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為什麼用了三個不同戰術?背後原因很簡單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為什麼用了三個不同戰術?背後原因很簡單

解放戰爭期間,國共雙方在東北,華東,華北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戰略決戰,分別就是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中共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在這三場戰略決戰中取得了完勝,推翻了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大陸的腐朽統治。就單從軍事戰術而言,在這三場戰略決戰中,解放軍用了三個不同的戰術,分別是遼瀋戰役中關門打狗,淮海戰役中中間突破,平津戰役中「先打兩頭、後取中間」。今天就給大家說說解放軍的這三個不同戰術和效果。

一、遼瀋戰役「關門打狗」。遼瀋戰役爆發前,東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被分割在長春、瀋陽和錦州三個孤立的據點。在解放軍的攻擊下,國民黨軍隊一面妄圖依靠具有堅固防禦工事的大城市負隅頑抗,另一方面又準備撤向關內加強華中防禦,正處於是撤是守舉棋不定的困境。為了防止東北國民黨軍隊撤入關內與華北國君匯合後加大華北解放軍的作戰壓力,中央軍委毛主席等人決定阻止敵人南下入關,採取就地殲滅的方針,即「關門打狗」「瓮中捉鱉」。具體而言就是,解放軍迅速攻克錦州,切斷了東北國民黨軍隊通往關內的唯一通道,最終把敵人圍困在瀋陽、長春等大型城市並全部殲滅。

二、淮海戰役「中間突破」。遼瀋戰役後,解放軍隨即發動了淮海戰役。當時蔣介石為確保南京的安全,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布下重兵防守,安排的兵力達80餘萬人。針對國民黨的這一軍事部署,中央軍委毛主席等人決定對敵人實行「中間突破」、就地殲滅的作戰方針。具體而言,就是解放軍首先在徐州附近的碾庄作戰,控制隴海線(東西方向),切斷敵人的海上逃跑路線,形成包圍徐州,兵臨江淮的架勢。接著,全力搶佔徐州到蚌埠的戰略之地宿縣,控制津浦線(南北方向),防止國民黨軍隊從徐州逃亡蚌埠,再逃到長江以南。因此淮海戰役中,有在碾庄殲滅黃百韜兵團,在雙堆集殲滅黃維兵團,在陳官莊殲滅杜聿明集團,這三場圍殲戰。通過這三場圍殲戰,國民黨的80萬大軍一個也沒跑掉,全被解放軍吃掉。

三、平津戰役「先打兩頭,後取中間」。淮海戰役末期,華北地區的國民黨軍隊在東起唐山、西至張家口長達 500千米的狹長鐵路線上擺起「一字長蛇陣」,期望在戰爭中互相救援,並企圖在潰敗時從海上南逃或向西逃竄。能否穩住敵人,不讓它南逃或西竄,不讓它收縮集中,就成為能否取得平津戰役勝利的關鍵。首先,華北野戰軍在西邊將國軍分割包圍在張家口、新保安,「圍而不打」,堵死敵人的西竄的路。接著東北野戰軍迅速秘密入關,插在北平和天津之間,「隔而不圍」,切斷敵人的南逃的路。整個布置完成後,「先打兩頭,後取中間」,解放軍首先攻克了新保安和張家口兩地,接著又攻克天津。最後,陷入孤立絕境的北平國民黨軍隊被迫接受和平改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十史 的精彩文章:

淮海戰役中,黃維兵團為何會被圍殲?原因是他做了這三件事

TAG:二十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