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說話、多磕頭」的三朝元老
一
他是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的「三朝元老」,官運最鼎盛時曾被封為太子太師、太傅、上書房總師傅、首席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此處還要略去一長串官職。)
他一生政績平平,無甚建樹,卻在清代中晚期政壇的頹勢之下,仕途通達、平步青雲,無災無難到三公,位極人臣52年,連死後也是哀榮備至。
有人認為他博學多才、工作認真;格局開闊、兩袖清風;為人和氣,以國家大事為重,不計較個人與家族得失。
但與此同時,又有人認為他庸庸碌碌,一意揣摩帝意,馬屁拍得好,鉗制言論思想,「造成一個不痛不癢的天下、罪過極大」,並最終加速了帝國的衰敗。
到底真實情況如何?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
二
曹振鏞(1755-1835),安徽歙縣人,據說是曹操的後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中進士。
由於父親曹文埴擔任乾隆朝的戶部尚書,深受乾隆的信任,曹振鏞的職場生涯也一片坦途,乾、嘉、道三朝而下,屢屢獲得升遷。
道光皇帝繼位後十天,曹振鏞就被提拔進入了軍機處,三個月後出任首席軍機大臣,並在這個位置上一干就是15年。
道光四年(1824),他榮任上書房總師傅,成為皇子們(包括太子)的師傅頭領。
道光六年(1826),他入值南書房,擔起「擬御纂筆扎」之任,成為須臾不離的股肱大臣。
清廷削平新疆張格爾叛亂,曹振鏞在京城統籌策應有功,榮升太子太師。第二年,張格爾被活捉後押解至京,道光帝再次封賞群臣,將曹振鏞晉陞為太傅,賜予紫韁,獲得在紫光閣陳列畫像的殊榮,進入顯赫功臣之列。
清代沿襲前代的典章制度,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曹振鏞位列其中。道光十一年(1831)萬壽慶典時,賜予曹振鏞雙眼花翎,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道光帝御筆「清正良臣」
道光十五年(1835),80歲的曹振鏞死去,留下了一份生前親自修繕的上疏,陳述了自己仍然牽掛的十多件政務。道光帝看到後大為感動,不僅親自前往弔唁,還特別頒布詔令對曹振鏞蓋棺論定:
「大學士曹振鏞,人品端方。自授軍機大臣以來,靖恭正直,歷久不渝。凡所陳奏,務得大體。前大學士劉統勛、朱珪,於乾隆、嘉慶中蒙皇祖、皇考鑒其品節,賜謚『文正』。曹振鏞實心任事,外貌訥然,而獻替不避嫌怨,朕深倚賴而人不知。揆諸謚法,足以當『正』字而無愧,其予謚『文正』。」
遍覽清朝十二帝,為死後大臣頒定謚號為「文正」的總共不過8人,分別是湯斌、劉統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
而這8人中,唯有曹振鏞被認為不配享有「文正」的謚號。
例如,《清史稿》在為其作傳時,發現竟無事可寫,只能用寥寥700餘字匆匆概括了他的一生。這和《清史稿·曾國藩傳》的7000多字相比,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既然曹振鏞資質平平,無所建樹,為何卻能在當時多事之秋的政壇上平步青雲、長盛不衰?
其中的「奧妙」何在?
三
曹振鏞晚年高官厚祿,皇帝恩寵有加,曾有個門生向他討教做官的「訣竅」,他回答道:
「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
多磕頭,是唯上,表示他善於揣摩帝意,而且會拍馬屁。少說話,是不輕易表態,即使非說不可,也要說得模稜兩可,讓人抓不著把柄,是典型的「不粘鍋」。
這句話應該是曹振鏞私底下的自謙與戲謔之語,恰好反映了曹振鏞的某些真實想法。
曹振鏞擔任官職最顯赫時,正是道光帝當政時期。這時的道光帝內心也很想治理好國家,但是個人能力有限,力不從心,雖然有心求治,但他好求全責備,又對當時複雜的局面缺乏判斷,根本沒有應對世變的膽識與能力。
法國《畫報》於1850年刊登的道光皇帝畫像
久而久之,連道光帝自己也對朝政失去了信心,失去了興趣,當然也就任由曹振鏞這樣的心腹大臣去主張了。
下面這兩個故事被大量引用,成為曹振鏞「禍國」的最大罪狀。
在道光皇帝執政初期,每天都要批閱大量的奏章,要是仔細查看,就是整夜不睡覺也看不過來;若是不認真看,又怕遺漏下什麼被臣下欺騙。
皇上實在煩悶,苦不堪言。
這時的曹振鏞拍了一個恰到好處的馬屁,他說:
「現在天下太平,大臣好作危言、指陳朝政的過失,以博得讚譽。若治其罪,則皇上必蒙拒諫之惡名。今後所有奏章,皇上不用遍閱,只須挑出一些奏摺中的錯誤,嚴加斥責,大臣們就會明白您不是隨便就能糊弄的。當他們被皇上的聖明震懾後,自然知道皇上明察秋毫、細微不遺,以後就再也不敢肆意擅奏、懈怠從事了。」
道光帝聽了曹振鏞的話,此後每次在看奏摺時,專挑一些無關宏旨的小毛病,不少大臣因此遭到斥責甚至貶官,導致給皇上提意見的大臣們人人自危,即使有事也不敢向上彙報。
就算上報,也往往粉飾太平,導致很多朝政弊端得不到及時修正,日積月累,民怨沸騰,而官場則充斥著諸多濫竽充數的「好好先生」。
清朝中後期,君臣普遍平庸,導致國政衰敗
道光帝終於從繁重的批閱工作中解脫了出來,但是這種朝政風氣直接影響到國運的發展,等到咸豐一朝,太平天國起義,洋人大炮來襲,大清帝國面臨傾覆危機時,各級官吏依然互相隱諱,不敢說出實情。
這就是曹振鏞「隱蔽之罪」造成的惡果。
史學家蘇同炳一針見血地指出:
「曹振鏞瑣鄙無能,養成了道光一朝政治風氣之柔糜泄沓,所以他實際上是道光帝的罪人。在他所養成的風氣下,官吏以不負責任之圓滑彌縫為做官之能事,不但有用的人才因之而銷磨殆盡,國事亦因之而不堪聞問。」
另外一件事,也可見曹振鏞做官「圓滑彌縫」的特點。
道光帝崇尚節儉,舊衣服也不扔,打完補丁繼續穿。曹振鏞察言觀色,開始上行下效,也穿著破舊朝服面聖。
皇帝問他何至如此,他回答:「做新衣服不難,但是吃穿用度,能省則省」。道光大喜,將他作為楷模來宣傳。
上之所好,下必甚焉。
整個朝野掀起了作秀的狂潮,滿朝文武大臣都把新衣服弄破後穿出來,導致裁縫鋪里的舊衣服在市場上比新衣服還貴,在京城甚至出現了刨人墳墓找舊衣的笑話。
曹振鏞所在的時代,並非沒有隱患。相反,它正是各種危機都在不斷爆發的前夕。
作為皇帝最信任的大臣,不能為皇帝打開言路,不能及時發現民間的各種矛盾,而是躺著享受王朝最後一點太平時光,自欺欺人,帶頭敗壞官場風氣,將一個曾經輝煌的帝國帶得暮氣沉沉,走向衰敗,難怪曹振鏞被人所斥:
「造成一不痛不癢之天下……洪楊猝發(太平天國運動),幾至亡國,罪過極大!」
四
安徽歙縣曹振鏞故居的石像
說了這麼多,大家早已看出曹振鏞的為官訣竅就是「能混」,但是僅僅靠著「多磕頭,少說話」,就能縱橫三朝官場累積達到50多年?
事實恐怕沒這麼簡單。
如果正如上文所說的嚴重程度,曹振鏞的結局,為何又不像和珅一般敗落?
我不得不說,即便是在官場混,也應該有最起碼的優秀品質。下面我們看看曹振鏞還有哪些特點。
1、不貪污受賄,也不賣官鬻爵。
清朝中晚期,整個官場已經腐敗不堪,曹振鏞身居高位,能做到兩袖清風,確實不容易。
同為曾經擔任首席軍機大臣的一品高官,曹振鏞吸取了和珅的教訓,非常清廉。
2、善於揣摩皇上的心思。
上文的兩個案例——「批閱奏摺」與「舊衣上朝」,已經說明了曹振鏞的這一特點,在此不再展開說。
當然,這也折射出人性的矛盾點——善於掌握他人心理原本是一種特長,可惜曹振鏞把聰明才智全都放在了皇帝身上,而沒有去體察天下百姓的疾苦,也沒有嘔心瀝血去阻止朝政的日益衰敗。
3、為人和氣,不得罪人。
曹振鏞一生為官,從不擺官架子,無論你是皇宮門衛,或是地方上來辦事的小芝麻官,一律熱情接待。
皇宮裡門多,每次與其他人一道進出時,曹振鏞總是謙讓一番,一副低三下四的樣子,平時為人處事也不跟人發脾氣,所以曹振鏞人緣極好,滿朝文武無不稱讚他。
4、不拉幫結派;墨守成規;明哲保身。
在君主制時代,皇帝對大臣最忌恨的就是拉幫結派、威脅皇權。
曹振鏞既不拉幫結派、打擊異己,也不干預朝政、針砭時弊,只是默默儘力維持清王朝的穩定與專制統治,總之一句話,只要能讓我當個舒舒服服的大官,隨便怎麼都行。
這一點完全不同於清朝以前的張廷玉、明珠、鄂爾泰等人。因此,道光帝對曹振鏞始終是信任有加,視他為股肱之臣、國之棟樑。
曹振鏞作為一名漢族大臣,這一點平衡得非常好,因此也一路「無災無難」直到終老。
5、工作認真,盡心儘力。
雖然沒有太大政績,但是他一直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皇帝很喜歡。
「凡所綜理,事必躬親……承書諭旨及衙門奏章、翰苑進呈之文無不反覆閱視,一字一句,反覆斟酌,一點一畫的錯誤,必予改正。」
當年嘉慶皇帝出巡,曹振鏞以首輔身份處理政務,代君三月,歙縣民間至今還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無」這句俗語。
曹振鏞多次當學政,主持鄉考、會試、殿試等,都能遵紀守法,不淹沒博學有才之士;對到金殿面試的考生,一定預先一一校閱考卷,工作一絲不苟,不出差錯。晚清名臣潘世恩、林則徐等,皆出自曹振鏞的提攜和培養。
還有一個野史故事,說給大家聽聽。
嘉慶皇帝駕崩時,拖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等幾位軍機大臣草擬遺詔,其中提到先皇乾隆生在熱河避暑山莊。這份遺詔經道光審議後頒布,當時的文武百官都沒有看出有什麼問題。
當時的體仁閣大學士曹振鏞卻指出了一個致命問題:
乾隆帝不是生在避暑山莊,而是生在雍和宮!
(史載:乾隆是雍正與宮女野合後所生,雍正為避諱,將乾隆的出生地改為雍親王府,即雍和宮。)
道光經此點撥,這才恍然大悟,隨即將幾個草擬遺詔的軍機大臣免職。三個月後,曹振鏞榮升首席軍機大臣,成為名副其實的「首輔」。
6、有一定才學,而且為人低調。
有一年翰林院大考,道光帝詩題為「巢林棲一枝」,眾人都不知出處。道光帝閱卷時大怒,認為翰林詞臣沒有學問,下令改天再考。
第二天,他召見曹振鏞,問及此題,曹振鏞 「以不知對」,道光帝這才息怒,說道:「汝亦不知,無怪若輩也。」
退朝後,眾大臣問曹振鏞:
「昨公背誦全詩不失一字,今奏對何以言不知耶?」
曹振鏞答道:
「偶然耳。若皇上再以他題詢,其能一一對耶?」
原來,當天的翰林院考試完畢後,就有人問曹振鏞詩題的出處,曹振鏞明明知道「此左太沖詠史詩也」,併當場背誦全詩,一字不差。
由此可見,曹振鏞學識廣博,而且為官謙遜低調,並非泛泛之輩,也不算是「不文不正」之人。
安徽歙縣的曹氏宗祠,至今保存完好
7、不計較小利,在家族利益與國家利益衝突時,能夠以大局為重。
清代鹽政弊病叢生。曹振鏞是鹽商子弟,祖上以鹽業起家,有一批親屬是揚州鹽商,世代享有特權,這一業務是曹氏家族的命根子。
兩江總督陶澍提出鹽政改革,建議取消鹽商壟斷權,實行凡納稅皆可販鹽的「鹽票法」。
這一改革嚴重損害了鹽商的利益,也損害了曹振鏞親屬的利益。於是陶澍致信探詢曹振鏞的意見。
曹振鏞回信鼓勵他堅持改革,不必考慮他的家族損失。他在信里說道:
「兩淮鹽務之弊極矣,勢非更張不可,吾子有所見,何不急行之?如有困難,老夫當從中主持。老夫年行七十,何能更為子孫作家計,且天下焉有餓死之宰相家乎?」
陶澍得書後,毅然於道光十二年(1832)施行改革。這也成為清代一次難得的鹽務改革,客觀地說,曹振鏞的支持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有人曾說,曹振鏞一生就做了兩件令人讚許的事,一是支持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與完整;二就是拋開自身家族利益,支持鹽務改革,顧全大局。
他能把家族利益放在一邊,支持朝廷改革,這種能夠放下的氣度,也非一般人能比。
五
關於曹振鏞,我們把好的壞的方面都說了,算是勾勒出這樣一個歷史人物的多面性來。
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我們卻可以總結經驗教訓。
不可否認,曹振鏞具有一定才能,比如他在編撰系列圖書、組織帝國龐大的教育考試系統方面,具有「守藏吏」「刀筆吏」所著稱的嚴謹和務實。但是他作為最有名望的首輔高官,作為皇帝最信任的心腹大臣,他在開拓性方面大大缺失,這與他的職位太不相符。
曹振鏞雖然有這樣的機會,但卻沒有相應的眼光、格局、動力與緊迫感。他既不貪財,也不專權,上上下下的關係又處理得極好,如果來個政績考核,民主測評之類的,絕對在文武百官之中穩拿第一。
但是他雖官居要職,本應引領潮流而動,卻又處處謹小慎微,對國運發展不聞不問,一心只是唯唯諾諾,墨守成規。他為官一生,正處於清王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卻毫無作為,任憑國家一天天衰落下去,實在是「尸位素餐」,是典型的「不作為」。
電影《私人訂製》里有一句話,頗值得玩味:
「雖然不貪,但也不辦事,為官一任,不犯錯誤,但也不作為,它也是一種腐敗啊!」
這句話用在曹振鏞身上,再恰當不過。
(全文完)
人 為 鏡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謝謝您的關注和轉發


TAG:世家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