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國彈丸之地,卻屢次改變中國國運,歷代國君都不敢掉以輕心

小國彈丸之地,卻屢次改變中國國運,歷代國君都不敢掉以輕心

箕子陵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個鄰國跟中國山海相連,開國君主是商朝的末代王子,從漢武帝時始置玄菟、樂浪、真番、臨屯四郡,在唐高宗之後是中國的附屬國,明清兩代則是有500餘年宗藩關係的藩屬國。中國對這個國家影響至深,不僅一度改變此國的歷史進程,並且深受中華文明的沐化,無論是政治體制還是文化生活都打上中國烙印。這個國家也曾屢次影響中國國運,歷代君主如果對待這個國家,很考驗為君的水平。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朝鮮還是「箕子朝鮮」,算是跟華夏同宗同源,而且朝鮮多山地且土地貧瘠,出產的糧食幾乎養不活國內的居民。秦始皇的重心在掃六合歸一天下,沒有動朝鮮。

漢四郡地圖

在劉邦創立漢朝之初,衛滿朝鮮建立,立國是戰國遺民、燕國將軍衛滿。他起初是帶一千人入朝,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沒想到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建立了國家。大漢初立,劉邦忙著收拾韓信、鯨布、彭越等諸候王,還要對付北方勁敵匈奴,騰不出手來管朝鮮。直到漢武帝時期,經歷文景兩代的國力積累,大漢有能力開打,對日漸坐大的衛滿朝鮮沒含糊,出手滅了它,在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立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應該說,漢武大帝的戰略眼光是很準確的,因為地緣的關係,衛滿朝鮮如果坐大,勢必是威脅中原王朝的統治;若有外邦想打中國的主意,朝鮮也是最佳跳板。漢武一朝開疆擴土,不僅勢力覆蓋朝鮮半島,那時候漢軍也打到中南半島,在今天越南北部設置交趾郡。中國有今天的版圖,首先要感謝漢武帝。

李世民劇照

漢武開創的朝鮮四郡格局,一直延續到東漢,後來又被曹魏和西晉繼承了。南北朝亂世,高麗、百濟、新羅相繼崛起,高麗尤其是個狠角色,害怕中國北方統一後會掃蕩朝鮮半島,跟南方政權結交。到隋唐兩個統一朝代,先後兩個皇帝三征高麗不克。隋煬帝三征遼東點燃農民起義軍反隋的火種,葬送了漢代以後經歷400餘年亂世才出現的統一帝國大隋。唐朝國富力強,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武功赫赫,青年時代幾乎一手包辦平定天下大大小小的戰爭,晚年也栽在親征高麗這件事情上。貞觀十八年二月,唐太宗對臣下說:「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取之,不遺後世之憂。」英雄一世的唐太宗,擔心李治柔弱,想親手替兒子打下太平江山。沒想到,當年英縱天下的天策上將,當了皇帝之後不復當年勇武果斷,三征高麗不克,還影響了健康,貞觀十九年,李世民第三次親征遼東之後,大病一場,以後身體就垮了,沒多久就去世了。

箕子朝鮮地圖

看似柔弱的李治,繼位之後對外政策挺強硬的。唐代國土面積最盛,就是高宗李治一朝了。此時高麗有內亂,出兵擺平高麗,收服新羅。有鑒於隋朝亡於三征遼東,一代戰神李世民都沒能親手打平高麗,列位臣工是極力勸諫李治不要出兵的。好在李治是個拎得清的皇帝,他堅持l出兵,但吸取了唐太宗和隋煬帝的教訓,沒有御駕親征。李治派武將出馬,高麗變成大唐屬國。都說李治懦弱,從平高麗這件事情看出來,他至少是個有主見的皇帝,並不缺乏政治智慧。

唐後的宋是個對外軟弱的國家,前代中原國土尚不能保全,遼、夏、金、蒙古先後為患,自然無力顧及朝鮮半島。1388年高麗之臣李成桂廢黜高麗王,立國朝鮮。大明立國之後,朱元璋在《皇明祖訓》定下了十五個「不征之國」,朝鮮就在其中。以大明的武力值,是有能力取朝鮮的,但是朱元璋沒有這麼做。他的理由是:「我中國綱常所在,列聖相傳,守而不失。高麗限山隔海,僻處東夷,非我中國所治」,他說過:「朕視高麗不止一彈丸,僻處一隅,風俗殊異,得人不得以廣眾,得地不足以廣疆,歷代所以征伐者,皆其自生釁端,初非中國好土地而欲吞併也。」朱元璋是農民出身,他這是嫌棄朝鮮土地貧瘠,彈丸之地,打下來版圖也沒擴大多少,人口也不會增加多少,搞不好還要扶貧。後來發生的事情,證明了朱元璋作為一國之君,戰略格局還是差了些。

李治劇照

地緣的關係,歷史上朝鮮半島有風吹草動,都會響到中國安危。 1592年豐臣秀吉派兵16萬、1597年再次派水陸兩軍17萬入侵朝鮮,史稱「壬辰倭亂」。自大明立國之後,包括朝鮮、安南、暹羅、琉球、蘇祿、南掌等國在內的諸國,都是中國的藩屬國,東亞的政治格局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封貢體系。這兩次出兵,是日本挑戰傳統東亞封貢體制的開始,當是大明的朝堂上是否出兵朝鮮,爭論不休,不贊出兵的大有人在。

最後是萬曆皇帝拍了板,明朝出兵才打退日本,粉碎豐臣秀吉的野心。萬曆那時候已經好些年不上朝了,朝臣都見不著他,但是朝鮮的事情他親自過問,並且主戰出兵。有人罵他昏庸無為,有人罵他荒廢朝政,但是從他力主平定「壬辰倭亂」這件事上,看得出來萬曆為君的素質是合格的。如果任由日本侵犯朝鮮,可想而知,日本佔據朝鮮半島之後,大明恐怕難得清靜。

到了清末,國力日漸衰弱,日本果然以朝鮮為跳板,打著蠶食中華帝國的算盤。1882年,日本煽動朝鮮國內勢力發動「壬午兵變」,清廷派丁汝昌率海軍三艦赴援,23歲的袁世凱一手戡平此亂,在晚清政壇崛起。1884年,朝鮮再次發生「甲申之亂」,還是袁世凱隨機應變,粉碎了此次叛亂,將日本勢力逐出朝鮮。

袁世凱勉力支撐十餘年,日本處心積慮侵朝,1894年夏出兵朝鮮仁川,為防禦清軍。大清自然不能坐視不理。1894年7月,北洋海軍濟遠艦、威遠艦和威遠、廣乙兩船,運送兵士和輜重給養到朝鮮增援。這兩艦兩船在朝鮮西岸的「豐島海域」遭到日軍偷襲,在海上射殺清軍700餘人,甲午戰爭就此爆發。大家都知道,甲午戰爭一敗塗地,大清的國勢也日漸衰落。無奈之下,袁世凱喬裝回國,他並不缺乏平亂的才能,奈何勢不由人。大清再也無力護佑朝鮮,朝鮮於1909年亡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大清謝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夜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國曾跟中國「撒嬌」500年,日本崛起後被吞併,多次請求清朝出兵

TAG:千夜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