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發布在即,盤點大疆航拍器產品進化史
大家好啊,今天晚上11點,大疆即將發布新品航拍器,在發布前,就讓我來給大家科普一下大疆的產品進化史,看看大疆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行業龍頭寶座的。
2012年1月:風火輪F330、2012年2月:風火輪F550、2013年2月:風火輪F450
風火輪是早期的大疆的產品,主要是面向航模愛好者所發布的四旋翼/六旋翼小型飛行平台,需要玩家自己購買相關的飛控、電機以及雲台來組裝。就現在來看,還在銷售中的風火輪F450/F550飛行平台的性價比依然是相當的高,因為你可以將許多高畫質的微單/卡片機掛載在飛行平台上,進行照片拍攝(由於大部分微單沒有對應的穩定雲台,所以視頻拍攝效果非常的不理想)。
另外,在飛行平台發布之前,大疆早已經發布了多款飛控產品,名字也是非常的好玩,比如Naza(哪吒)、Wookong(悟空)等……
2012年4月:筋斗雲S800、禪思Z15
2012年大疆推出了大型的六軸飛行平台筋斗雲S800和對應的禪思三軸雲台影像系統,可以根據需求掛載索尼A7R/A7S、BMPCC、佳能5D3以及松下GH4。能夠以一個比較高的性價比拍攝出相對專業的高清視頻影像。不過當時的筋斗雲系列需要一塊體積巨大的鋰電池進行供電,無法登機、託運,對於很多專業的航拍團隊而言還是相當麻煩的。這套產品目前也已經全部停產了,畢竟時代在進步嘛。
2013年1月:精靈1、2014年1月:精靈 FC40
2013年發布的大疆精靈1開啟了消費級一體化航拍器的先河,大疆至今的所有精靈系列外形都脫胎於這款產品。不過就當時來說,很多人都覺得精靈1無非就是裝了個塑料外殼、價格更加便宜的風火輪系列而已,沒有雲台,只能固定一個角度鎖死的gopro進行拍攝。
此時的大疆,在gopro眼裡,就是一家為gopro生產附件的公司。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合作後,由於gopro要求大疆將未來新產品的2/3銷售利潤分成給gopro,最終導致了大疆與gopro以及美國合作方科林·吉恩的決裂。
2013年10月:精靈2 Vision、2013年12月:精靈2、2014年4月:精靈2 Vision+
在2013年年底發布的精靈2,至今在航拍圈子裡還有著非常高的評價,主要在於這幾點:5.8G的遙控頻率,城市裡飛行控制距離遠、早期固件不限高、可以改裝掛載理光GR進行高清拍攝。大疆精靈2 Vision還搭載了大疆自行研發的雲台相機,徹底告別了和gopro的合作。
除此之外,大疆的精靈2也成功的讓汪峰上了一次頭條,成功求婚了章子怡,從此航拍器不僅開始活躍於公眾視線內,還在婚慶市場創造出了新玩法(也釀成了無數起悲劇)。
2014年2月:筋斗雲S1000、2014年8月:筋斗雲S900、2014年10月:筋斗雲S1000+
曾經在某個攝影群里大家在討論著大疆的航拍器,忽然有個人跳出來說了句「你們都不懂,國外的航拍器比大疆的牛逼多了!」然後諸多吃瓜群眾紛紛表示無圖無真相,要求此君曬出來溜溜,過了半小時此君丟出了張筋斗雲S1000+的圖片……
筋斗雲S900六軸飛行平台是S800的升級產品,至今仍在銷售。而S1000+是八軸飛行平台,最大起飛重量可達11KG,是實打實的「龐然大物」。不過筋斗雲系列飛行平台對於航拍來說,只能掛載禪思系列雲台不說,也依然只能使用一塊巨大的鋰電池供電,非常的不方便。所以在2016年大疆發布了經緯M600之後,筋斗雲系列就慢慢退出了大家的視線。
2014年11月:「悟」Inspire 1
大疆悟1的宣傳語是「重新定義航拍體驗」,就現在看來,真的做到了。悟1是世界上首款自帶4K相機,並且能在空中變形的航拍器,再加上有點神似「異形」的造型,科幻到不行。悟1在服役的幾年時間裡,根據掛載雲台的不同,分成了數個版本:早期的悟1,改進版悟1 V2.0,掛載4/3英寸可更換鏡頭雲台相機X5的悟pro,以及可以拍攝raw視頻的悟raw。
雖然在發布之初,大疆並沒有想到之後會有如此多的改進升級版本,最終也挖了不少的坑。但是總的來說,悟1在那幾年裡,始終代表了高端一體化航拍器的最高水準。不過就目前而言,悟pro的實際拍攝效果並沒有比精靈4pro好多少,而需要悟raw的人,也應該去選擇更加強大的悟2了。
2015年4月:精靈3專業版、精靈3改進版、2015年8月:精靈3標準版、2016年1月:精靈3 4K
精靈3系列可以算是大疆有史以來最強勢最成功的一個產品系列,從此時起,大疆逐漸成為了消費級航拍器的龍頭老大,被冠以「中國的蘋果公司」的稱號。即使後來精靈4發布之後,大部分航拍愛好者依然選擇繼續使用精靈3。
精靈3專業版提供了當時零售需要5999元的Lightbridge圖傳以及4K視頻功能,而售價僅為7499。而精靈3改進版則保留了lightbridge圖傳,但只能拍攝2.7K視頻,價格僅僅是5999而已,對於很多攝影愛好者而言,精靈3改進版就是他們的第一台航拍器,比如小編我。隨後發布的精靈3標準版則使用了wifi圖傳,對非城市內玩家而言也是不錯的選擇,而精靈3 4K則是在精靈3標準版基礎上增加了4K視頻功能,算是市場細分的產品。
在精靈3發布之初,其實市場上還有相當多的航拍器產品,比如零度的XIRO,3DR的solo,昊翔的颱風、億航的ghostdrone。不過在大疆精靈3的性能價格雙重碾壓之下,這些品牌在後來都經歷了大裁員甚至是退市破產……
2016年3月:精靈4
2016年的時候,大疆的國內航拍器競爭對手零度和昊翔先後發布了帶主動避障功能的新產品。為了不落後於競爭對手,大疆在3月份迅速發布了帶前置主動避障功能的精靈4,並且產品早於這兩家競爭對手上市(其中零度的主動避障產品至今還沒有成功上市)。
不過相對於精靈3而言,精靈4除了主動避障功能以外,在其他方面並沒有非常明顯升級內容,什麼飛行穩定性啊,飛行速度啊,續航啊,對於入門用戶而言,都是非常難以感受到的。所以精靈4並沒有得到非常好的市場反響,畢竟之前的精靈3實在實在是太受歡迎了。
不過M600PRO的體積依然是「龐然大物」,沒有車和助理基本上也是「寸步難行」的。我就放張圖給大家感受一下:
2016年9月:「御」Mavicpro
大疆繼精靈3之後的又一個「爆款」,一句話來說,它重新定義了小型航拍器的技術標準。它擁有著精靈4的95%技術指標,而體積只有精靈4的1/3,價格還比精靈4便宜。就光憑這些,大疆的御成功席捲了2016年度的各項科技類大獎,至今依然是小編我最優先推薦的入門級航拍器產品,光我們影像新勢力就配備了兩台御。
現在國外有不少號稱「mavic killer」的產品陸續發布,然而細看之後都是「御」的模仿產品,並沒有真正的競爭力,不過我還是相當期待大疆在今晚發布的新產品的,能否有所突破。
2016年10月:「悟」Inspire2
悟2是悟1的全方位升級產品,擁有了更大的載重、上下前三向避障、更快的加速度以及更長的續航時間,就產品而言,基本上已經達到了一體化航拍器的頂峰了,當然價格也是頂峰。悟2的升級,幾乎是根據高端用戶對於悟1的使用反饋,逐一進行研發而完成的,尤其是飛行速度方面,它的前幾秒加速速度,可以完勝普通轎跑,稍遜於部分超跑,對於汽車廣告行業來說,悟2是不二之選。
而2017年發布的禪思X7雲台相機,配備了supre35尺寸的CMOS,使悟2在完全黑透了的城市夜晚,依然能夠拍攝出信噪比令人滿意的視頻畫面。
所以說,一分錢一分貨,只要預算足,大疆就是有好產品能夠提供給對應的用戶。
2016年10月:精靈4pro,2017年4月:精靈4adv
與悟2同期發布的精靈4pro,配備了1英寸的CMOS感測器,2000萬像素以及4K 60P的視頻性能,四向避障感測器使得精靈4pro在安全方面有了充足的保障。除此之外,5.8G頻段遙控信號的回歸,使得精靈4pro在城市裡有了更加好的信號效果,所以我毫不猶豫的甩賣了之前的精靈3改進版,投入了精靈4pro的懷抱。
此前的的大疆消費級航拍器,大多都配備了1200萬像素,1/2.3英寸的感測器,對於一些圖庫攝影師而言,1200萬是完全不夠用的,精靈4pro的發布,滿足了這一批人對於畫質的需求。所以在mavic pro的便攜性和精靈4pro的高畫質之下,大量的精靈3老用戶選擇升級手上的產品。而精靈4adv取消了3個方向的避障和5.8G的信號頻段,保留了高畫質,對於非城市玩家而言並沒有和精靈4pro有什麼差距,也是相當理想的產品。
2017年3月:精靈3SE
2017年的精靈3se,完全是大疆用來佔據最低端市場,打壓競爭對手小米無人機的產品,差不多就是價格更低的精靈3 4K。不過這款產品我們也看到了大疆一貫使用的兩種定價策略:1.同價位更強力2.類似性能更便宜。大疆的所有定價,並不是根據自身產品線來確定的,而是根據競爭對手來確定的,所以經常會出現新發布的產品不僅打壓了競爭對手,也同時傷了老用戶的心。不過,航拍器這個東西呢,歸根到底還是一件「消耗品」,而不是「理財產品」,建議大家放寬心態,畢竟大家都不希望大疆像那些國外品牌那樣「擠牙膏」對吧?
2017年5月:「曉」Spark
我認為,大疆最好玩的航拍器非「曉」莫屬。曉擁有三種操控方式:手勢操控、手機遙控以及遙控器遙控,還自帶了一鍵短片功能,非常的創新和好玩。不過就畫質來說,它也確確實實只是個好玩的玩具,沒有raw格式的照片,視頻也只有720P,對於有追求的用戶而言,還是入手御比較合適。
說了那麼多了,不知道大疆今晚的主角會是哪台機器呢?反正明天睡醒了,我們影像新勢力也差不多就帶來了新產品的評論文章了,敬請期待吧!
*本篇內容來自「影像新勢力」原創,如轉發請註明出處。


TAG:影像新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