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男童遇害,我們是否可以做得更多?
今日話題
這兩天大家應該都在討論【廣州殺害9歲男童疑犯落網】事件,事件消息來自廣州海珠警方在20日的一則通報
這樣的事件相信是很多家長所擔心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事情,問題是,我們一直教育孩子學習這個學習那個,但有沒有教育孩子在個人安全上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和技巧?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家長很難24小時在孩子身邊保護這他,所以家長跟孩子一起學習自我保護的知識技巧更加重要。
在這邊文章中,我們將會給出一些人身侵害防範指引,希望家長們在自我學習的同時,能把這些知識技巧也灌輸給孩子,使孩子養成自我保護的意識。
人身侵害防範指引——遠離危險,帶眼識人
面對任何暴力侵害,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永遠都是提前預判、規避遠離,沒有之一。那關鍵是怎樣預判呢?
首先要多注意身邊的人,特別是行為舉動奇怪的人,例如以下幾種:
1
眼神飄忽的人;
2
觀察你的人;
以上這兩點關鍵技巧是留意人的眼神,例如當你走在大街上,有人經常觀察打量你,那你千萬別認為是因為你與眾不同,需要多留心眼啊。
提高觀察能力的練習tips
在家外時少做「低頭族」,多留意路上行人,根據各人眼神思考他們在幹什麼
3
借故接近你的人;
4
突破心理安全距離的人。
這兩點關鍵是距離,什麼是安全距離?是指在面對不同熟悉程度的其他人時,所感到自然舒適的最短距離,例如父母依向你和一個陌生人依向你,哪個會讓你感到不自然舒適?如果用量化來說距離大概是:
陌生人:一米;
認識的人:10厘米,禮儀性手掌接觸;
普通朋友:手臂接觸;
親密朋友:軀幹非敏感部位接觸;
敏感部位僅限父母(10歲以下)、配偶伴侶、醫生(看病需要時)。
tips
以上這些距離僅為參考,最主要的是讓你感到「自然舒適」的距離。一旦遇到突破一級安全距離時(上述所說的),就應提高警惕;遇到主動突破二級心理安全距離的,例如陌生人抓手臂、剛認識的人軀體接觸、朋友摸敏感部位等,那已經可以視為「敵人」看待。
嚴重暴力侵害——綁架
如果已做足防範,盡量遠離侵害,但還是不幸遇到如綁架的事件,那我們還是得冷靜下來,運用技巧盡量降低自己受到傷害的幾率,甚至脫離危險。(注意,所以技巧運用的首要前提都是:冷靜冷靜再冷靜!)
以下將給出幾個不同階段中的自保指引:
A
綁架發生前期
(受害者還未被綁離事發地,此時犯罪未完全成型,綁架者相對較可能會放棄)
1、給綁架者大量製造麻煩,例如激烈對抗(這點需要看情況,若兩者強弱非常懸殊,例如綁架者健碩、孔武有力,受害者只是很弱小的孩子,那不建議使用),假裝暈倒、嘔吐、精神異常、行動不便等,使對方不容易帶你離開;
2、留下標誌性物件指示自己的去向,例如有名字的書簿。
B
綁架中期
(受害者已經被帶離事發地)
1、停止抵抗,主動與綁架者溝通合作,獲取好感,麻痹綁架者,降低綁架者的警惕,為自己爭取機會,減少撕票的概率;(上述9歲男孩遇害事件中,男孩就犯了一個很致命的錯誤:叫嚷要回家,結果讓犯罪嫌疑人擔心事件暴露,迫使嫌疑人進一步做了更不可回頭的事。這裡並沒有冒犯死者的意思,但希望大家能從事件中獲得警示)
2、牢記自己被帶離的路線。
C
綁架後期
(綁架者已經開始勒索談判,無論談判成功與否,撕票幾率也會大幅增加)
1、繼續保持合作,降低綁架者撕票念頭;
2、讓綁架者相信自己不會出賣他,可以找任何理由,但必須具有說服力。
tips
如果沒有發現綁架者認為你會出賣他,那就不要主動去找理由嘗試說服綁架者,否則「此地無銀」,更容易被對方懷疑
D
全過程通用
1、在附近有途人時進行呼救,呼救內容要清晰「我被綁架了,他不是我爸爸」;
2、呼救有很多種形式,例如寫紙條、打眼色、裝病、裝瘋賣傻,甚至是搶東西、打人、破壞等方式,使其他人也被拖進事件中,當有第三者進入事件時,綁架者較容易放棄;(要注意呼救的對象,例如對方是弱小的孩子,那呼救作用不大,反而容易激怒綁架者,需要向有能力幫助你的人呼救)
3、對時機和自己的能力有十足把握時,攻擊綁架者致無法行動後立即逃離,或直接逃向人多的地方,但要注意必須是有十足把握才可這樣做,否則請保持安靜,等待機會。
結語
希望侵害遠離大家,倘若不幸遇上,上述的技巧指引也能使你避免受到傷害。建議家長們不但需要自己學習這些技巧知識,還需要多向孩子們灌輸,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
關於我們


TAG:平安廣州志願服務總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