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滿滿的喜氣 家常的丹青

滿滿的喜氣 家常的丹青

蓮花、金魚、胖娃娃,門神、財神、好故事。色彩絢爛、喜氣洋洋的年畫上,幾乎看不到傷心或落寞的景象,彷彿人們一早約定,只把對生活的美好和期盼一刀一刀製成模板,一頁一頁複製成畫,延傳幸福美意,傳承故事美德。

讓一張宣紙,慶幸自己成為一張年畫的,是各地歷代藝人的浪漫經營。他們用唾手可得的簡易工具,一刀一刻,一塗一抹,幻化出繁複畫面,久而久之形成了只屬於一地一域的獨特風格和流派。有愛鑽研者,在堅持傳統手藝的精髓時,也在找尋新的可能。

北京木版年畫 皇家氣息

舊時到了年根兒,老北京的衚衕中、院子里,處處洋溢過年喜氣。過完臘月二十三的「小年」,緊接著就是「二十四,掃房日」。再過幾天,就到了「二十八,貼年畫」的日子。備好的年畫一貼上牆,年味兒就更濃了。那時候,在大多數老百姓的心裡,年畫就是「年」的象徵,不貼年畫就不算過年。

北京人貼的年畫里有相當一部分是木版年畫。北京的木版年畫自成一派,鄉土氣息不像其他地方那般重,畫面力求精細,更符合城市居民的審美特點,有的甚至用到金色,透著皇家氣息。

在北京流行的木版年畫多與「神」有關,老百姓供奉的門神、灶王、財神等都是年畫的主角。到了驚蟄時分,人們會在吃梨的同時貼張鍾馗,意在提醒人們,春天萬物生髮,注意身體。各行各業供奉的祖師畫像就更多了,如木工供奉的魯班、繅絲業敬祀的軒轅黃帝等。還有一種叫「戲出」的年畫,也深受老北京市民喜愛,畫上多描繪百姓耳熟能詳的戲劇場面,「霸王別姬」「鳳儀亭」「連環套」「空城計」等等,都是當年的流行圖案。年畫貼在抬眼可見的地方,好兆頭如影隨形,敬畏心日日虔誠,把文娛生活帶來的快樂融入日常。

還有一種特殊畫——「九九消寒圖」,也常採用是刻制木版的方式進行製作。這種畫上一般有九個格子,每個格子里的九瓣花或九筆的字代表九天。消遣中,連續描繪九個九天,漫長冬季就挨過去了。在消寒圖上記錄下每天的天氣,最終還會得到一張預卜來年豐欠的木版畫。老一輩人對昔日歲月靜好的追憶,也藏在這張「九九消寒圖」上。

到20世紀50年代,老北京人過年貼年畫的習俗仍在,但是題材有了變化,增加了表現生產勞動、新人新事新風貌的內容,給人以欣欣向榮、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現如今,題材愈加豐富,人們甚至把木版年畫當做一件藝術作品,裝裱了才掛在牆上。

靠著做北京木版年畫出名的手藝人,最早有崇文門外的「順和王家」、東四北邊的「紙馬汪家」,都有數百年的歷史。北京木版年畫列入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張闊成了唯一的傳承人。

按照早年師傅做年畫的經驗,張闊製作木版年畫時分四個步驟:找圖、印版、刻版、印製。為了擔起傳承人的擔子,張闊沒事兒就往首都圖書館、國家圖書館跑,尋找年畫的圖像資料。王樹村是研究年畫的專家,一生致力於保護年畫,張闊從他的書里,找到了僅存的北京傳統木版年畫圖樣。

設計好年畫圖案,就要刨制木板,準備印版。所用木材一般選擇梨木。梨木堅硬且紋理細膩,纖維比較短,不會掉木絲。最好是長年的老木頭,木性穩定,就跟人一樣,沒脾氣了,就不會變形。選好的木板要用刨子刨平,再用砂紙打磨乾淨,把式樣反粘在木塊上,用墨線印版,然後就可以開始年畫製作的最關鍵一步——刻版。

張闊的工作台上放著十多把各種形狀的刻刀,各有各的用途。線條繁複的圖案對刀工的技術考驗高,但是線條越簡單,圖案越需要神韻。幾筆就把飄逸的感覺表現出來是最難的,以張闊的經驗,這必須得在刀法都熟練掌握的前提下才能做到。「拿刀跟用筆一樣,不用大腦想我這刀應該立著還是偏著,應該怎麼拐,以刀代筆,難在境界上。」

在老北京傳統的年畫店裡,製作一張木版年畫通常要幾位師傅協作完成。如今張闊做年畫,卻是一個人包攬所有步驟,這在木版年畫行當里不多見。在張闊的創作過程中,北京木版年畫有了更多肆意的表達,但北京人對美的追求從未改變。

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 無美不臻

楊柳青木版年畫起源於明代,因源於天津楊柳青鎮而得名,發展到鼎盛時,古鎮中「家家點染、戶戶丹青」。

在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博物館內,珍藏著自明代以來楊柳青木版年畫萬餘張,畫版六千四百餘塊。有著一脈相承審美習慣的歷代中國人,喜歡楊柳青木版年畫生動而有趣的題材,優美而真實的形象,富於裝飾趣味的構圖和艷麗的色彩。特地到此了解楊柳青木版年畫起源、繁榮、瀕危、搶救、保護、傳承和發展過程的遊客,總是絡繹不絕。

年畫製作最關鍵的步驟—刻版

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的製作過程包括「勾描、木刻、水印、彩繪、裝裱」五大工序。工序間環環相扣,缺一不可。製作時「半印半畫」,即先用木版雕出畫麵線紋,再用墨印在紙上,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以彩筆填繪。區別於西北地區的一些年畫,製作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時採用中國古老的雕版印刷技術,模板雕刻精美。而最大特色還要屬手工彩繪。區別於木版套印方式,這種手繪年畫的造型方式和藝術風格汲取自了中國工筆重彩畫和民間版畫藝術的精華,繪製細膩,人物生動,色彩典雅。

繪製時,最奇特的關鍵技藝要屬「開眼」。年畫中的人物勾完臉部輪廓後,畫師要先在眼部點上眼白,後用濃墨畫上眼珠,再為人物畫上眼眉、打上眼影,這才算完成「開眼」。步驟不奇特,但神奇之處在於,「開眼」後的年畫掛在牆上,無論從哪個角度觀看,都能感到年畫中的人物在與人「對視」。而「開手臉」的畫法又使人物面部和手部的染色達到極佳效果。

楊柳青年畫繪製細膩,色彩典雅

楊柳青年畫題材的一大種類便是娃娃。這些娃娃體態豐腴、活潑可愛。他們或手持蓮花,或懷抱鯉魚,象徵著吉祥美好。楊柳青木版年畫最終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王文達、馮慶鉅和霍慶順、霍慶有兄弟被命名為楊柳青木版年畫傳承人。在傳承技藝的過程中,每個人對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表現什麼都有著一份認識。在霍慶有心裡,要畫好楊柳青年畫,就要把心放在「年」上,要體現出祈福迎新的「年味兒」。「無論是娃娃、侍女,還是戲曲故事題材,楊柳青木版年畫的創作靈感都來源於當時的社會生活,來源於普通百姓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老百姓想什麼,楊柳青年畫里就有什麼。」和霍慶有想法一致的手藝人不在少數。也因為如此,年畫主題包羅萬象,成了這種天津木版年畫的又一特色。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民間年畫作坊在楊柳青重新興起,從事年畫店鋪的商人又逐漸增多。每年中國的農曆春節期間,人們不忘買上幾張年畫張貼在室內,以示喜慶,並暗暗期盼它有辟邪、祈福的作用。

河北武強木版年畫 鄉土丹青

在河北武強縣年畫博物館的一座典型的北方民居模型中,這種年畫隨處可見:院門有門神,家門有財神,堂屋有中堂,牆上有牆畫,床上有床畫,灶上有灶王爺的畫,牛廊馬廄都不能落下。年畫有單幅、對幅和多幅連環畫等不同形式,分驅凶辟邪、祈福迎祥、戲曲傳說、喜慶裝飾、生活風俗五大門類,中國農耕社會就縮影其中,讓人遙遙想到當年武強年畫盛行時的景象。

武強年畫因其產地在河北武強而得名,是河北省武強縣漢族民間工藝品之一。自宋元時期開始,武強人就用當地蘆草做紙,用土生杜梨樹木料做版,用槐花、石榴花、靛藍草、鍋底灰榨取黃、紅、藍、黑等天然顏色來印刷年畫。明清兩代,武強年畫更是發展到鼎盛時期。

2006年,武強木版年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河北省武強縣的馬習欽成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馬習欽從16歲起開始在武強畫廠拜師學藝,師從孫惠榮,其間在年畫老藝人韓貞祥指導下,學習木版年畫印刷及印刷工具製作。在堅守和創新中,馬習欽結合現代手法,使武強年畫在不失傳統做法的同時,更加先進。

武強年畫裝飾誇張,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武強年畫最早全用手工描繪,產量較少,價格較高。隨著木版印刷術的發展,開始採用半印半畫以至全部套印,但仍要經過繪、刻、印三道工序來完成。

武強年畫最早以印製灶王爺、天地神、門神為主,形象健美,舉止體態傳神;也有祝福祈祥圖,如《吉慶有餘》《劉海戲金蟾》等;鎮妖辟邪圖,如《鍾馗》《門神》等;更有反映世俗風情的,教人勤勞善良、修養品德的,如《女十忙》《男十忙》《漁樂圖》《打圍郎》,展現男耕女織、捕魚打獵的農耕社會民俗;還有諷刺不良品行的,如《愛錢鑽錢眼》《扶上桿兒掇梯子》等。此外,一些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戲曲故事也進入武強年畫中。在不斷傳承以往創作精髓的同時,武強年畫主題也在與時俱進,除了刻畫大量民間題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時代變革,表達人們對國事的關心,對人生的美好期望。

武強年畫常採用十連環畫的形式,即一張紙印多幅畫表達一個故事。此類作品常取材於傳統的戲曲故事,這種畫不僅給人以藝術享受,而且使人從完整的故事中受到啟示和教益。

繪好圖畫,就到了刻制步驟。武強年畫以陽刻為主,兼施陰刻,刻版技法講究陡刀力線。運用黑白對比的手法,發揮出木刻刀韻的效果,畫面清晰,線條粗獷。電腦刻版快捷,但少了手工刻版的細膩。馬習欽至今堅持以手工陡刀立線,刻出的線條上窄下寬,成梯形,不易磨損,不易斷裂,印出的畫面活潑不死板。

「色又鮮,紙又白,年畫打從武強來。」武強年畫著色以大紅大綠為主,設色鮮亮,裝飾誇張,帶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這和它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傳統觀念和古老的民族習慣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不無關係。在這道工序中,馬習欽改進了印刷細節,用廣告色替代畫幅裝裱後嚴重跑色的品色,又調整了印刷次序,先印套色版,再印線條版,使畫幅更加清晰、美觀,裝裱更加容易、不跑色。

在武強縣年畫是這個千年古縣最為之自豪的民間藝術,這方水土讓武強年畫走過千年,這樣的傳承也會讓武強年畫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

年畫走過漫長的發展歷史,除了京津冀三地特色年畫,中國還有山東濰坊年畫、江蘇桃花塢年畫、四川綿竹年畫、河南朱仙鎮年畫等帶著地域特色的諸多年畫。它們以深厚的民間民俗、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享譽國內,馳名海外。貼一張木版年畫,撲面而來的是民俗味兒,更是中國人最樸實的生活氣息。

《北京》周刊是北京唯一官方的外宣刊物,

每周出版中、英文版各一期。

秉承「以新聞的立場挖掘和詮釋北京文化,

以文化的視角聚焦和解讀北京新聞」的理念,

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劃選題,

並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融通中外的中國表述,

傳遞北京聲音,講述北京故事,塑造北京形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周刊 的精彩文章:

烈烈秦風 秦始皇的地下軍團

TAG:北京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