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昌樂北大公學雙語學校圓桌派第五期——山水畫鑒賞解析(二)

昌樂北大公學雙語學校圓桌派第五期——山水畫鑒賞解析(二)

一直以來我們推送的文章、稿件都是學校的新聞、活動,卻很少談及藝術類方面的問題,我校人才濟濟,關於山水畫,畢延明老師算是一位業內資深人士,這是一篇由他執筆的文章,將為你講述學好山水畫的所有可能,比如先學會賞析,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喜歡山水畫的你一些不一樣的思路。

邀請名師:畢延明——2005年考入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師從范曾、尹滄海、韓昌力、李春霞諸位先生,2009年畢業獲學士學位。2012年考入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院,就讀中國畫傳統與創新專業(山水方向),師從著名山水畫家王叢先生。現任教於昌樂北大公學雙語學校。

01

近現代山水畫的發展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新的美術運動不斷發展,促進了東西方繪畫的相互交融,同時結束了千年來文人畫一統天下的局面。西方藝術思想不斷向傳統文化滲透,出現了要求變革中國畫的論爭。引發了變革中國畫的理論爭鳴和中國畫現代化的學術主張。從此,中國山水畫邁進了新的歷史發展進程——山水畫的現代化。

待細把江山圖畫

傅抱石,他獨創的散鋒筆法稱為「抱石皴」,他大膽拋棄了古人善用的中鋒用筆和側鋒用筆,擅長用散鋒筆法寫北方山水,在構圖上一反常規,正面大部分空間繪懸崖峭壁,氣象森然,只留少許天空,使華山西峰,猶如橫空出世,頂天立地,其間霧氣迷茫,雲煙飄渺。他以「造險」的技法,運用山勢的變化,表現出華山「高聳雲端,壁立千仞,奇峭無倫」之險要;通過筆勢線條的變化和黑白對比,使畫面險絕中雄渾靈動,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生命力的奔涌。

秋山圖

林風眠,對傳統中國畫的革新貢獻很大,他尖銳地提出:「書法和繪畫,究竟是不同的東西。」受印象派的影響,他以主觀感受打破墨色的要領,構圖打破了傳統慣用的長條或橫卷形式,都用方形,也隨之把中國畫表現中的留白處填滿,整體畫面給人濃重、飽滿與厚實的感覺。他認為山水是一種精神、觀念的符號象徵。因此,山水畫形式語言的創造就沒有必要拘泥古法。他主張破除自古以來的書法入畫、中鋒用筆的傳統習慣,同時在山水畫創作中大膽地用色用墨。他的色墨關係更多的是一種具有現代抽象構成意味的設計,他打破了傳統水墨畫的色不礙墨,墨不礙色,墨分五色,以色顯墨的文人畫用色之道,把西方色彩融入到了中國畫當中。他的《秋山圖》將印象派的外光畫法與中國畫的水墨法結合起來,以濃黑的墨色山水為基地,用水粉色中黃加淡綠提亮,繪出了成片逆光下透亮的秋林,光色燦爛,達到了一種寧靜而有力、講究形式和韻味的美感效果。

劉海粟,提出了自己獨特而完美的美學思想和美術史論。他主張「美術表現人生,也是為人生而表現」,「任何一種藝術,必先有自己的創造精神,然後才能表現自己的生命」。他將藝術表現看作為藝術創造的激情衝動,這成為他表現主義美學思想的核心。他的作品潑墨與潑彩具有強大的氣勢與力量,是他改變了經常慣用的傳統條幅式豎長構圖而取橫闊構圖,他的潑彩作品具有衝突與矛盾性,強烈的冷暖對比,現代感與中西融合的意味十分強烈。他晚年的山水作品中充滿著運動感與力量,如《黃山水雪台晚翠圖》表現出了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博大氣勢與豪邁境界。

20世紀30年代,雖然西洋畫傳入中國,有壓倒傳統國畫之勢,但還是有一些中國畫家堅持依循傳統軌跡發展,深入挖掘傳統文化,提煉富於個性的筆墨,極大地推進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現代發展。在山水畫方面,其中以黃賓虹、齊白石、張大千等人成就尤其突出。

黃賓虹的山水畫風格,「黑、密、深、重」是黃賓虹山水畫的顯著特徵。石濤詩中曾曰:「黑團團里墨團團,黑墨團中天地寬」,黃賓虹藝術風格上的天地寬,就是從他山水畫黑墨團中淋漓地表現出來。他的山水畫筆墨講究「五筆七墨」。所謂的「五筆」即「平、圓、留、重、變」。所謂的「七墨」即「濃、淡、破、潑、漬、焦、宿」。他在墨色的應用上已創造了新的境界。他對山水畫效果的刻意追求豐富了國畫的傳統表現技法,是近現代山水畫史上「又一變」的先驅。

齊白石出身貧寒,27歲時,拜胡沁園、陳少藩為師,學習繪畫。40歲後,遊歷祖國名山大川。十幾年間遊歷名山大川,積累了豐富寫生經驗,60歲後避居北京,受陳師曾點撥,決心大膽變法。他的山水畫大部分取材於桂林一帶風景。如《秋渡圖》

畫面拔地而起的奇峰與低岸秀水,陡峭之勢似桂林山水意象,或出於近景,或出於遠景,或遠近高低,或正側錯落,這一切構成了齊白石山水畫獨特形式美和雄壯秀麗的意境。他的山水畫《溪流垂釣圖》

他的山水畫《溪流垂釣圖》也是桂林一帶山民捕魚、幽居之類的山水風情。正因齊白石先生對生活寄寓的強烈興趣,使得他的山水畫,突破了單純的民間畫、院體畫和文人畫題材上的界限,把現實生活中富有形式美感與情趣的平凡事物,表現的豐富多彩。在山水畫藝術表現上,他善於運用點、線、面的對比,使畫面充滿著形式美感。其中最為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為著名作家老舍所畫的《蛙聲十里出山泉》

其中最為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為著名作家老舍所畫的《蛙聲十里出山泉》,此作品取細長軸構圖,山石皆以深濃沒骨水墨揮寫,串流而下的山泉則用流暢、輕淡、舒展的墨線寫出,小蝌蚪用濃墨點出,畫面淋漓的水墨變化,充滿著點、線、面的對比,形式美感強烈,畫面中似乎還夾著蛙的叫聲,意境深邃,令人賞心悅目。

張大千,四川人,他的一生致力於對傳統中國畫的繼承和發揚上,他經歷了三個階段,即60歲之前臨摹期,60-70歲為風格轉變期,70歲之後創作高峰期。其潑彩法近似於西方繪畫中的抽象表現主義技法,使墨彩自然流動,形成某種偶然效果,抽象的墨彩交輝的境界與情調。其晚年的畫風突變,不僅把他的藝術引向了現代畫風,也使他成為了中國畫革新的一代宗師。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表現新的時代精神與審美情趣,創造「新國畫」,文藝界提出了「畫山水必須畫真山水」,「畫風景必須到野外寫生」號召。於是寫生成為了現代山水畫的一種突出的創作方式,具有了時代美學內涵。代表人物有:趙望雲、關山月、黎雄才、李可染。其中李可染成就最為卓著。

李可染先生,1907年出生於江蘇徐州的一個平民家庭,自幼酷愛繪畫。1947年拜齊白石、黃賓虹兩位國畫大家為師。至20世紀50年代,李可染先生為尋求探索改造中國畫的新途徑,開始了行萬里路,踏遍祖國名山大川。1954年,他與張仃、羅銘到江南寫生,揭開了突破傳統的樊籬,跳出因襲古人的老圈子,把絢麗多彩的現實生活情趣躍然表現在紙上。

李可染先生的寫生階段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的山水畫主要是對景寫生,基本上是忠實於自然,重在採集生活資料進行寫實造境;後期的山水畫主要是對景創作,開始探索超越寫實進入寫意表現。創造性地運用了「積墨法」、「潑墨法」、「知白守黑法」,並融合了西方的明暗光影法、透視法,在意境的深化、圖式構成的探索上都取得了突破與創新,創作了一系列驚世駭人之作。

吳冠中先生早年就學於國立杭州藝專,學習油畫和國畫;後留學法國,研習西方繪畫。回國後,他深入研究中國傳統,總結西方藝術新學,積極探索與實踐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在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之中,他創造性地將西方的形式美與中國傳統審美中的意境美進行有機結合,構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自然-形韻」新體系。其油畫和水墨風景大多取材於江南風光,用幾何性的形體組合、鮮明純正的色彩、明亮的色調錶現詩一般的意境。其風格越成熟,抽象化傾向越突出,有的作品甚至成為一堆墨線和彩點的交織,飛舞跳動,構成節奏、韻律和詩意。

最後,我們欣賞一下畢老師的兩幅畫作,「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大家共勉。

在這個寒冷的時節里

因為有你的關注

而變得溫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大公學昌樂雙語學校 的精彩文章:

TAG:北大公學昌樂雙語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