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群沉迷於美食的英國人(上)
說到英國的美食,估計很多人會報以呵呵一笑。也難怪,在傳統觀念中,英國就是一個盛產黑暗料理的國度,甚至連英國人自己都不放過任何在美食問題上自黑一把的機會。
在英劇《浴血黑幫》第四季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說一群義大利黑手黨為了報復男主角湯米,輾轉來到英國伯明翰地區,潛伏在湯米周圍伺機對他實施暗殺,怎奈狠毒的湯米頂著炫目的主角光環一次次險象環生。領頭的黑手黨(由影帝阿德里安﹒布勞迪出演且只在這一季中出演)盧卡氣急敗壞,他大罵手下無能,罵他們在這麼個小地方卻一個個穿得像大城市來的幫派成員,又怎能與當地群眾打成一片,愉快地實施暗殺?手下也著實委屈,他們解釋說自己的衣服都不合身了,因為在這裡他們「什麼都吃不下,全是垃圾,無法入口,噁心死了」。
(《浴血黑幫》中的情節)
這出自英國編劇之手的台詞,不由讓人會心一笑,也從一個角度說明英國人對待自己的食物已經練就了笑罵由人的豁達。可不是嘛,擅長黑暗料理又怎樣?依然不妨礙還會有英國人對美食飽含敬仰,孜孜以求,比如歷史悠久的節目製作機構BBC。
雖然紮根於這片不擅料理的土壤,BBC卻幾十年堅持不懈地製作各種美食類紀錄片,這些紀錄片觸角延伸至世界各地,視角也各不相同,但無一例外都充分展現了這家老牌製作機構的專業素養和深厚的人文積澱。接下來我向大家介紹幾部各具特色的BBC美食紀錄片。
01
美食,美酒,好基友
貪嘴義大利(Two Greedy Italians)
儘管《浴血黑幫》里義大利人對英國食物充滿怨念,但英國人對義大利食物卻充滿崇敬之情。
2011年BBC邀請兩位年齡加起來超過一百三十歲的大廚安東尼奧﹒卡路奇歐(Antonio Carluccio)和詹納羅﹒康塔多(Gennaro Contaldo)一起製作了介紹義大利美食與文化的紀錄片《貪嘴義大利》(又譯《兩個義大利吃貨》)。
兩位大廚年齡相差一輪,但人生經歷卻有諸多相似之處。
首先,兩人都是土生土長的義大利人,雖然年輕時離開故鄉去國外生活,但是口味上還是很義大利,對義大利美食也有透徹理解;
其次,兩人都在英國有過非常成功的經營餐廳的經歷,其中年長一些的安東尼奧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將Neal Street餐廳打造成為倫敦最成功的義大利餐廳之一,並與在此工作的詹納羅建立了幾十年亦師亦友的關係,隨後,詹納羅與他人在倫敦合夥經營的義大利餐廳Passione也屢獲各種行業殊榮;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兩人都非常擅於將故鄉義大利的味道融入自己的料理中,並盡自己所能將義大利美食發揚光大,安東尼奧與妻子經營的銷售義大利簡餐和食材的食品店Carluccio』s迄今在英國開了八十多家分店,在愛爾蘭和迪拜也有分店,而詹納羅很多的烹飪靈感來自於家鄉阿瑪爾菲,並在2003年以阿瑪爾菲美食為主題出版了一本食譜。
(左邊是安東尼奧,右邊是詹納羅)
雖然兩人都是功勛卓著的大廚,但BBC此次的紀錄片卻沒有將立足點放在兩人過往的榮譽上,而是以發現和探索的視角,講述了兩位闊別故土四十多年的老人,借用味蕾尋找曾經記憶的同時,了解今天義大利的故事。
少小離家老大回,現今的義大利似乎與兩位大廚離開時有了很大不同,媽媽們不再是家裡的主廚了,孩子們越來越多的吃著垃圾食品,原本只有義大利人世代生活的地方,突然間湧入了大量中國人,隨之而來的是他們帶來的中國食材,而曾經的宗教聖地也變得越來越商業化……
然而依然不變的是食物的味道,兩位大廚開著敞篷車,一路嘻嘻哈哈逗樂打趣,領略義大利風光的同時,品嘗各種義大利美食,從高檔餐廳到路邊攤,從田間地頭到普通人家中,他們不錯過任何吃東西的機會,邊吃還邊向觀眾介紹各種食物背後的故事。
(與老奶奶一起撮義大利面)
兩位大廚一路品嘗美食,也一路烹飪美食,當時當地最優質的食材,加上沿途得到的各種靈感,以及多年的主廚經驗,不費吹灰之力,一道道美味佳肴就呈現在眼前。而他們烹飪的場所不僅局限於廚房,海風輕拂的露台上,古樸可愛的農舍前,甚至閃耀著溫暖爐火的壁爐旁,都可以成為他們進行創作的場所,而各種烹飪用具、鍋碗瓢盆的選擇也無一不體現著濃郁的義大利風情。這種種細節背後,透露出的是BBC製作團隊的專業與用心,在他們的鏡頭前,品嘗食物成了享受,烹飪食物也成了享受。
(安東尼奧用詹納羅下海撈的貽貝做了海鮮意麵,兩人在船上大快朵頤)
2012年,BBC再次邀請兩位主廚出山,拍攝了《貪嘴義大利》的第二季,雖然這一季品質不輸之前,但已明顯感覺到安東尼奧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了,很多時候他只能坐著動動嘴,讓詹納羅忙前忙後。不僅因為老人年事已高,而且,很多觀眾並不知道,他多年來承受著失去至親和婚姻失敗的打擊,被抑鬱症折磨,也正是在這樣的境況下,烹飪就成了他生活中最治癒的事情。2017年11月,安東尼奧因在家中摔倒引起併發症而離世,《貪嘴義大利》成了他的絕唱,希望老爺子在天堂也能如願吃到更多美食,得到更多愛。
(安東尼奧在第一集採訪中吐露心聲)
亮出家底的米其林大廚
02
雷蒙德﹒布蘭克的廚房秘密
(Raymond Blanc』s Kitchen Secrets)
用一個詞形容這部紀錄片,那就是「實在」,用一個詞形容法國大廚雷蒙德﹒布蘭克(Raymond Blanc)的做菜風格,那就是「講究」。這部紀錄片每集以一樣食材為主題,記錄烹制四道佳肴的全過程,八集就是三十二道佳肴——三十二道來自於米其林餐廳的佳肴。
雷蒙德也毫無保留,一邊做菜一邊講解,從食材的選擇,烹飪用具的選擇,到每一個細小的烹飪步驟,他都會事無巨細地告訴觀眾,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不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對細節的追求,讓人嘆為觀止。
(雷蒙德製作的熔岩巧克力蛋糕)
有底氣亮出家底,其實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因為即使你拿出小本本一邊看片一邊記錄下雷蒙德廚房裡所有的秘密,一板一眼仿照他的菜譜做菜,也很難超越他。用現在比較流行的一句話來說,雷蒙德身上有一種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且不說他之前的三十多年廚師生涯付出了多少辛勞,即使在功成名就的今天,他依然會為了研製一款巧克力甜品反覆試驗六個月,會為了找尋最適合的魚在寒冷的早晨同漁夫一起出海,會為了得到某樣品種特別的蔬菜在餐廳後專門開闢一塊菜地……
人與群分,在雷蒙德身邊還有一群和他一樣痴狂的人,比如那個為了研發新口味巧克力,自己建了一個巧克力實驗室的店主,比如追隨雷蒙德二十五年,在餐廳菜地辛勤種菜的女園丁……
(雷蒙德認為每道菜都有關鍵的三要素)
此片的另一大看點是雷蒙德的英國徒弟亞當,他是雷蒙德最信賴的助手,整部紀錄片都可以聽到雷蒙德不斷大喊「亞當,給我一把好用的鏟子」、「亞當,我的磨刀棒呢?」「亞當,把這個菜洗一洗」……而小夥子則會在雷蒙德召喚後出場,大部分時候不說話,偶爾會答一句「是的,主廚」,極個別時候還會翻個白眼,然後默默地將主廚交代的事情做完。這萌萌的小夥子讓雷蒙德忍不住炫耀「亞當真的是居家必備啊」 !
(雷蒙德與亞當)
03
法式大餐家常做
小小巴黎廚房
(The Little Paris Kitchen:Cooking with Rachel Khoo)
BBC也是敢於拍攝英國籍廚師的。比如這部《小小巴黎廚房》的主角Rachel Khoo。
這位被中國網友親切地稱呼為雷秋褲的英國美女,26歲時為了追尋美食夢想,放棄了讓很多人艷羨的奢侈品公關工作,隻身來到巴黎藍帶料理學校學習烹飪,並在畢業後,在自己的公寓里開辦了巴黎最小的私房菜餐廳。
古人說得好,愛吃的女孩運氣不會太壞!很快雷秋褲的這家一次只適合接待兩位客人的迷你餐廳得到了法國人的認可,隨後她出版食譜,上電視做美食節目,成為家喻戶曉的廚師和美食作家。
(紅唇也是雷秋褲的標誌)
雷秋褲的小廚房主打法國菜,而且是簡單易做的法國菜,打破了很多人傳統上那種法國菜刻板、繁複的觀念,對她而言,不過分講究,能享受做菜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同時,雷秋褲特別喜歡向巴黎的大廚們學習,也喜歡走街串巷搜尋各種奇怪的食材,並將它們與自己對法國菜的理解一起融入製作的食物中。
所以《小小巴黎廚房》中出現的大部分菜肴,雖然有法國菜的影子,但是又被賦予了一些新的滋味。至於味道如何,我曾經按照她的菜譜做過根據巴黎經典小食「香脆夫人(Croque Madame)」改良而來的熱三明治馬芬(Croque Madame Muffin),可以說熱量很高,但真的很好吃。
(雷秋褲製作的熱三明治馬芬)
賞心悅目是《小小巴黎廚房》的又一大特點,私房菜館的心臟——雷秋褲的廚房,小到站在中心位置伸出手臂就可以觸碰到牆壁,小小的灶頭也還是必須擦火柴才能點燃的那種,卻被布置得色彩繽紛又井井有條,紅唇雷秋褲一邊對著鏡頭絮絮叨叨,一邊熟練地煎炸煮燉烤,還時不時從廚房陽台上拔幾根自己種的香料放到菜里……一切都讓你感到在這裡做出來的食物一定會帶著幸福的味道。
(在小廚房辛勤工作的雷秋褲)
雷秋褲在中國也有很多粉絲,她的菜譜也被翻譯整理成中文,著名的某做菜APP上可以查得到,同學們大可以對著菜譜放手一試,畢竟過程也不複雜。
另外,看《小小巴黎廚房》時我有一件特別介意的事,那就是我發現雷秋褲每次做肉菜時,肉都沒有洗,都是打開包裝紙,切一切,直接丟進鍋里。不知是洗肉的過程沒有被剪進去(我覺得可能性不大,因為洗乾淨再放回原來的包裝紙上,豈不是白洗了?),還是她買的肉本身都比較乾淨,無需清洗?同學們看這部紀錄片時可以留意一下。
---轉發註明公眾號 商用請聯繫作者---
妄想女子興趣小組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