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所念念不忘的味道,其實是一種鄉愁

你所念念不忘的味道,其實是一種鄉愁

GIF

每年一進入臘月天,渾身所有的細胞都開始躁動,排骨藕湯、粉蒸肉、熱氣騰騰的火鍋、臘肉臘魚、肉丸魚丸、香腸、各種滷味、甚至是一盤最簡單的醋溜大白菜,這些帶有家鄉符號的食物,都反覆刺激挑動味蕾,讓我在千里之外,吃什麼都味同嚼蠟。

之所以總是在臘月天思念成疾,大概是因為小時候所有能滿足味蕾的吃食都在臘月。我的家鄉在江漢大平原的一個村莊,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人們恪守著春耕夏種,秋收冬藏的生活規律,只有進入臘月才結束了一年的農忙,剩下的主題全是跟吃有關。

先得磨刀霍霍殺一頭豬,從殺豬飯開始就迎來了節日吃吃喝喝的歡慶。

豬是餵養了一年的糧食豬,為了避免豬太肥,最後一個月會喂南瓜剮油。記得大一那年寒假回去我吃成了個球,我媽就讓我回校後多吃南瓜。村裡有專業的殺豬佬,一到臘月就要排期,一天只殺一頭豬,殺完之後要像庖丁解牛一樣把豬的各個部位剔開,便於主人家哪些用來腌臘肉,灌香腸,哪些用來做滷菜,哪些要留下來做當天的殺豬飯。

記憶中我們家每年殺豬,我媽會選在我和弟弟開始放假的日子,這樣當天我倆就能吃到饞了很久的蒜香瘦肉和辣椒肝尖。肉必定是上好的裡脊肉,剔得沒有一丁點肥肉,用生粉稍稍腌制,從菜園拔一把新鮮的小蒜苗,爆炒,最後勾芡裝盤,風捲殘雲後剩下的湯汁我都能再就兩碗白米飯。那個香味,在如今肉沒肉味菜沒菜味的年代,便成了念念不忘的絕響。從這個時刻開始,火鍋幾乎成了從早到晚的必備。

不同於廣東、重慶涮火鍋,湯底是純湯,調味靠蘸料。我們老家的火鍋是真材實料地燉上一大鍋,或是排骨蓮藕,或是蹄髈蘿蔔,或是一鍋鮮香羊肉、牛肉、老母雞。亦或是池塘剛捕的小鯽魚燉一鍋豆腐,甚至早餐都能切幾片臘肉就著甜絲絲的白菜燉上熱氣騰騰的一鍋。

湖北的冬天沒有暖氣,三九臘月,屋外狂風怒號,寒氣凜冽,滴水成冰。但是一家人圍著暖氣融融的火鍋,氣氛就變得熱烈而溫暖。若有親朋好友,大人們便會推杯換盞,吃到後面會添些水靈靈的青菜和嫩豆腐進去煮,若下點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境界就躍然紙上了。

在越來越接近年的日子,吃的東西更是在主婦手裡變著花樣出來,芝麻糖,花生糖,糍粑,炒花生,炒瓜子。還會專門請老師傅到家做酥糖餅,油多少,面多少,鹽酥的,紅糖的,我們喜歡跟在師傅周圍,以幫忙的名義,捏出好多的麵糰出來。第一鍋烤出的餅,熱氣騰騰,紅糖餡還拔著絲,被分給前後左右的鄰居們嘗鮮。

過年前兩天,通常是媽媽們最忙的時候,這個時候要準備年菜。一種被特殊禮遇的菜,「盤龍菜」便在這個時候開始做。

從我記事起,每年過年,或是有婚嫁彌月喬遷之類的喜事,席面上必有一道「盤龍」菜,且必是第一盤上桌的菜,被視為「皇菜」。盤龍菜作為我們家鄉鍾祥的特產,據說是專門為明代嘉靖進京即位爭取時間而由廚師詹多研製出來的。用精肥肉、精瘦肉再加以澱粉、雞蛋、鹽、姜等按照嚴格的比例製作而成,需要用力順時針反覆揉搓摔,最後用蛋皮裹上,做成條狀,放進蒸籠蒸熟,吃肉不見肉,可以用來煮火鍋,也可以跟白菜醋溜,正式的吃法是直接上蒸籠蒸,裝盤成酷似「龍」的形狀,宛如蟠龍騰飛,食肉不膩,美味爽口。這道菜做的好不好,是判定主婦廚藝的重要標準。

這天還有一個大傢伙會上場,高達五層,直接達60CM的大蒸籠。每一格會蒸上粉蒸肉,粉蒸排骨,包子,香腸等。蒸肉粉是提前調製,把肉和排骨在蒸肉粉里腌制,在碩大的蒸籠碼開,蒸肉下層鋪的是大白菜或粉酥的老南瓜。我最愛吃蒸肉里的青菜和南瓜,浸滿了肉香,又滑又軟,咬一口,滿滿的幸福感就溢出來了。

當天還要做肉丸,糯米丸,魚丸,還要燒一口大鍋熬滷汁鹵上幾十種滷味,有牛肉,瘦豬肉,豬耳朵,豬臉肉,豬尾巴,豬心豬肺豬腎,還有各種素菜,千張,藕,豆腐。對每一個主婦來說都是飽經考驗的一天,也是我們趴在灶台品嘗各種第一口的快樂時光。

年少時候貪戀肉香,隨著年歲的增長,卻開始懷念院子里那一畦青菜。大白菜、生菜、菠菜、茼蒿、蘿蔔、萵苣、香菜、紫菜苔,經過晝夜溫差和霜凍的洗禮清甜無比。如今每次回家第一時間會現摘一籮青菜,清炒一盤以慰藉那份成疾的思念。

賈平凹說,「人的胃是有記憶功能的」。一個人在年少時吃的美食,在他的味覺里會留下深深的烙印,即使長大了,也難以忘記。

或許就是這種珍藏在記憶中的味道,時時喚醒著我們歸鄉的情節。

鄉愁是什麼?是鄉音鄉情,是大家庭的俗世溫暖,款款深情。可文明撕下貼在門上的對聯,物非人非的滄桑巨變,常常讓我們心心念的故鄉既回不去,也走不出。唯有食物,已經長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通過歲月的沉澱與發酵,幻化為鄉愁的一部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吃泡泡不吐泡泡 的精彩文章:

TAG:吃泡泡不吐泡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