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天府文化地標點贊 作家王國平病中寫下「推薦論文」

為天府文化地標點贊 作家王國平病中寫下「推薦論文」

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

由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聯合推出的「天府十大文化地標」大型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目前處於推薦階段。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文化地標。如何界定「文化地標」這個概念?哪些地方稱得上「天府文化地標」,專家、學者和讀者們觀點頻出。尋訪12年,為靈岩作傳的都江堰作家王國平,得知「天府十大文化地標」評選的消息後,顧不上自己尚在病中,洋洋洒洒寫下五千多字的「,推薦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山、靈岩山、大熊貓等四大文化地標,有理有據,堪稱「論文」。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視頻格式

蜀地名山眾多。靈岩山的名氣不算突出。尤其是還與名氣甚隆的青城山相隔不遠,靈岩山更容易被忽略。著名作家馬識途亦曾為靈岩山撰文曰:玉壘之北,灌口而南,岩峰矗立,層嶂滴翠,叢林浩莽,古剎巍然者何?……自然之美,不在話下。然而這絕非靈岩山的全部。靈岩之靈,在於山上曾經住過、走過的人,留下的故事。在一次偶然機會的啟發下,王國平起心動念,花費逾十年(2005-2016)考證、探究靈岩山。他發現,靈岩山不光是一座西蜀名山,更是一座散發著文化氣息、歷史掌故的精神殿堂。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王國平說:「我覺得不能只推薦靈岩山,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推薦。」天府文化地標的評選標準是什麼?王國平薦言:一是在四川乃至華夏文明史上的獨特性;二是在眾多文化形態里的唯一性,三是在特定時期對四川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的傑出貢獻,四是長期以來對四川人文的持久影響。王國平寫了5千多字的推薦論文,推薦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山、靈岩山、大熊貓。

尋找天府文化地標的意義 是讓這些文化符號重新煥發生命力

王國平

最近幾年,人們開始關注文化地標,尤其是《華西都市報》等對此用力頗多,引起了文化學者和廣大市民的極大興趣,我以為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文化大事,讓人起敬。

四川儘管偏處西南一隅,但是其文源之深、文脈之廣、文氣之足、文風之盛,一點也不遜色於其他文化重鎮。特別是自20世紀以來,營盤山文明、寶墩文明、三星堆文明、十二橋文明、金沙文明的驚人發現,讓許多驕傲的歷史學家也不得不低下他們高貴的頭顱,坦然承認中華文明的源頭有兩個,一為黃河文明,一為長江文明。而長江文明的源頭,毫無疑問是在被譽為「天府之國」的四川。

因此,要在四川尋找「十大天府文化地標」,我以為是一件至為艱難的事情,因為吾蜀歷史悠久,底蘊豐厚的文化遺存太多,每一處都讓人怦然心動、心生敬畏。所以,我們可以盡最大程度地展示四川優秀文化遺存,讓生於斯長於斯的天府兒女能較為全面地認識與了解四川。而最終評選出文化地標,無論是哪些文化遺存榮膺,我覺得都實至名歸。

如果一定要說評選文化地標的標準,我以為有這麼幾點可以參考:一是在四川乃至華夏文明史上的獨特性;二是在眾多文化形態里的唯一性,三是在特定時期對四川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的傑出貢獻,四是長期以來對四川人文的持久影響。另外,我認為還有一點不一定適用於所有文化遺存的標準,就是它對周圍文化的影響力。比如都江堰,在它兩千多歲的生命里,它的灌區灌溉與養育了司馬相如、嚴君平、揚雄、常璩、陳壽、陳子昂、花蕊夫人、蘇洵、蘇軾、蘇轍、楊慎、李調元、巴金、李劼人等,這種持續千年對周邊文化的影響力,在今天看來,簡直是一種奇蹟。

我覺得,尋找天府十大文化地標的重要意義不僅僅在於挖掘、梳理和展示,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傳承與發展,亦是對「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的生動踐行。尋找文化地標,就是要讓天府文化活起來,讓這些已經擁有數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文化地標在今天重新煥發出它應有的生命力。

推薦文化地標

1、都江堰水利工程:天府之源

創建於先秦時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距今已有2274年歷史,在如此漫長的歲月長河裡,它不僅沒有被歷史湮沒,也沒有隨著時光的流轉萎縮,它是迄今為止,當今世界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生態水利工程。它不僅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偉大奇蹟,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中華民族劃時代的傑作,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璨明珠。

都江堰建成30年後,旱澇無常的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不知饑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秦國也因此憑藉四川奠定的豐富物質基礎和便利的航運,一舉滅掉楚國,完成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而且每當我們祖國有了重大饑荒和災難,四川總是為她們提供最後的濡養和避難。

到了20世紀初,四川對多災多難的中國給予了更大的支持。有數據顯示,僅1941年-1945年的抗戰時期,四川征谷8228·6萬石,占當時全國徵收稻穀總量的38·75%,當時國家的財政開支,四川一個省就負擔了30%以上。另一方面,且不說修公路,修機場、運送各種物質,徵用了數以百萬計的四川民工。單是八年抗戰中,前後應徵參軍的就有300萬人以上,達到了平均每13個人中就有一人入伍。不惟如此,四川在抗戰時期也成為中國文化的避難所。張大千曾經在都江堰寓居了四年,董壽平在都江堰寓居了九年,南懷瑾、錢穆、馮友蘭、袁煥仙等在都江堰寓居了四年,于右任、林森、黃炎培、黃賓虹、馮玉祥、老舍、關山月、葉聖陶、張恨水、曹禹、臧克家、綠原、陳白塵、熊佛西、吳祖光等一大批文化精英來到都江堰,來到四川,將這裡作為他們最後的文化土壤。與此同時,國內的大批名校相繼遷川,中央大學、金陵大學、齊魯大學、東吳大學、燕京大學、西南聯大、上海光華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南京中央大學、南京陸軍大學、中央工校、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北大學等48所國內重要大學紛紛遷到四川,在這裡擺下了最後的課桌,四川成為當時全國教育最發達的省份。同時遷入的還有工廠600餘家。而四川的富庶與穩定又是都江堰所賦予的。因此1943年,美國副總統華萊士在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的陪同下參觀都江堰時,他激動地說「都江堰是中國的驕傲,它為我們共同戰勝法西斯起了支持性的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對人類的貢獻不僅是造就了天府之國,同時滋潤了巴蜀文明,孕育了天府文化。

如今,都江堰灌區已覆蓋四川省的7個地級市37個區(市)縣,實灌面積達到1370萬畝,雄居全國之首。同時還為50多個大中小城市,百多家工礦企業提供生活、生產和環保用水,創造了單江水利效益最好的世界紀錄,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誌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並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2000年11月29日,都江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青城山:中國道教發源地

青城山位於都江堰市境內,一年四季樹木常青,幽綠如故,因有「青」山之稱,三十六峰環狀排列,峰銳崖陡,狀如城郭,故有「城」山之名,被譽為「青城天下幽」。

如果僅憑風光之美,青城山亦迥異於峨眉、泰山、黃山,自有特色。然而青城山對中華歷史文化更重要的貢獻在於它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是天師道的祖山祖庭。

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東漢時期,道教創始人張陵就在此結茅傳道,創立了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為了中國四大道教名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山東的嶗山)之首。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在十大洞天中,青城山排在第五,故青城山有「天下第五名山」之美譽,但在十大洞天中,卻尤以青城山的宮觀保存最好,也最完整,在國內外的影響也最大。

而道教產生後,它的深遠影響涉及政治、哲學、科技、文化和民俗。

一是對政治的影響,從張陵之孫張魯開始,道教就開始推行政教合一,張魯曾據漢中三十年之久。魏晉時期,從民間方士到豪門士大夫談玄論道的風氣日趨盛行。南北朝時期,道教與政治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將人間封建等級制度移植於幻想的神仙世界,開始用道教神權來加強封建政權的統治。隋唐時代,道教一躍成為中國國教,舉國上下莫不以尊道而自豪,時人李白、孫思邈、陸羽、杜光庭等皆是名聞天下的有道之士,連唐太宗都自稱是老子李聃的後裔,不僅如此,道教在唐代還是科舉考試的內容。宋代道教大昌其道,連曾經香火鼎盛的佛教都受到了排擠。元代開國大帝忽必烈十分尊崇道教,使得道教在元代興盛之極。明清之後道教才開始有了式微之相。

二是對哲學的影響:道和道教的精神與思想對中華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觀念發生過並一直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其學說在我國文化發展史和宗教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道教推崇的道教經典《老子》、《老子指歸》、《老子想爾著》等書文約義贍,言辭雋永,是不朽的哲理專著,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光輝巨著。道教思想追求的「清靜無為」、「道法自然」、「萬物為師」、「和諧相處」等至今仍是當代社會重要的哲學思想。

三是對中國科技的影響。道教科技是道教文化中最珍貴的內容,在中國科技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對中國傳統科技有過重大貢獻,李約瑟博士曾經指出:「道家哲學雖然含有政治集體主義、宗教神秘主義以及個人修鍊成仙的各種因素,但它卻發展了科學態度的許多最重要的特點,因而對中國科學史是有著頭等重要性的。此外,道家又根據他們的原理而行動,由此之故,東亞的化學、礦物學、植物學和藥物學都起源於道家,他們同希臘的前蘇格拉底的和伊壁鴻魯派的科學哲學家有根多相似之處。……道家深刻地意識到變化和轉化的普遍性,這是他們最深刻的科學洞見之一。」,所謂道教科技是指道教學者的科學思想及其科技成就,包括某些同道教神仙方術揉和在一起的有科學技術價值的內容。其範圍甚廣,涉及文理工農醫等等多種學科,其中,道教外丹黃白朮,對中國古化學和冶金學有重要貢獻。內丹學則在人體科學奧妙的探索、包括生理心理學、腦科學、老年學、氣功學等多項領域有卓著成績。氣功、導引、存思、守一、睡功、辟穀、食療等在身心醫學、體育學、營養學、養生學等領域取得了極為獨特的成就。道教醫藥學在中國傳統醫學史上有其不容忽視的地位,道教中的房中術亦包含有諸多性醫學、性心理學的合理科學成分。道教在天文、地理、博物、本草、礦物、鑄造等多種領域都有突出貢獻。道教的美容術、測繪學、武術、兵法等學科都有很豐富的科學成就。

四是對文學藝術的影響。道教在它漫長的1800多年歷史中,對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建築中的宮觀,雕塑中的石刻造像和石窟藝術,美術中的《八十七神仙圖》、《朝元仙杖圖》、《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書法中的王曦之作品、靈飛經冊,音樂中的珍品《流水》、洞經音樂、納西古樂,文學中的青詞、遊仙詩、志怪小說、傳奇、散文、戲曲、道教詩等無不深受道教的影響,中國藝術史的經典之作幾乎都與道教有著或遠或近的聯繫,受著或深或淺的影響。甚至連中國的第一部武俠小說《虯髯客傳》也是青城山道士杜光庭所撰,金庸先生訪問青城山時亦曾向其致敬。

2000年11月29日,青城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3、靈岩山:多元文化並存的集結地

關於文化的多元,「三教合一」幾乎已被認為是對文化的包容性之極限,然而位於都江堰市的靈岩山,卻以「儒、釋、道、基督」四元文化的融合而成為中國文化的獨特風景。

儒以馳譽書林的靈岩書院為代表,由著名學者、秦漢史研究專家李源澄於1945年春創建。每期招收學生20人左右,同時辦有暑期班。在書院講學的有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唐君毅、牟宗三,著名敦煌學家、紅學家潘重規,新月派著名詩人饒孟侃,著名希臘文學專家羅念生,著名歷史學家、國學大師錢穆,著名歷史學家、經學大師蒙文通,著名英國文學專家謝文炳,著名作家朱自清、劉盛亞,古代經濟史學家秦佩珩,著名教育學家張敷榮,著名倫理學家周輔成,著名考古學家、「資陽人」發現者張玄奘,著名書法家謝無量等。畢業學生有影響者有道教學泰斗王家祐、歷史學家蒙默等,1947年停辦。雖然時間短暫,在中國文化史上和書院史上,卻有著重要影響。

釋以始建於唐朝的竹林寺、光化寺、靈岩寺等佛教文化為代表。自唐初開始,著名高僧道因法師在此大量刻制石經,成為「蜀刻石經」的典範,後來道因受玄奘之邀,赴長安「與玄奘法師翻譯,校定梵本,兼充證義。奘師偏獎賞之,每有難文,同加參酌,新翻弗墜,因有力焉。」後印度高僧阿耆多尊者來靈岩山弘法,創建靈岩寺,修建千佛塔,雕滿結枷跌坐佛像1054尊,成為中國罕見保存完整的唐代石塔。1942年,禪門宗匠袁煥仙在靈岩為青年南懷瑾舉行了一場「禪七」活動,俗稱「靈岩打七」,影響極為深遠,它不僅是近代四川佛學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代表中國近代禪學復興的「居士禪」興盛的重要標誌。

道則東嶽廟和青城第五洞天為代表。基督文化則以1941年搬遷至此的中國基督靈修學院為代表。

四種文化形態的並存與和諧發展,成為靈岩山不同於其他文化地標的重要區別。

4、 大熊貓:最具四川特色的國際符號

四川地形特殊,特別是雅安、都江堰、卧龍等地處四川成都平原西緣、橫斷山北段川西高山峽谷這一世界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內,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帶,中國西部兩大地形階梯的轉折點,中國—日本和中國—喜馬拉雅兩大植物區系的交匯區。整個區域群峰高聳,河谷深切,極為雄偉。登高遠望,峰巒重疊,綿延起伏,空間層次異常豐富,古老的地理歷史加之特殊的地理環境,使該地區在第四紀冰川期基本上未受到冰川危害而成為動植物的避難所,因而保留了許多白堊紀、第三紀的孑遺物種,也為今天四川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大熊貓也因此而得以保存。

中國人對生活於800萬年前的大熊貓的認識由來已久,早在文字產生初期,就記載了熊貓的各種稱謂。《書經》稱貔,《毛詩》稱白羆(pi),《峨眉山志》稱貔貅,《獸經》稱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貘等。

1869年3月,法國博物學家阿爾芒·戴維神父(1826~1900),在中國四川雅安寶興縣的鄧池溝(穆坪)教堂附近科學考察時,發現了當地人稱為白熊、花熊的蹤跡。通過當地獵人的幫助,4月1日,他採集到白熊標本,毛色有黑有白,腳掌底部多毛,樣子像熊,這是他從未見過的奇異動物。它的標本和骨骼運到法國。經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家阿爾封斯·米勒·愛德華茲鑒定,「黑白熊」是一個新物種,定名為Ailuropoda melanoleuca(貓熊),鑒定報告發表在1869年《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之新文檔》第五卷,從此,匿居荒野的貓熊進入人類文明的視野,大熊貓亦因此成為最具辨識度的中國符號,被譽為中國的「國寶」。

大熊貓與人類的和諧相處,可以從一次大熊貓進城事件得以印證。2005年7月16號早晨6點整,在都江堰市區中心氮肥廠家屬區,早起的人們看到了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場景。一隻大熊貓從森林裡搖搖擺擺地走進都江堰市,穿過公園,走過街道,順著河邊,散步、逛街,甚至還與早起的人群「打」招呼……與這座城市來了一次親密接觸。

2006年7月12日,在立陶宛召開的世界遺產大會上,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王國平簡介:

1976年出生,四川江油人。著有非虛構作品《現在的我們——「5·12」大地震倖存者口述》,詩集《輓歌與頌辭》《琴歌》等十餘部,其中《南懷瑾的最後100天》曾連續5周蟬聯噹噹網全國暢銷書排行榜冠軍,榮登2014中國北京書市銷量榜首,與《之江新語》等一起被評為全國十大優秀暢銷書,《靈岩山傳》被譽為中國第一部山嶽傳記、中國版的《尼羅河傳》。作品曾入選多種重要選本、高考《語文》試卷及「5·12」大地震詩歌紀念牆。曾應邀參加第四屆中國詩歌節,第九、十次中韓作家會議,策劃發起並已舉辦了三屆中國田園詩歌節。參與創辦大型詩刊《芙蓉錦江》。作品曾獲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四川文學獎、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獎、金芙蓉文學獎等。現居四川都江堰,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理事、四川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省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委員、巴金文學院與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芙蓉錦江》副主編、《都江堰文學》執行主編、奎光書院院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笨賊網吧偷手機 三天後坐失主對面上網被抓獲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