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擬研發新型低當量核彈頭,核武使用門檻將降低

美擬研發新型低當量核彈頭,核武使用門檻將降低

熱點新聞: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月16日報道,據美國國防部對核戰略的一項全面評估顯示,美國軍方正計劃開發兩種新型海基核武器,其中一種核武器是由美國海軍彈道導彈潛艇上「三叉戟」導彈搭載的低當量核彈頭,另外一種則是從2010年美國軍火庫重新引入並升級的新型海基巡航導彈。

點評:戰略核力量一向被有核國家視為國家安全的基石和支柱。為了追求核優勢甚至核霸權,美國從未停止新型戰略核武器的研製,並將小型化、通用化和特種化作為未來核武器主要發展方向。作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核超級大國,美國加大核武器研發力度,必將會在各個領域產生廣泛的影響,不僅使得各國會以此為示範,競相開發核武器和核裝置以求自保,從而導致核武器進一步在全球範圍擴散,加大核控制難度;同時還會加劇與另一個核超級大國俄羅斯的對抗程度,從而破壞當前世界戰略格局的相對穩定結構,增加爆發核戰爭的風險。

「三叉戟」導彈。視覺中國 資料

「三叉戟」可確保美海基核力量獨步全球

海基核力量是「三位一體」核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美國的海基核力量主要由14艘「俄亥俄」級潛艇和288枚「三叉戟」II- D5組成,構成了美國海軍的二次核打擊力量。

「三叉戟」ⅡD-5導彈是目前美國擁有的唯一的分導式多彈頭洲際導彈,雖然已經服役二十多年,但其導彈設計和性能水平仍居世界一流。首先,「三叉戟」ⅡD-5的再入載具在GPS提供精度修正時圓概率誤差非常小,可達90米。如此高的精度,使得其具備了進行第一波攻擊和打擊硬目標的能力,可以對敵方加固的洲際導彈發射井和加固的地下戰略指揮部進行打擊。其次,「三叉戟」ⅡD-5的射程高達11000千米,這樣的射程,可以使美國核潛艇在美國海軍港口內發射「三叉戟」ⅡD-5導彈,打擊北半球的任何一個位置,而不必冒深海巡邏或是逼近對方防衛森嚴的近海的危險。最後,在彈頭攜載上,按照一艘「俄亥俄」級核潛艇攜帶24枚「三叉戟」II型導彈,每枚導彈最多攜載12枚分導式彈頭計算,288枚分導式核彈頭可在半小時內摧毀敵方200多個大中型城市或重要戰略目標,作戰效果非常驚人。

除了驚人的硬指標外,「三叉戟」ⅡD-5還擁有更過人的質量。和各國已服役和研製中的潛射彈道導彈相比,綜合技術上始終保持領先,更具有技術成熟、可靠性高的優勢。近30年來,「三叉戟」ⅡD-5導彈已經連續成功試射了150餘次。而相比之下,俄羅斯的「布拉瓦」潛射導彈,不但彈頭數量、射程、精度都遜於「三叉戟」ⅡD-5,而且狀態極不穩定。憑藉雄厚的科技實力和工業基礎,「三叉戟」ⅡD-5導彈直到現在仍然是潛射彈道導彈中當之無愧的王者。而且,三叉戟ⅡD-5導彈的壽命已經延長到42年,完全可以在下一代潛射洲際導彈服役前,保證美國海基核力量威懾的有效性,確保美國海基核力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可維持獨步全球。

「小型化」已成核武器未來發展趨勢

在核武器問世之初,由於核彈頭重量大、體積大,因而難以攜帶或投送。例如,美國當年派往日本廣島執行轟炸任務的B-29轟炸機,雖然號稱二戰時世界最先進的轟炸機,也只能攜帶一枚威力為1.5萬噸TNT當量的原子彈。而核武器小型化後,由於可控程度增強,精度也得到很大提高,不但對環境和人類的傷害相對較小,維護保障簡單、費用低,而且攜載方便,投射平台類型多,有效延伸作戰距離,附帶損傷低——總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一改以往核武器對軍用、民用目標的無差別攻擊,並能像一些先進常規武器一樣,準確地瞄準目標,「無聲無息」地執行外科手術刀式的「拔點斬首」行動。因此,小型核武器已成為各國核武器研發的重要方向,也成為衡量一國核武器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作為世界第一個核國家,美國在核武器小型化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國前面。2006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了以「可靠替代彈頭」(RRW)為主要內容的核武器發展計劃,該計劃的核心是重新改造目前美國陸基和潛射彈道導彈彈頭的核裝置和材料,使這兩種類型的彈頭能夠相互匹配。2015年,美國在內華達州沙漠用戰鬥機投放一枚代號為B61-12、號稱防區外精確制導的核重力炸彈。這種核彈雖然爆炸威力不大,最大當量僅相當於五萬噸TNT炸藥,但體積小,可由F-15、F-16及F-35戰機攜帶,而且配有計算機和制導彈翼,是美國第一款精確制導核彈,精確度異常高,能鑽入敵方深埋地下的隧道、指揮中心或武器庫再爆炸。

此次美國軍方計劃開發的兩種新型海基核武器也均為低當量核武器,雖然並沒有給出精確定義,但綜合外媒數據可以推測,新的「三叉戟」導彈系統可能會配備1千噸或2千噸當量的核彈頭,而當前系統的爆炸當量從100千噸到455千噸不等,之間的差距還是非常大。其意圖也非常明顯,即將核武器用於常規戰爭,而不是用於核威懾或核反擊。而且,據外媒透露,目前美國已掌握了能夠把核彈頭安裝到轟炸機航彈或巡航導彈的技術,這將使美軍戰役戰術級的核突防能力得到極大提升。

但是,隨著核武器的小型化、通用化和實戰化,也會帶來眾多隱患,如小型核武器會具備更強突防能力和更加特種化的破壞效果,會進一步降低發動核戰爭的門檻,而且還將會增加這種武器落入恐怖組織及恐怖分子手中的可能性。傳統的核武器是國之重器,是每個核國家的最高機密,必定會防守嚴密,以防出現差池。而美國拿小型核武器當普通炸彈使用,一旦投入部署和使用,勢必引起恐怖組織及恐怖分子的覬覦。稍有不慎,便會釀成大禍。到頭來,受害的不僅是其他國家,美國也可能要吞下自釀的苦果。

美俄核武器對抗趨勢將更加明顯

美國與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核武器擁有國。按照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統計,美國現有約7260枚核彈頭,俄羅斯擁有7500枚,共佔全球核武器總量的93%。為此,美俄兩國於2011年簽訂了新《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規定在未來10年內將雙方部署的戰略性核武器削減至1550枚以內的,從而暫時遏制了兩國核軍備競賽的勢頭。

但是,隨著近年來美俄矛盾的持續加劇,特別是美國在東歐和西太平洋地區加強了反導力量部署,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俄羅斯戰略核武器的威懾能力。為此,俄羅斯近年來加大了對核武器的研製力度,相繼研製出了「布拉瓦」洲際導彈、「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等新型武器裝備,標誌著俄戰略核武器突防能力有了顯著增強。而在核武器使用方面,俄羅斯也發出了有限使用核武器的威脅,甚至實施有限核打擊,從而維護其與美國的戰略平衡。

從美國核政策的角度來看,發生的變化也較為顯著。在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對核武器採取的是積極謹慎的政策,但特朗普上台後,面對俄羅斯日益增長的核實力和美俄矛盾不斷激化的局面,其新的核政策明顯強硬很多。例如,據媒體引述美國政府內部人士消息,此次美國研發新型核導彈所針對的目標主要就是俄羅斯,其邏輯思維是:隨著俄羅斯核武器力量的不斷增強,一旦與東歐國家發生衝突,俄羅斯就有很可能會先發制人地使用戰術核武器來彌補他們在常規武器上的相對劣勢,而美國通過開發新型「低當量」核武器,就能對俄羅斯的威脅做出直接回應,而無需使用更強大的戰略核武器,因為俄羅斯對於直接的「震懾」會更加敏感

此外,特朗普政府還認為,核戰略是美國保持其戰略優勢的重要手段,大力發展核武器是讓「美國再次強大」的關鍵著力點。對於特朗普而言,圍繞核武問題強力發聲,一方面是宣示美國對核問題的一貫立場和主導國際秩序的決心,表明美國的核大國地位不容挑戰;另一方面特朗普面對朝鮮半島、伊朗核問題、敘利亞等局勢,需要樹立鷹派總統形象,利用軍事手段為政治加分。

總之,特朗普上台後,美俄關係發展的不確定性正在增多,而兩國持續發展核武器的重要目的是為了維持軍事戰略競爭的優勢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美俄在世界範圍的戰略博弈不消除,兩國對核力量建設的關注程度就將只增不減,核力量競賽的趨勢也將會更加明顯。

兵韜志略是由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軍研究中心副主任方曉志為澎湃防務欄目開設的個人專欄,盤點一周重大防務事件,評點信息背後暗藏的玄機,剝繭抽絲、拂塵見金,每周一期,不見不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打響對華貿易第一槍?其實韓國最受傷,墨西哥也在抗議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