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書法史如果掩去這些名碑 將只剩下一堆殘編斷簡

中國書法史如果掩去這些名碑 將只剩下一堆殘編斷簡

自動播放

原標題: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書法史如果掩去這些名碑,將只剩下一堆殘編斷簡 | 陳根遠 一席第539位講者

陳根遠,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

碑林是中國人的思想庫。中國古代為了保證儒家經典的準確性,曾經七次大規模地刻經,碑林收藏有前三次。第一次是《熹平石經》,因為是在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開始刻,所以得名。當時刻了五經四十六石,立在洛陽太學。在研究東漢的最權威的史書《後漢書》上記載說,這個碑立好了以後,每天來這觀摩學習的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1800年前,洛陽堵車了。

穿越碑林

陳根遠

各位一席的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叫陳根遠,我來自十三朝古都西安。今天來到六朝古都南京,給大家分享千年碑林歷史上的一些小故事,希望能帶大家重回漢唐,穿越碑林。

在904年的時候,唐昭宗被朱溫挾持到洛陽,為了讓大家都走,他把唐朝的宮殿全部拆毀,包括民房、木料,浮渭河而下。就這樣,有一千多年帝都歷史的長安被夷為平地。講到這兒,南京的同志可能比較興奮,因為經濟中心馬上就要東移了。

這時候留守的節度使叫韓建,他就開始縮建唐長安城。現在西安的城垣是13.72公里,這是中世紀中國保存最好的城垣。這個城垣就是在唐長安城宮城的基礎上建立的,但這只是唐長安城面積的六分之一。

這時候很多珍貴的碑石,包括保留在唐朝國子監里的《開成石經》《孔子廟堂碑》和顏真卿、柳公權的碑,都被遺棄在城牆之外。留守的節度使韓建就準備把這些碑石往城裡挪,但是他乾的時間不長就被調到別的單位去工作了。

繼任者叫劉鄩,劉鄩是一介武夫,對文化事業並不怎麼關心。他的手下有個謀士叫尹玉羽,就跟劉鄩說:領導,您應該把這些遺棄在郊外的碑石都搬到城裡面來,民族偉大的復興還要靠它們。軍閥哪管這事,西邊還有敵人,他覺得文化事業是個很慢的事,以後再說。

尹玉羽想了幾天又見到他說:司令員您還得把野外的碑石搬到城裡來,您要不把它搬到城裡來,敵人一來,咱們把城門都關上了,這些遺留在城牆外的碑石就是炮彈,那時候最新的武器是拋石機,他們就能攻城了。領導說那你怎麼不早說呢?於是很快就搬到了城內。

到了公元1087年,這個碑石再一次搬遷,就搬遷到了今天西安碑林博物館,到今天已經有930年的歷史了。

在1087年宋代的時候碑林建立,目的是保護唐代的碑石和陳列唐代的碑石。收藏文物、陳列文物是現代博物館最重要的職能,所以西安碑林博物館應該是中國保存最早的博物館。

這是幾張碑林的舊影。其中1963年新建石刻館的時候,把一個十噸重的李淵墓前的大犀牛也挪到了陳列室里。

這個40多年前的小鮮肉就是在下。就像葉蓓多次提到自己的母親,在我還沒有上小學的時候,我在咸陽住。當時咸陽到西安還要買火車票,對於當時的人來講還挺貴的,而我的媽媽那時就領我來過碑林。

大學畢業以後,我還像小時候一樣,對文化藝術的寶庫聖殿碑林充滿了嚮往。我三次連續調動,第四次的工作單位就是西安碑林。所以我做到了咱們上一位講者嚴明老師說的,把自己的愛好和謀生完全融為一體。

現在我給大家彙報,我還是蠻敬業的,經常7點鐘我就在我的辦公室開始工作了。我經常給別人說,到碑林工作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不給錢都來,甭說發工資了,而且工資還挺高。

碑林的文化體量非常之大,當然首先它是一部立體的中國書法史。在中國幾千年的書法史上,秦到唐之間主要是靠碑石流傳。雖然還有簡牘和帛書,但是主要是碑石。因此秦到唐之間可以稱之為中國書法史上的碑石時代。

而在秦到唐之間,陝西幾乎一直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古代的一元社會裡,首都是別的地方根本不可相提並論的,所以這個地方留下的碑石也是中國任何其他地方都望塵莫及的。比如說大書法家顏真卿的碑石。

唐 張旭書《肚痛帖》

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碑石就是一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安碑林有7個,還挺厲害的。我們中國書法有篆、隸、楷、行、草幾種主要的書體,碑林無所不備。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書法史如果掩去西安碑林這些名碑,將只剩下一堆殘編斷簡。

這是李斯的小篆《嶧山碑》,每一本中國書法史都不可以略過。

秦 李斯書《嶧山碑》

美有兩大範疇,一個是優美,一個是壯美。而《曹全碑》就是中國的秀雅一路隸書的第一號作品。所以在前幾年出中國古代隸書郵票的時候,選了四個漢代的隸書碑,這是其中之一。

東漢 《曹全碑》

唐人尚法。唐人在書法教育,在楷書、行書、草書等等方面,都有極高的成就。而其中在初唐湧現了四個最有名的書法家,首先就是我們說的虞世南,然後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薛稷。

虞世南是當時很有名的一個大臣,他很老的時候來到李世民帳下。他跟李世民說,我認為應該廢除幹部制度終身制,我申請退休。李世民不讓他走。李世民跟別人說,這個虞世南有文章寫得好、書法好、對國家很忠誠等五大優點。「有一於此,足為人臣,而世南兼之。」這五大優點任何人有其中之一都是人臣中的佼佼者,世南同時具備。他後來被封為永興公。據說當時人看虞永興如「白鶴祥雲,人仰丹頂」,簡直是仰望之至。

李世民是中國最英武的皇帝,他的書法也寫得非常好,他是虞世南的學生。但是李世民書法有一個最大的弱點:惟戈法不工。就是說同室操戈的「戈」的彎勾寫得就不太好。

有一次他臨了一幅虞世南的字,心手兩暢,唯一的瑕疵就是「戩」字,這是福的意思。寫到這個「戩」,這不有個彎勾嗎,又寫不好。高考的時候老師都教育我們,不會做的題先繞過去。他繞過去接著寫,很溜,寫完了以後非常滿意。

虞世南上朝了一看,寫得好呀,這咋缺了一筆呢,幫他一添。李世民很得意。過了一陣魏徵上朝了以後,李世民就多次看魏徵,再看看自己的手機,沒有收到點贊,很著急。最後說,愛卿,你看我這字咋樣嘛。

愛卿看了很長時間說,天筆所臨,萬象不能逃其形。您是天子,所有的精微美妙都不可能逃過你的眼睛。今仰觀聖跡,寫得好,尤其戩字格法逼真。虞世南去世的時候李世民跟魏徵說,世南歿後,無人可與論書矣。虞世南死了,我就再也沒人能討論書法了。

這個碑是貞觀四年時候刻立。過去文廟主祭的是周公,配祭的是孔子,到了貞觀四年,李世民接受大臣的建議,改成文廟主祭孔子。這碑就記載了這個事情。

唐 虞世南書《孔子廟堂碑》

這個碑寫好了以後,因為虞世南太有名了,史書上記載,「車馬添集碑下,氈拓無虛日。」人們天天都坐著車馬來這拓這個碑,一天空閑的時間都沒有。那當然是中國楷書史上的傑作。他的書法圓融遒逸,法度嚴謹而出之從容,非常了得。

這個斷痕是在1556年關中大地震的時候斷掉的。這一場地震死了83萬人,非常巨大的一個災難。

這個是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虞世南去世了,李世民很哀痛。魏徵就推薦了褚遂良,說褚遂良雖然年輕,甚有法則。李世民是書聖王羲之步到聖壇上的重要推手,他當時特別喜歡王羲之的書法,也收了非常多。

唐 褚遂良書《同州聖教序碑》

他的第一個任務就交給了褚遂良,說你給我把這些都看看——想考驗考驗他。褚遂良的工作做得特別好,條分縷析,目光如炬。李世民很滿意,說,立身之道,不可無學,遂良博識,深可重也。對褚遂良非常地讚賞。

褚遂良以他的學識、忠誠和踏實,一步步做到了託孤的大臣。李世民在彌留的時候跟褚遂良說,我的兒子兒媳婦就拜託你了。然後拉著自己的兒子當時的太子高宗李治說,遂良、無忌在,汝可無憂矣。

當然我特別要提醒大家,李世民說的兒媳婦,並不是武則天。高宗就任了以後,胸中的火焰又燃燒了起來,想娶武則天。褚遂良當然堅決不同意,在朝廷上開會的時候,他就給高宗李治說,天下的美女非常多,你為什麼非得娶先帝的老婆呢?

武則天在幕後聽到非常生氣,說「何不撲殺此獠」。獠就是獠牙的獠,畜生。當然褚遂良託孤的大臣當不了了,他被一貶再貶。後來死在愛州,就是今天河內的南邊。但是他的書法確實不朽,人們認為他的書法寫得非常地姿媚,如「嬋娟美女,不勝羅綺」。你懂得。

唐 褚遂良書《同州聖教序碑》局部

碑林的行書碑也非常之多,比如說《懷仁集王聖教序碑》。當年玄奘為了求取真經,多次給國家進出境管理局上出國申請,沒有人理他。玄奘等了很長時間,實在等不了了,於是直接走了。

他17年遍歷南亞,成為一代高僧,回來的時候背了600多部經書。李世民也不提玄奘當年私自出國,他將玄奘安排在弘福寺譯經。譯了一部分後,玄奘就申請讓李世民給作了序,所以叫《聖教序》。

這個將近兩千字的碑文,碑文最後一部分是《心經》,只有260字,是中國最簡約的佛經。實際上《心經》有非常多的人翻譯。玄奘翻譯得非常好,所以我們知道的《心經》都是玄奘翻譯的。

序作好了以後,弘福寺的沙門懷仁,就是玄奘的弟子,從內府收藏的王羲之書法中一個字一個字挑出來,把這一千多字的碑文集成。

唐《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碑》

據說最後有些字實在找不著,國家頒詔,誰找到這字就按字數給多少錢。再找不著拿部首拼,總之傳說得比較厲害。後來這個碑二十四年集成以後號稱「千金帖」,非常珍貴。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王羲之書法沒有一個字是王羲之本人寫的。

比如說,6年前北京拍賣過一個王羲之的信,叫《平安帖》,就是寫的一封手札,共27個字。這個手札是東晉的王羲之寫了,王羲之死後800年傳到南宋,南宋人臨摹的。至於臨摹的是原跡還是已經是照著臨摹本臨的,我們不知道,我們就當它是原跡。

南宋臨摹又傳了800年,6年前傳到北京。27個字,大家猜賣多少錢?3億人民幣。所以這太珍貴了。「逸少真跡,咸萃其中」,這是書法史上最有名的作品。

南京六朝博物館展示的《平復帖》 / 圖蟲創意

碑林還有很多帝王的書法,比如說康熙帝,比如說玄宗皇帝李隆基。李隆基是中國很有才華的一個皇帝,他是梨園的祖師爺。史書上記載:「玄宗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善八分,就是擅長隸書。他的豐腴華美的隸書開啟了唐代隸書的風貌。我們知道的唐代四五十位隸書家,基本上都是在玄宗朝。皇帝喜歡這,自然風行。

這也是930年前碑林最早的碑石,這隸書是李隆基親自書寫,小字是他給《孝經》作的注。

唐玄宗書《石台孝經碑》

從漢代以來,《孝經》就是我們讀書人首先要讀的兩本書之一,還有一個是《論語》。《孝經》最早的注本是孔安國的注。自從李隆基給《孝經》作了注以後,孔安國注就失傳了。

盛唐的時候是中國的頂峰時期。如果我們在詩歌中舉出杜甫,那麼書法中就是顏真卿;如果我們在詩歌中舉出李太白,我們在書法中就看到了張旭。

顏真卿,在中國書法史上,我認為他幾乎是亞聖。他的書法豐壯醇厚,含蓄又充滿力量。我們碑林有七個他的東西,這個是他71歲為自己的曾祖父顏勤禮所寫,是中國古代楷書郵票六張之一。

唐 顏真卿書《顏勤禮碑》

這是張旭的《斷千字文》。上個世紀,中國帖學的大師沈尹默先生說,中國書法十分高妙。妙在哪裡?無聲而有音樂之和諧,無色而有圖畫之燦爛。而張旭就是把書法的音樂美髮揮到極致的一個大師,而且是一種天才的抒發。中國講究無法之法是為至法,就是你在它這裡頭它就無法可依,但是又無不有來處,這是極高的一個境界。

唐 張旭書《斷千字文》

剛才好幾個都是國寶級文物,我們有19件(組)國寶,中國絕大多數的省沒有超過這個數字,一個省沒有超過我們這個博物館。

晚唐出現了一個最重要的書法家,叫柳公權。這是碑林的一個名作。

唐 柳公權書《玄秘塔碑》

杜甫曾經有一句詩說「書貴瘦硬方通神」,我覺得用在柳公權身上實在是合適。他的書法瘦挺雄健,被稱為柳體,所謂「顏筋柳骨」。當時他在國外都享有聲譽,像高麗等國家來中國的時候,屁股後面都別一個錢袋。錢袋上寫著「以購柳書」。就是專款專用,不敢在路上喝啤酒了。當時的王公大臣如果不能夠取得柳公權的書法為自己的爸爸立碑,「人以子孫不孝」。

柳公權的為人也跟他的書法一樣,非常地耿介。晚唐的皇帝多數都能力有限,因為國家大,難出政績,也不願意干,所以工作都不怎麼出色。有一天皇帝上朝興緻頗高,就跟柳公權說,愛卿,怎麼樣才能把字寫好?柳公權心說這皇上老不上朝,我得給他提意見。馬上說皇上,心正才能筆正,筆正乃可法也。史書記載,帝為之改容,知其以筆諫也。皇帝馬上臉就變了,知道是他拿書法提意見了。所以這是一個非常牛的大書法家。

我小時候中午愛聽小說連續廣播節目,我就跟著我哥坐在那個可破的桌子上,臨柳公權的《玄秘塔》。這是我不才,上大學的時候在我們那個8個人4個上下鋪中間的小桌子上,在練柳公權的書法。雖然練得不行,但是柳公權的英雄形象凝固在我的腦海里。

碑林除了有這些很嚴肅、非常有藝術價值的碑,也有一些小清新。比如這個碑叫《關帝詩竹》,這就是蠻有趣的。據說是明代的時候挖大運河挖出了這個印章,印章上有幾個字:漢壽亭侯之印,這是關羽的印,然後說旁邊這個竹子是關羽寫的四句詩: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究不凋零。這個翻刻本極多,改造本也極多,但是我們這是祖本——康熙本。

碑林是中國人的思想庫。中國古代為了保證儒家經典的準確性,曾經七次大規模地刻經,碑林收藏有前三次。第一次是《熹平石經》,因為是在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開始刻,所以得名。當時刻了五經四十六石,立在洛陽太學。在研究東漢的最權威的史書《後漢書》上記載說,這個碑立好了以後,每天來這觀摩學習的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1800年前,洛陽堵車了。

《熹平石經》民國拓本

為什麼?因為這個工作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是東漢才女蔡文姬的父親蔡邕。蔡邕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位書法理論家,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書法家。梁武帝蕭衍曾經說蔡邕的字「骨氣洞達,爽爽有神」。

中國書法史上最早的雙璧叫鐘王,鍾繇和王羲之。鍾繇原來是在曹操的時候做過國防部長,有一次曹操領著他到自己的一個叫韋誕的大臣家裡去做客,韋誕也是一個著名書法家,著名的制墨專家。

酒酣耳熱之際,韋誕非常得意,說:老鍾,聽說你是學蔡邕的,你讀過蔡邕的《筆論》嗎?老鍾說我還沒讀過。韋誕說,拿出來讓你看看。鍾繇一看說這太好了,這是秘笈呀,我這書藝進步全靠這了,老兄借我看看。韋誕說門都沒有,然後就收起來了。

鍾繇非常生氣,說你這人品很差,咱倆這關係,我就借兩天都不行?韋誕還是不借,孤本能借嗎?據說鍾繇捶胸頓足,氣得休克了。曹操給鍾繇餵了丹藥,把鍾繇的心肌梗塞緩解了。

後來韋誕去世了,把蔡邕的《筆論》隨葬了。這時候鍾繇聽說了,跟手下人說,去把韋誕墓挖了,把《筆論》給我整出來。但是蔡邕的《筆論》也流失掉了,沒有了。但是有些話留下來了,比如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意思是講創作的時候要放鬆,要有一種無意於佳而佳的心態等等。

另外一個,他的書法也基本上,不是基本上,就是全部沒有了。而這個碑是蔡邕曾經參與書寫的。所以范文瀾在他的《中國通史簡編》里說,蔡邕寫的《熹平石經》是兩漢書法的總結,很是厲害。

但是這個碑生不逢時。立好了以後,在東漢末年,董卓殺入洛陽,砸了個一塌糊塗。後來北魏的時候兩任市長都特別尊崇佛教,把它都砸了修佛塔了。到東魏的時候,首都搬到河北臨漳,把這又準備往河北臨漳搬,在過黃河的時候一大半都掉到黃河裡了。後來搬首都又搬回洛陽,一會兒又搬長安,一會兒又搬洛陽,一會兒又搬長安。

總之,到唐代初年,魏徵收藏《熹平石經》的時候,《熹平石經》連十分之一都沒有了。這塊碑石是二十年代末在洛陽太學出土的,是現存《熹平石經》中第三大的一塊,兩面刻字,大概有400多字。當時一個字九大洋,民國政府監察院的院長於右任,花了4000大洋買了這塊。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熹平石經》殘碑

當時國民黨的元老李根源在洛陽跟他一塊開國是會議,買了93個唐墓誌,其中包括王之渙的墓誌。這93個唐墓誌才花了2000塊。而這93個唐墓誌當時拉到江蘇省的省會蘇州的時候,拉了兩火車。《熹平石經》這麼一塊,夠買四火車的唐墓誌。

1937年碑林大修好了,于右任把這個碑石捐獻給了西安碑林。後來日本人開始轟炸西安,當時陝西考古會的會長張扶萬,抱著這塊碑石坐著馬車回到了老家富平,吊在家裡後院的一個枯井裡。老漢彌留的時候還給孩子說,這是于右任院長的東西,一定要還給於院長。所以它珍貴之至。

中國歷史上第三次刻經,就是837年刻的儒家的十二部經書,叫《開成石經》。當時有114石,228面,65萬字。主持這一項工作的是國子監的祭酒和總理,他是行政和學術的雙一把手,他叫鄭覃。

而930年前,碑林的建立最重要的是保護這個中華原典,所有我們知道的名言都在裡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開成石經》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世界四大名碑之一。這個碑記載了基督教在貞觀九年的時候傳入長安。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拓本全套

大秦是中國古代對東羅馬帝國的稱呼,景教是基督教的一支,叫聶斯脫利教派。五世紀的時候,聶斯脫利是東羅馬帝國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大主教。因為傳統的基督教認為他搞了一些沒用的學術研究和創新,就把他罷黜了。他們把他放逐到埃及,死在埃及。

而他的教徒跑到波斯,受到波斯王的庇護。他的思想經過一百多年的傳播,在那裡傳播得非常好。到貞觀九年的時候,西方傳教士阿羅本帶著聖像就來到了中國。大家注意,「教」字的上方有一個馬爾他式的十字架。

《景教碑》碑額拓本

這個碑石記載了貞觀九年以後一百四十多年基督教在中國流傳的史實。清末1907年,它差一點被盜往國外。這是1907年6月份丹麥人何樂模第一次來到這個碑石的時候照的一張相,他複製了一塊碑石帶到了美國,後來被一個闊太太買下捐給了羅馬的一個博物館。

這個碑石原物在1907年的時候來到了碑林。靠牆的那一個,就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這裡頭碑石非常多,比如正中的這一個,是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碑》。這後面都是名碑。

當然1963年的時候,我們碑林建立了西安石刻藝術陳列室,收納了包括昭陵六駿、獻陵的石犀在內的中國漢唐最頂級的雕塑,是中國室內大型古代石刻陳列第一家。

昭陵六駿刻的是李世民統一全國騎過的六匹戰馬。當年畫聖閻立本都參與過昭陵六駿的創作,有些馬身中九箭,這是中國浮雕藝術的壓卷之作。其中最完整的兩個,它們在110多年前被盜往美國,現在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剩下的四個是四個國寶。

碑林是一部很大很重也非常有趣的書,希望大家有機會可以去那兒看一看。非常歡迎大家。

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彩的大周 的精彩文章:

夢回初唐——最佳詩人駱賓王

TAG:精彩的大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