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後,蘇聯面對美國的封鎖,為何仍能研製出核彈?原因很簡單

二戰後,蘇聯面對美國的封鎖,為何仍能研製出核彈?原因很簡單

1945年美國研製出原子彈並在日本投放後,就想利用對原子彈的壟斷地位稱霸全球。此時,蘇聯已經成為美國的最大對手,所以美國利用手中的原子彈,給蘇聯施加了眾多壓力,企圖阻止蘇聯研發原子武器,以便建立美國的絕對霸權。

當時,美國高層普遍樂觀的認為,在如此嚴密的封鎖措施之下,蘇聯在短時間內是無法研製出原子武器的。然而,時隔僅僅4年,1949年8月29日,蘇聯便成功引爆了第一顆核彈,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地位。隨後,蘇聯的核武科技發展更是突飛猛進,很快取得了同美國的核戰略均勢,給美國以沉重的打擊。

那麼,蘇聯在美國的嚴密封鎖之下,為何仍可以迅速打破美國核壟斷呢?原因很簡單,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廣設諜報網,獲取大量機密,縮短了原子彈研製時間

眾所周知,蘇聯建立了一套複雜、高效的諜報系統,可以從世界任何角落收集有價值的信息。二戰時期,蘇聯的情報工作做的也非常出色。在情報頭子貝利亞的大力支持下,蘇聯的情報人員不僅在德國、日本頻繁活動,而且在同盟國中也是百般滲透,竊取情報。

首先,蘇聯派遣的特工數量多。二戰期間,僅美國一國,就破獲了49起(和核技術有關的)重大間諜案,抓獲的涉案蘇聯特工數不勝數。在加拿大的某次行動中,盟國的安全人員一次就逮捕了16名蘇聯特工。但即便如此,仍有大量蘇聯特工在同盟國境內活動。這些數量眾多的蘇聯特工,獲取了很多有價值的情報。

其次,蘇聯安插的諜報系統範圍廣。蘇聯在盟國的各行各業都安設了密探,其中,又以盟國的科研隊伍為「監控重點」。當時,一些蘇聯特工進入了美國科研機構工作,更多有許多西方科學家被蘇聯「策反」,紛紛為蘇聯提供機密資料,蘇聯由此掌握了關鍵技術。

第二,搜捕納粹德國科學家,設法獲取先進設備,加快了原子彈研製進程

二戰後期,納粹德國在戰場上節節敗退,最終滅亡,遺留下大量的技術人才與先進設備。蘇聯高層認為,獲取這些「納粹遺產」,對蘇聯的核武研製工作有極大的推助作用。便派遣特殊部隊,前往德國擄獲納粹的科學家與工程專家,搜集納粹遺留的鈾礦石和其他重要研究設備。

蘇聯特殊部隊經過周密的計劃布置,成功捕獲了沃姆巴克、奧特納、安德恩、赫茲、巴維奇等一批尖端的核科學家,並將他們安然送到蘇聯;同時,蘇軍還搶在美軍之前獲得了柏林大學、威廉大帝學院等高檔學府的儀器設備,也將這些設備搬回了蘇聯。

德國尖端科學家和先進科研設備的到來,使得德國科技力量和蘇聯科技力量做到了有機結合,大大加快了蘇聯原子彈的研製過程。這些人才和設備,自然對蘇聯核科學的進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發揮「斯大林模式」的優越性,集中人力物力協同攻關,取得突破

蘇聯早在30年代時期,便確立了「斯大林模式」,這種體制模式的特徵,想必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計劃經濟,高度集中,指令行事。故而在這種體制的作用下,蘇聯可以將國家的大部分力量集中到核武器領域,為原子彈的研製提供堅實的保障。

蘇聯作為一個重工軍工大國,本身就具備較為良好的科技基礎。早在二戰爆發前,蘇聯就湧現出一批傑出的核科學家,例如庫爾恰托夫、列彭斯基、哈利東等,這些人不僅在蘇聯國內名聲遠揚,而且在整個歐洲也享有較高的聲譽。蘇聯版圖遼闊,物產豐富,可以為原子彈的研製提供充足的資源。

儘管蘇聯在二戰中遭受較大損失,但蘇聯具備舉國體制的優勢,可以較為快速的從戰爭創傷中走出來,重新投入到重要領域的研發工作之中。正是這種高度集中的蘇聯模式,促使人才、資源、科技等各項要素優化組合,極大推進原子彈的研發進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劉說事 的精彩文章:

幾千礦工打群架,死傷幾百,卻被此將軍看上,成中國最強軍隊之一

TAG:小劉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