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時的軍隊編製是怎樣?那時的將軍手下管多少兵?

三國時的軍隊編製是怎樣?那時的將軍手下管多少兵?

三國時期基層的編製不論魏、蜀漢或吳都差不多,即五人為列,列有長;二列為一火,火有頭;五火為隊,隊有頭;二隊為官,官有長;二官為曲,曲有侯;二侯有部,部有司馬;二部為校,校有尉;二校為裨,裨有將軍;二裨為軍,軍有將軍、副將軍。

也就是說,刨去衛士、幕僚、雜役等,三國時軍隊的編製應該是「准方塊制」的二二進位,最基層的分隊單位是「火」(列長不算軍官),每個火頭管10人,每個隊頭管50人,每個官長管100人,每個曲侯管200人,每個部司馬管400人,每個校尉管800人,每個裨將軍管1600人,一個軍則管3200人,由有稱號的將軍統帥。

但實際情況下情況卻有很大出入,具體表現是校尉一級開始編製就變得很寬泛,如果將軍、裨將軍或校尉迅速擴軍,兵力超過額度,就會在每個校尉領下超編,原本每個校尉只轄兩個部,超編後就會出現「別部」,如曹操募兵討伐董卓,自稱「行奮武將軍」,編製照理只應有兩個裨、四個校尉,8個部,但實際上卻有幾十個部,超過編製的部,如夏侯淵任司馬的部,就叫「別部」,像夏侯淵當時的職務就是「行奮武將軍別部司馬」。同樣,孫策離開袁術渡江南下時,職務是「折衝校尉」,兵力應該只有兩個部800,但實際上出兵時已有千餘,到歷陽後擴軍至五六千,不久後他被表為「討逆將軍」,兵力額度應該是3200,但此時他已佔據廬江、吳郡、丹陽、曲阿等郡,兵力已達五萬六千以上,這時他同樣採取增加「別部」的辦法加以平衡。

魏、蜀漢校尉及以上,實際統帥兵力都有很大彈性,如蜀漢,車騎將軍劉琰一軍僅1000多人(應為1600人),驃騎將軍李嚴一軍則多達2萬餘,奧秘就在於「部」和以上的單位都有彈性,劉琰的一軍沒有校、裨兩級編製,直轄兩個部,而李嚴的一軍下轄的裨將遠不止兩人,其下屬裨將所管的校尉也不止兩人,校尉管轄下同樣不止有兩個建制內的「部」,還有「別部」,自然人數膨脹。

東吳的情況稍有不同,每個將領所統轄的兵力分為基本兵力和配屬兵力,前者最多的例子是5000(陸遜,周瑜去世時遺兵4000多,其基本兵力應該也是5000),一般都是2000(周瑜任偏將軍時、呂范)甚至500(徐盛)、300(張惇),大體上和這些將領的官職(數千的一般有雜號將軍或偏將軍以上封號,數百的一般都是校尉)相當,而配屬兵力則可能數倍於此,如陸遜臨終前以大都督將兵,直屬的兵力多達一萬三千多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 的精彩文章: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