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永樂爺和他的子孫們

永樂爺和他的子孫們

北京的昌平有個十三陵,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在這裡長眠著明朝的十三位皇帝和他們的皇后、妃嬪。這些陵寢如果按建造時間先後來排列,排在最前邊的三個陵分別是長陵、獻陵和景陵,它們的主人分別是明朝前期的三位皇帝:第三位皇帝明太宗朱棣、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還有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

明十三陵

朱棣、朱高熾和朱瞻基三位皇帝是祖孫三人,他們長眠的長陵、獻陵和景陵,都是當年朝廷里主管堪輿等相關的官員,加上皇家臨時雇來的一群風水先生,在現在十三陵的山溝山頭,勘察、折騰了不知多少個來回才選中的。如果從空中往下看,這三個陵位於整個十三陵群體的頂端,連起來好像是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似乎在向後人顯示著大約六百年前,三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及那一場跌宕起伏的宮廷往事。 大明王朝的第四位皇帝是明仁宗朱高熾,第五位皇帝是明宣宗朱瞻基,知名度不高,比起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明神宗萬曆帝在位四十八年,仁、宣兩位皇帝不僅知名度較差,在位的時間也很短,其中宣宗九年多,仁宗才九個月,加起來才不過十年多一點,但這十年卻是明朝前期具有轉折意義的十年。 本來建文帝上台後,已經開始調整前朝的政策,逐漸改變了朱元璋時期以猛治國、開創為主的局面,可是朱棣奪位以後,幾乎全面否定了建文帝的政策,打安南、征蒙古、遷國都、下西洋,又搞了一系列的開創性活動,最後弄得大明帝國體力透支,處於嚴重的超負荷狀態。 結果朱棣的兒子仁宗和孫子宣宗上台後,不得不全力扭轉這種局面,卸裝減負,從開創轉為防守,結束了前朝永樂皇帝一系列的消耗性活動,逐漸扭轉了明朝國力的超負荷局面,實行了務實穩定的政策。

下西洋

後人高度評價仁、宣二帝的作為,稱之為「仁宣之治」,並且把它同周代的「成康之治」、漢代的「文景之治」相提並論,雖然有些美化、誇張,但仍可見仁、宣二帝的重要貢獻和地位。只是他們的轉折性活動雖然是在仁宣時期完成的,但起因卻是在前朝永樂時期,並且這些事還同皇位繼承權之爭交織在一起。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打了天下建立明朝以後,為了保住朱家的江山,在立了長子朱標做太子後的兒子們分封到全國各地做藩王,給了他們一定數量的軍隊和權力,目的是中央一旦出亂子,各地的藩王就可以起兵幫著中央平亂。這些人之中,就有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封在北京的燕王朱棣。

朱棣

朱元璋想得挺好,但結果怎麼樣呢?他死後中央沒出亂子,倒是地方先出亂子了,手握兵權的燕王朱棣很快在北京起兵,經過三年多的激戰,終於打敗了官軍,奪了侄兒建文帝的皇位,自己當了皇帝,這就是永樂皇帝。雖然說朱棣的行為有點不太光彩,我們中國人不是有句老話,兔子不吃窩邊草 嗎?可這位叔叔就好這口,反觀中華五千年那個王朝不是從人家手上奪過來的呢!正所謂 「勝者為王 敗者寇」

有那個能耐坐了天下 又有那個敢說你不是正統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西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老西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