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力推的海禁政策,為何後來明朝皇帝要廢除?
中國實行海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時期。當時中國的沿海地區,很多日本商船跑到中國做走私生意。因為不願意直接挑起戰爭,所以,當時元朝皇帝下令,推行海禁政策。元朝倒閉,明朝開張後,朱元璋發現沿海走私的倭寇依然嚴重。可苦於沒有辦法根除,於是,朱元璋就下令,重新推行前朝的海禁政策。當時的海禁政策,並不是指中國的船隻都不能下海,而是民間的船隻,不能私自在海外貿易。至於各國來往朝貢的官船,依然照舊,不會影響。
為了推行這項政策,朱元璋下了不少功夫。可效果實在一般。原因也簡單。老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沿海地區的人,世世代代,大多依靠大海謀生。現在推行海禁政策,很有可能逼他們走上絕路。因為有些地方,除了大海,根本無路謀生。而在這個時候,全世界都在推崇中國的商品,比如茶葉、絲綢、瓷器這些東西。當時歐洲的貴婦人都以穿上絲綢為榮。僅僅憑藉官方提供的貨物,根本難以滿足國外的需求。於是,走私就這樣產生了。因為走私的東西,十分熱銷,利潤極高。所以,不管明朝軍隊如何壓制,如何嚴防死守,總有人願意冒險去做這件事。
這也是後來明朝倭寇禍亂的一個重要原因。那些跑到中國的日本人,大多是處於日本底層的浪人,沒有固定工作,除了會耍刀,其餘本事不多。這些人就想跑到中國來,謀求一條生路。只要他們在中國搞到一些絲綢、瓷器之類的東西,回去轉手一賣,就能賺大錢。
所以,日本一大幫人,都是前赴後繼的趕過來。時間長了,這些倭寇還產生了組織,層級分明。明朝實行的是海禁政策,這幫倭寇自然就屬於違法走私。如果只是走私,倒不是罪無可恕。更可恨的在於,這幫倭寇在中國燒殺劫掠,搞得沿海百姓苦不堪言。這才有俞大猷、戚繼光這樣的抗倭將領挺身而出。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戚繼光他們所處的這段時期,既是明朝海禁政策的一個高壓期,也是倭寇鬧得最凶的時候。
這正是這個原因,才有大臣上書隆慶皇帝,給他提出了一個建議。那就是,要想平息倭寇,就得開放海禁。這樣一來,這些倭寇,就成了合法商人。自然,他們就不會再鬧。這個建議,得到隆慶皇帝的認同,終於下定決心,開放海禁,允許民間跟海外做生意。說起來也挺有意思的。在明朝的皇帝中,隆慶在普通大眾里,並不出名。他的前任是嘉靖,後任是萬曆,都是歷史上能折騰的皇帝。而且隆慶在位又短。但他做的這件事,對明朝後期的國運,產生了重大影響。
當時跟中國做生意的國家,因為自己沒有什麼好的貨物能跟中國換,大多都是拿白銀付款。這個舉動,意義非常大。中國本身產銀不多。現在大筆的白銀流入中國後,中國的貨幣,就可以用白銀替代。而且,從隆慶皇帝宣布解除海禁以後,不到一百年的時間了里,總共有3億3千萬兩白銀,流入中國。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
可以這麼說,那些歐洲國家辛辛苦苦開墾殖民地後獲得的銀礦,到最後,基本都流到中國的口袋裡。這樣一筆數額驚人的財富,流到中國後,不僅國庫收入會提高,民間老百姓的收入,也會跟著漲起來。而這個結果,僅僅是明朝開放了福建漳州月港一個港口換來的。可以看出,當時全世界對中國商品的追捧。但同樣也值得深思,如果當年中國的海禁,可以進一步解除,或者開放的時間更長一些,對中國的歷史,又會帶來怎樣的改變。可惜,從清朝順治時期開始,海禁政策被重新推行,甚至比明朝時期更為嚴格。古老的帝國再次陷入封閉當中,直到落後於世界。


TAG:頑石如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