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大熊貓叫「滾滾」呢?又怎麼才能知道「滾滾」究竟有多少只呢?

為什麼大熊貓叫「滾滾」呢?又怎麼才能知道「滾滾」究竟有多少只呢?

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有人在某論壇上發帖為大熊貓的安全感到擔心,有網友回復到:「大熊貓圓嘟嘟的,一定被地震震得滾來滾去」。一眾網友都被這個「滾來滾去」萌到了,於是都把大熊貓稱為「滾來滾去」,後來就直接簡稱「滾滾」。這就是「滾滾」一詞的來歷啦。(以上說法來自網路,並不一定完全準確,如果大家有準確說法,歡迎在評論區討論起來喲!)

而大熊貓是我國的國寶,其數量的多少牽動著每一個國人的心。以前我們總是在新聞上看到說目前我國大熊貓數量多少多少只,但這個數據是不是一隻一隻的數出來的呢?

快跟著小編來看看吧!

全國大熊貓調查

為了摸清國寶大熊貓的家底,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開展了四次全國性質的大熊貓調查。全國大熊貓第一次和第二次調查分別是在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統計得出我國當時的大熊貓數量為2459隻和1114隻。

全國第三次大熊貓調查是在1999年開始的,整個調查工作歷時4年,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大熊貓數量為1596隻。

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則完成與2015年,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1864隻,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375隻。

可見,在我國相關部門的不懈努力下,大熊貓的數量得到了顯著的增長。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具體的數字都是怎麼統計出來的呢?

統計方法

咬節法

按字面意思,咬節法的意思難道是統計一根竹子被熊貓咬掉了幾個竹節嗎?顯然不是的!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尹玉峰等人在一篇學術論文中對咬節法的簡單介紹:「大熊貓將竹莖咬斷,粗粗咀嚼後吞下,竹莖經過其消化道排出後,幾乎仍然能保持竹莖原來的長度和形狀,糞便中的這些竹莖被稱為「咬節」,而咬節被認為帶有大熊貓的個體特徵。通過批量測量咬節的長度,可以區分大熊貓個體。」

而工作人員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在野外搜尋大熊貓的糞便,然後再根據咬節法作出判斷,最後統計得出大熊貓種群的基本數據。

但是由於大熊貓幼體大多進食竹葉,咬節法對其並不適用。所以統計得出的結果均為成年大熊貓的數量。

DNA識別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研究和調查手段也在不斷進步。一般來說,新鮮的大熊貓糞便外會包裹一層由腸道分泌的黏膜,這主要是因為大熊貓對進食的竹子的消化能力有限,糞便中殘存的竹渣極有可能會損傷熊貓的腸道,故需要一層特殊的粘膜來保護。由於粘膜主要來自熊貓體內,其中會包含熊貓的遺傳信息。於是工作人員便可以從糞便中提取這些遺傳信息,有了它們,即可準確的得出大熊貓的種群數據及健康狀況。

DNA識別法的優點是準確率高、得出的結果更為直觀。但是這個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需要非常新鮮的糞便才能有效提取DNA;其次,採用這個方法需要比較大的成本、有的實驗還需要在專門的實驗室中進行。

寫在最後

熊貓以其憨厚,呆萌的外表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應該為之感到高興和自豪。此外,負責全國大熊貓調查的全體工作人員和科研工作者們翻山越嶺,不顧艱苦的為我國的大熊貓保護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我們應該向他們致敬、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中大研科協GAST 的精彩文章:

最近超火的區塊鏈,你不點進看看嗎?

TAG:華中大研科協G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