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宜倫:蕉鹿自欺的行為經濟學

李宜倫:蕉鹿自欺的行為經濟學

論文編號:ABE1T20148430117

摘要:蕉鹿自欺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個成語,現在其可以用來描述人們的一種行為,通過對這種行為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普遍的規律,通過研究這些規律再結合我們所學的的知識可以將這些規律應用到我們的經濟生活中去。

關鍵詞:自我欺騙、心理賬戶、糊裡糊塗

問題一:解釋蕉鹿自欺的性質,解釋什麼事蕉鹿自欺

蕉鹿自欺是我國的一個古成語,其出自《列子·周穆王》卷三:「鄭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御而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順途而詠其事,傍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其大致的意思是說從前在鄭國有一個樵夫,一天他在外面砍柴,忽然看見一隻受傷的鹿向他跑了過來,因為鹿被獵人打傷所以跑的不是很快,樵夫趁機拿起手頭的工具將鹿給打死。樵夫怕獵人追上來將鹿給搶走,於是乎樵夫將死去的鹿藏在了一個窪坑中並用一些大麻蓋在鹿的身上,然後就像平時一樣繼續的去砍柴。天快黑了,樵夫並沒有發現什麼人經過此地,他很高興,就準備把死去的鹿和砍到的柴一同帶回家去。可是,他卻忘記了隱藏死去的鹿的地點只記得在死去的鹿身上覆蓋有一層大麻,他找來找去還是沒有找到死去的鹿。最後他想:「恐怕自己根本沒有打死過什麼鹿,也沒有把死去的鹿藏在什麼地方並用大麻葉掩蓋起來,或許這只是自己做的一場夢罷了。」通過我們所學的知識我覺得蕉鹿自欺這種行為是「心理賬戶」的一種典型的體現,人們經常將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在自己的內心中設定出一個自己認為符合自己標準的價值,這種現象常常會影響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決策等等。

問題二:對應蕉鹿自欺現象解釋為什麼人們會出現蕉鹿自欺這種行為?這種行為產生的根源是什麼,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人們為什麼有蕉鹿自欺這種行為方式,這一切的原因還要從我們最初的祖先亞當和夏娃來說起,亞當和夏娃偷食了禁果從而獲得了知識,有了知識人們就可以開始去認識這個世界,當人們對這個世界開始進行認知時人們便開始在自己的內心中形成名為「心理賬戶」這樣一種看不見有摸不著的東西,人們常常會將生活中所遇到的所得到的事物和自己身旁的與自己關係密切的人所進行「標價」並將其存入「心理賬戶」中去。蕉鹿自欺這種行為就是人們對自己內心中的「心理賬戶」所進行的一次整理將自己覺得不太重要的事情放置他處,順從自己的內心對自己擁有的東西進行分類處理,對於自己覺得不太重要的東西(只是從個人層面看來)即使是將其拋棄也不會覺得可惜,儘管這些東西可能價值連城,但人們會通過欺騙自己的感覺來對這些東西進行降價處理。

蕉鹿自欺這種現象之所以會出現在人類身上可以從多個方面來解釋,從社會學方面來看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不同的社會角色對人們日常的行為有著不同的要求所以在不同的領域人們有著不同的任務為了完成任務履行自己的職責每個人的側重方面是不盡相同的例如在日本作為一個母親和家庭主婦,為了更好地去扮演好這個角色,其對自己家庭自己的子女的投入要遠勝過自己對自己以前的工作的投入要大的許多甚至說會放棄自己原來的工作一心一意的去履行自己作為母親家庭主婦這個角色的義務。這種情況可看出在日本當一位女性從原來的社會角色轉變成新的社會角色即母親和家庭主婦,這時因為受到社會上的和傳統習俗上的要求這位女性會把自己當前的工作和自己的親人的價值在自己的心靈上進行重新的的定位,把自己的工作的價值在心中的定位給降低把自己的的親人和子女在自己心中的地位繼續提升,甚至說可以為了自己的家人拋棄自己的工作,因為此時工作在自己心中的價值是低到失去也不會覺得可惜的。

從另一個方面也可以去解釋蕉鹿自欺這種現象,比如說一個人為了娛樂區賭場裡面參加賭博,其最初的賭本只有一百元,因為運氣等一系列因素這個的用一百元賺得了一百萬元,當他拿著最後賺的一百萬元去進行最後一次賭博時他勢力了其賺的所有的錢都一散而盡只剩下其最初的一百元的賭本,這時他會覺得自己沒有賠也沒有賺。這時因為這個人將自己最初的一百元的成本和自己所通過賭博所得的一百萬元的利潤放在了不同的兩個心理賬戶裡面,其更看重的是那個一百元的那個心靈賬戶,因此當其將自己賭博所得一百萬元所散盡時自己只會覺得只是失去了那些自己贏來的利潤而沒丟失自己的一百元的成本因此而不會覺得太過失望或傷心。

心理賬戶的不同是導致蕉鹿自欺的一個重要原因,每個人都有不止一個的心理賬戶,對待不同的心理賬戶每個人所採取的態度是各種各樣的就像上述所舉的的賭徒的例子。處在不同階級的人其心理賬戶也有所差異

蕉鹿自欺產生的另一個原因是與我們的大腦是緊密相連的,每個人的腦中都有相應的抑制系統,這些系統通常可以抑制人們的情緒是人們的情緒取向舒緩,使人們減少對一些還沒有投入太多感情的事物的失去而造成的影響。當人們丟失了一些自己還沒投入太多感情的事物時這些大腦中的抑制器官就開始發揮其作用使人們減少對丟失這些東西所帶來的負面情緒,使人們的情緒趨於舒緩。我們腦中的這些抑制器官能使我們對一些事物變得不太在乎這使我們會出現蕉鹿自欺這種現象。

綜上所述,我認為蕉鹿自欺這種行為之所以會產生主要是受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社會層面,根據賽皮爾—沃爾夫假說中的語言相對論來講由於社會上人們之間的活動會受到語言的影響使人們產生不同的行為。二是人的大腦神經方面,人們自從出生起大腦中就對應有相應的神經器官,這些器官在一定的條件下掌控調節著人們的心理活動從而對人們的行為產生相應的影響。

問題三:根據蕉鹿自欺這種行為,解釋這種行為有什麼經濟學意義?其個體成本與收益如何?其社會成本與收益如何?

蕉鹿自欺這種行為有何經濟學意義,首先我們知道蕉鹿自欺這種行為是一種自己欺騙自己是自己變得糊裡糊塗的一種行為,其與「心理賬戶」有著密切的聯繫。由此我們得出其餘經濟學間尤其是行為經濟學間的意義。通過研究這種行為我們可以對經濟生活中的一些人們的行為進行分類匯總,例如可以通過賭徒在賭場中的蕉鹿自欺的這種行為進行分析研究得出人們在賭博時什麼樣的人容易出現這種行為,人們在持有多少現金時才更容易出現這種行為等進行研究,其研究的結果可以用於賭場的經營策略分析可以確定出賭場的消費人群等一系列的數據。除此之外通過對蕉鹿自欺這種行為進行研究可以發現消費者在什麼情況下會容易出現這種行為,怎樣的消費方式才更容易引發蕉鹿自欺這種行為。舉個例子,現在許多手游企業通過分析利用蕉鹿自欺這種行為來誘導消費者進行消費,日本型月公司推出的手游《fate grand order》十分的受我國國內的用戶喜愛,遊戲中可以通過消費虛擬的貨幣聖晶石來獲取自己喜愛的角色,經調查發現許多玩這款遊戲的用戶會經常出現蕉鹿自欺這種行為,甚至有許多人將這種虛擬的貨幣帶入生活中來進行比較從而出現錢不是錢的錯覺例如一點iPhone X售價是九千多元人民幣相當於在這款遊戲中氪十八單聖晶石(一單聖晶石相當於五百一十八元人民幣),對於痴迷這款遊戲的人會覺得十八單聖晶石不算貴但一部iPhone X卻很貴,這就是蕉鹿自欺的表現之一,很多廠家都會運用這用方式來弱化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使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出現偏差(也可以說成是將物品從一個「心理賬戶」轉移到另一個「心理賬戶」中區)從而誘導消費者逐步步入自己事先設置好的消費泥潭不可自拔。

蕉鹿自欺這種行為對個人的成本和收入如何,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蕉鹿自欺這種行為能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會給人們造成哪些傷害。人們會產生蕉鹿自欺這種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社會和自己大腦的影響,蕉鹿自欺這種行為可以幫助人們走出損失所帶來的陰影,使人們能儘快的重拾自信更好的邁步向前。因為人是感情動物,人在行事時常常會受到感情的影響,比如說一個人在失戀後將會消沉很長一段時間,在此期間其的工作生活都將受到很大的影響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事業或學業下滑等現象的發生,如果在此時採取蕉鹿自欺這種行為模式將這段感情從比較重要的「心理賬戶」轉移到不太重要的「心理賬戶」中去,這樣就可以儘快的擺脫失戀這種負面情緒更好的邁步向前繼續自己的生活。蕉鹿自欺這種行為說到底就是自己欺騙自己,作為一個人不可能欺騙自己一輩子,某種程度上說蕉鹿自欺這種行為就是對某些事情的逃避,逃避哪些不願意去面對的那些事物。這種欺騙自己的行為可能使自己變得越來越不自信遇事則想逃避使自己無法去更好地去適應社會的變遷,追不上發展的腳步最終使自己不斷地沉淪下去從而輸掉了整個人生,當然這是情況比較嚴重時才會發生的。蕉鹿自欺這種行為最平常的對人們造成的傷害是讓人們分不清某種事物真實的價值,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出現了各種的損失。

蕉鹿自欺這樣的行為對社會的成本和收益如何,我是這樣理解這個問題的:蕉鹿自欺這種行為對於社會會造成什麼樣的印象,出現這種行為時社會將要付出些什麼樣的代價將會收穫什麼樣的效益。對於社會來說當出現了集體性的蕉鹿自欺的現象是十分嚴重的事情,這意味著群體大眾集體忽視了某些事件形成群體性的自我欺騙的行為例如在日本社會中有一大部分人否認了侵華這段歷史這就屬於群體性的蕉鹿自欺的現象。還有一個例子也可以說明社會範圍群體性的蕉鹿自欺的現象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損失,這個例子是一個童話故事哈梅林的花衣吹笛人,在這個故事中村民在請求吹笛人幫助驅趕老鼠後並沒有履行最初的承諾即賦予其金幣,於是乎吹笛人為了報復村民們在深夜裡用驅趕老鼠的方法將村中的孩子們帶走。這個故事中村民們出現的蕉鹿自欺的行為是在承諾與金錢之間發生的,村名們更加看重自己的金錢所以沒有履行自己的承諾為此村民們失去了自己家的孩子。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當社會中的一大部分人群在面臨集體選擇時如果出現了蕉鹿自欺的現象沒有正確的去衡量所選擇事物之間的價值時如果選擇錯誤則將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不過如果社會上的一些群體正確的去分析事物之間的價值並做出正確的選擇的話則會給自己所處的社會帶來豐碩的收益。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對於一個社會來說蕉鹿自欺這種行為所帶來的收益要小於所付出的成本許多,因為社會是人的集合體因為人數眾多因此所面臨抉擇時會出現眾多的分歧而且根據賽皮爾—沃爾夫假說中的語言相對論而言語言會影響到人們的行為,因此在群體社會中當有一些人為了自身的利益而選擇蕉鹿自欺這種行為並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通過語言去煽動周圍的人是他人相信自己從而導致群體決策出現失誤。在面臨重大的抉擇時我認為只有聖人才能準確快速的不帶任何私心的去選擇,而常人往往會帶有私心,畢竟這個社會還是聖人要少於普通人的。

問題四:蕉鹿自欺這種行為對於管理學的價值和應用,舉例說明如何應用?

如果能夠正確的去應用蕉鹿自欺這種行為將會對公司在決策時提供巨大的便利,蕉鹿自欺即我們所說的自我欺騙,有的時候公司在做決策時需要自我欺騙這種要素。例如當一個公司有一筆巨額的交易將要進行可這個交易的內容觸犯了某些法律如果進行交易的話公司將會獲得巨額的收益,雖然這個交易會觸犯法律可這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不會被司法部門所能檢查到的。為了獲得效益公司的管理層選擇進行這項交易(如三鹿公司的三聚氰胺事件)從而公司大筆盈利這是公司的管理層所進行的蕉鹿自欺的行為其模糊了短期的利益和長期的利益、社會利益之間的重量,所以說這種公司不能歸屬於良知企業,雖然會短期獲利可並沒有為社會為他人做出什麼貢獻甚至傷害了他人。如果這個企業是一個良知企業的話他將會選擇放棄這筆交易,其就避免了出現蕉鹿自欺這種現象或者說他「自我欺騙」把社會效益看得比短期的盈利更加重要。

蕉鹿自欺這種行為也可以應用管理公司的員工,對於公司的低收入員工為了激勵其努力為公司做出貢獻可給予其獎勵獎勵的內容是現金最佳,因為在這些員工的眼中獎金的價值要高於休假或者實體的獎勵(如手機電腦等)。對於中高層員工來說為了激勵其為公司做貢獻給他們批假或公司組織的集體出遊(出國旅行效果更好)要比其直接給予其同等的現金獎勵要有效得多,因為對於這些員工來說其自身所賺的工資已經能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可是因為職務原因其假期都是身份的固定的雖有錢去享受但卻缺少時間去享受,因此在他們的眼中一個假期或出遊要比發些同等價值的獎金更加的值錢。這就是通過利用員工內心蕉鹿自欺這種傾向來激勵員工為公司更好的去服務。

蕉鹿自欺這種行為也可以為公司在管理商品方面提供參考的價值,當一個公司在出售一個商品時為了體現這種商品的效用和價值經常會通過廣告等方式去向大家介紹某種產品。例如在許多的汽車廣告中一般不直接表現出汽車的性能而是去向大家介紹一家人在出行中開著這輛車是多麼多麼的安全家庭是多麼的和睦,這種廣告會間接使人們出現蕉鹿自欺這種現象,使人們的注意力傾向於如果買了一輛車自己的家庭會變得和睦,講這種印象進入人們的腦中使人們在對買車的效益和車的實用性上產生蕉鹿自欺的現象。簡單來說就是公司管理層通過一系列手段和方法來誘導消費者出現蕉鹿自欺的行為從而使自己的產品更好的被銷售出去。

結語:以上就是我對蕉鹿自欺這種行為的認識,其都源於我自己的個人觀點,因此可能會有許多的不完善甚至說是錯的地方,希望還請老師多多指教。因為自己的目光還過於短淺因此沒有達到老師您的七千字的要求,對此我深表歉意,希望能得到老師您的諒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陽民智庫 的精彩文章:

TAG:陽民智庫 |