.3秒,舒張期變成0.9秒,也就是1/4時間工作,3/4時間休息,心臟自行主張改為6小時工作制了!看吧,心臟就是這麼會休息。正是心臟如此的有智慧、勞逸結合,才讓自己能每天有精力的工作下去!
心臟以不到人體重量的0.5%,供血液給大於自己200倍的全身,工作量是驚人的,可謂相當「敬業」。可是心臟卻又是很理性的,它深知自己的重要性。所以也會保護自己。比如當有一支冠狀動脈狹窄超過70%,供血明顯減少時,它會馬上發出警告信號———心絞痛,提醒人們趕緊補救。有研究還表明,許多人在遭受如痛失親人或失戀等巨大感情衝擊時,會感到胸痛、憋氣或呼吸短促(「心碎」的感覺),這樣的反應會保護心臟免受高水平腎上腺素過度刺激的危害。正是這些的自我保護機制,讓心臟可以轉危為安,長久發展。
正是因為心臟不停的搏動才能夠維持人的生命,所以這種情況一定要注意休息,避免勞累,盡量不要熬夜,特別是長時間熬夜,太容易導致出現猝死,為了自己健康,適當的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更有助於健康。


TAG:心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